魏雪莲 彭 虹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强调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加强各学科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理论扎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做到课程、教材和教学协同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材和教学协同建设的角度提出“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提升路径。
实践课程,广义上是指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所有与实践应用有关的科目,包括课程实训、课程实验和课程实习等。狭义上是指学生所学的某一门课,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习。通常,实践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选择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进程安排的总和。实践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改进等方面的建设。
实践教材,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如课本讲义等,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实践教材建设指的是实践教材编写、实践平台的选用以及评估等方面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指师生互动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化的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要素[1]。
从实践课程、实践教材和实践教学的内涵来看,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践课程的安排需要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与本课程理论知识、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实践课程要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实践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要根据课程学科体系,更要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实践教学是师生为实现课程实践活动而进行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通过校内实训平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或比赛平台共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以达到将专业知识社会化的目的。三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需要将课程、教材和教学相融合,课程建设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活动的不断创新为教材和课程建设注入新的素材,而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包括诸多进出口贸易理论和实践内容。但是目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金山学院“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课时组成为:3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训+1周(20学时)课程实习。从课时安排可以发现课程理论课多、实践少,周期短[2],实践教学学时较少且内容过于碎片化[3]。一方面,学生一般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训和课程实习,实训无法与理论知识衔接,导致学生在进行课程实训时又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实践内容设置忽视专业总体规划和课程之间的关联,专业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出现重合,导致学生重复实训相同的内容,而没有学习到新的技能,实训效果较差。
目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应用型和实践型教材少,而且大多数实践教材片面关注与理论知识的配套,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自身的科学型和独立性,没有建立独立的实践体系。教材没有及时更新,部分内容过时。例如,外贸单证业务中已经不需要外汇核销证书,很多单据都已经采用无纸化申请,申领证书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但是在选用的外贸单证操作教材中依然保留外汇核销证书,证书的申领方式依然是线下申领的模式。除了教材,其他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不足。例如,外贸实训平台上的产品没有更新,外汇汇率、运输费用等没有做到与实际情况一致,导致学生实操结果不符合实际的贸易情况。另外,平台上的外贸业务流程,没有随着交易方式的改变而调整。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实践教学资源还是以传统贸易为主,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在校内实训之后无法与企业实习有效对接。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生外出进入企业参加课程实习的机会减少,即使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一般仅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无法进行“沉浸式实践”,实践教学部分主要还是在校内进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实验室通过实训操作软件完成。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实训平台上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按照既定流程完成实操过程,往往一个学生可以同时完成多种角色,缺乏协作性。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还缺乏灵活性、主动性,由于实训软件所进行的是流程性操作,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只需要按照既定流程完成操作就可以,甚至不需要考虑单据的准确性,学生实训过程中缺乏互动和对抗,掌握的技能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目前,“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依然比较薄弱,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根据已毕业学生的反馈,他们的外贸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在实操以及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加了他们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进而影响了职业晋升。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将实践课程、教材、教学融合发展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如“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内容都包括贸易术语、外贸函电、结算等方面的内容,而就单一课程来看实训内容又过于零散。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实训无法获得完整的实践技能,因此很有必要重新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将这几门课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重新调整,通过解构、重组,形成连贯和完整的实践体系,解决实践内容碎片化和重复性的问题。要保证实训的完整性还需要有实践课时的保证,可以将这几门课程的实践课根据逻辑顺序,重新调整实验课时,每门课的实验课时不必都相同,同时可以将这些课程的实习时间整合到一起,形成比较长的课程实习周期,以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实习任务,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实习的难度,以提高实习的挑战性,培养学生解决外贸问题的能力。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应该仅局限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实验和课程实习,在平时的理论课时的学习中也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实践内容。例如,在学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这一章时可以将苏伊士运河大堵塞的视频资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国际货物运输中如果船舶出险应该如何处理,买卖双方、船方、承运方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将进出口贸易合同、国际货物运输、贸易术语等内容都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进出口贸易实务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核心内容是合同签订和履行合同,特别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交易双方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应该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充分调研企业和外贸实际业务,考虑实验和实训的可行性等问题安排好实验和实训内容,合理分配好各章节的实训内容与外贸业务整体过程实训内容的比例,要注意业务的时效性,将最新的外贸信息和知识融合到实践教材中,同时还要整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实验内容,避免出现缺漏或重复的问题。在实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4]。加强校企合作,整理加工企业真实案例,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面向行业实际的以任务驱动和项目贯通的任务型实践教材[5]。方便学生将外贸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基本技能和技巧,提升学生解决外贸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材的编写并不仅限于纸质或文字的材料,也可以是电子教材或网络教材。在电子教材建设方面,除了原有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资源外,还应建立动态化技能竞赛资源库,根据竞赛标准,将所需的竞赛知识和技能纳入竞赛资源库,使之成为“课程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多元化课程,以丰富实训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进出口贸易发展实践,借助新媒体、云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历程式”“经历式”三维立体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在“沉浸式”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结合校外实践基地,将企业请进课堂,把企业真实案例引进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仿真实训平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历程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演绎的方式,按照外贸企业进出口的实际流程,让学生结合虚拟仿真实训的过程,主动参与到企业实际业务活动中。在“经历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传统贸易和跨境电商相结合,让学生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申请账号,真实经营进出口业务,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和创意的理念。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学科竞赛,如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高等学校“智欣联创杯”外贸单证岗位技能大赛,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实际比赛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能力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学生进出口操作和管理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实践教学来达成。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高“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顺利融入实际工作,仍然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课程、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