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唯语感

2022-12-31 17:18湖北省应城市蒲阳小学陈艳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言语语感载体

◇湖北省应城市蒲阳小学 陈艳平

评价一篇作文的标准,大抵就是结构框架完整、章法严谨、内容贴切、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情感充沛等。以上评价语言多元立体、模糊感性,浑浊一团、界限不明。几乎所有的作文都可以用类似的语言群落来表述。如此,只能对作文做模糊评价。无法对言深意远和言短意浅的作文提供动态、适切和准确的评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唯有语感,才是作文的“我心归处”,才是可以评价写作者语文素养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

一、语感依词语而生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能依交流时的情境与感觉而自主生成。如同血肉依骨骼而生,爱心依善待而生。语感形成的基础是词语。词语是人感官的延长,是人的眼睛、人的耳朵、人的触角。发展起一种能够明辨言语中的内在形式联系的敏锐意识,即语感。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词语量的多少大抵能反映其语言水平。而从微观上来讲,凭借语感来体现,明辨言语中的内在形式联系的敏锐意识水平越高,表明语言水平越高。

人主要在有意识的感觉层面上进行言语活动。语感是人的生命活力,也是精神活动。比如:一个小孩哭闹,不吃饭,他会说“我不吃,就不吃”。他连用两个“不吃”,表明他的想法;还加一个“就”,表达他想法的坚决。“言,心声也。”这就是语感。

一个人的词语掌握量越来越多,他的语感也随之不断生长、拔节。他内在的生命体验在不断地萌发。我正教六年级,我班张子扬同学今年十月写的作文《这个中秋》,前面写在夜晚“我”和弟弟用枕头盖住头看恐怖片,谁怕就做10个仰卧起坐。接下来他这样写道:

显然,我俩都不想做仰卧起坐,只能硬着头皮看了。

看到一个恐怖情节,我大叫一声,还真的把他给吓到了。他就在地上做起仰卧起坐。前面三个还好,可到了第四个,就使不上力气了。我就说,你如果不行的话,你就做六个。但他还在做。做到第七个,他就已经累得躺下了。我说,算了,重来,但这回谁都不许做趴。又到了恐怖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吓得身体动了一下,并未发出声响。我跑出去,在冰箱里拿了两碗冰块,边摸边看。到了最恐怖的地方,我正在低头拿冰块,没看到。但他被吓了一跳,他脚一蹬我,我也被吓了一跳,然后我手一抖,一些冰水洒到了他的腿上,然后传来杀猪一般的惨叫。

他跟着高度个性化的自我意识走,依据当时情境与自我的感觉、感受,而生成了短促直白、腾挪跳跃、画面感极强的语言,表现内心的恐怖。他的表达意向指向真实、毫无伪饰、完全袒露的自我。他的言语直接反映了他当时的思维意识。

从以上语段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所掌握的词语单薄、有限,语言极直白浅近。他仅关注“我”的言语和动作,对他人的认识与情感、对环境的感知他都没有涉及,属于有形的线性思维。而较高级的写作建立在立体多维的思维之上。

他用这种线性思维和较少的词语所搭建的表层言语结构,表达他意欲表达的思想内容。他的思想内容在这些语词中表现出来。这就是语感。

很显然,他的语感依词语而生,由词语推进,他运用语感表达了他这个言语主体发自人动物性本能、初级的感觉和体验。读者顺着他的语句,能仿佛置身于人物当时的现场,感知到“我”内心的恐惧。“我”的言行举止生动清晰、历历可见。

二、语言的高度是思维的高度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维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文章意旨,在动笔之初是一团没有定型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语感让这团浑然之物逐渐澄清、明晰,而形成语言。亦即,思维在语言中实现。由此,可以推断出,只有语言,才能推动人的高级心理机制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高度决定了人的情感、认识、认知等格局,是思维高度的直接体现,是立体多维思维生发的底色。

只会说一句话——“妈妈,我要吃饭”的幼儿,他的思维就停留在这句话的形式与内容所在的高度。语言及其灵魂——意义,即意旨,与人和他的世界同生共长,独属于自己。个性化语言能力和意识,两者在开放性的进程中动态拔升,产生的高级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在其中流动。

再举一例,我班李子轩同学,生得面皮白净,身材小巧,博览群书,深研细钻。一个月前,他在作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中这样写:

我好似分裂出两个不同的人,谎言慢慢地吞噬了我的诚信,还努力地安慰自己这是善意的谎言,我沉沦其中不可自拔,无法克制,仿佛这已经是我的座右铭。想到曾经的自己,我不禁冷笑一声。

从“分裂”“吞噬”“沉沦”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他充满强烈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意识,对自己进行了严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分析,到最后,他甚至能抽离出自身,冷眼旁观这个“我”。他在解剖自我,体认自我。他在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他有天然的语言灵性,运用象征手法,用这种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感的素质。高阶的语感因此而生。他的语感灵敏、深刻而精细,而并非只是发自内在的动物性本能。这一切,都源于他掌握了非常丰富的词语并能娴熟得当地运用。

言语的生成和理解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少年高于同龄人的情趣、品格、志向和生活体验。他心灵的沃土非常厚实,他的言语之树因此才根深叶茂,言语的解构和建构才能运转自如,随心所欲。进而言语表达水平的高度促进了他内在丰富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生成与流动。

他因为掌握了丰富的词汇量,促使他产生了复杂的思维活动,继而形成灵敏、深刻而精细的语感,语言水平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读者透过他的词语所反映出的语感,可以体会到他的思维也达到了相应的高度。

所以,判断一个人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词汇量是个很好的角度。

三、高阶语感指向文化载体

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比如:昆仲、昆季、昆玉,兄、弟,手足,雁行、雁序等,每个都有不同的感情指向。这是汉语的文化现象和时代风貌,是汉语独特的精神气韵。

使用汉语的人,是其文化的载体。学生随着词语掌握量的增加,他逐渐学会运用高阶语言,精微而复杂地认识与体验世界与自身,成长为语言的极高感情的文化载体。

语感,能判断他作为文化载体的素养高低。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来使它巩固”“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富含深意,充满寓言般的象征意味。所以,莎士比亚成了英国文化的代言人。

因此,判断学生语感程度的高低,要看他能不能准确而灵活地调动词语库中的词语,以来表达他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文化载体”是个很好的评价维度。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把不吃饭进阶到民族精神气节的高度。整篇文章具有不可置疑的含蓄悲壮、意蕴深刻的整体性气脉。这是典型的文化载体式的表达。

这其中是什么样的运行原理呢?

1.词汇量。在掌握词汇的过程中,人的言语能力总是和其认知、情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这个认识与体验程度有多深刻、多复杂,他的语言能力就有多高,他的语感水平就有多高品位。亦即,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丰富多元,必然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词语库。

2.创造性。钱学森说,不能“把培养一个人的智力同教会人一项技艺这两件不在同一等级上的事混在一起”。语言学习不只是学会最基本的语法框架内的语言运用,而是要有创造性、个性化的表达。创造能力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指标。

下面是我班李子轩同学的《国庆节随想》片段:

七十二年的光阴,流转消散。迎着初生的晨曦,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的生日。又是一个如诗如画的秋天,放眼望去,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长城飞舞。

曾经的少年不再年少,但我们的国家永远年轻!独有的一抹中国红,惊艳了时光,沉淀了灵魂。置身历史,我们融于其中,分离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但仍会是国富民强。

以上语段中,他选取“长城”这个意象来象征强大的中国,“长城飞舞”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象征中国的崛起与腾飞。他的文化心理结构已有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他习得汉语,把内心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用准确、丰富的言语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他内在的东西在不断无限地有规律生长和瞬时生成,他的言语智力常态化地渐进,传承汉语言文化的能力不断提升,他走在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立人”之路上,趋向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由语感切入,从词语、思维高度和文化载体三个递进式的层面去,衡量评判一篇作文,这样大抵就能做出动态、适切和准确的评价了。

猜你喜欢
言语语感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