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徐美勤
当代社会需要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人,就需要思考“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因此课程教学的设计单位不能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单元整体”的视角,从“单篇”走向“单元”,从“单纯的内容分析”走向“大板块活动设计”,从“小步子细问题”走向“真实性任务驱动”,实现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要进行单元整组教学,首先就是要确定单元“学的方向”,因为它决定了后续的“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是决定“将学生带到哪里去”的方向问题。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习作”,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本单元通过学写游记,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本单元在篇章页上出示了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前一条指向了阅读教学,指明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时,需要重点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后一条指向了习作表达,指出本单元的习作目的是学习按游览顺序来写景物。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推荐一个好地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个景物。难点是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多处景物,并抓住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写。
本单元两个语文要素都采用了“动宾结构”,是给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细细分析两个“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是为达成第二个语文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服务的,强调了“按游览顺序写景物”。但要写好景物,仅仅“按游览顺序写”是不够的,还要“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这在教师用书、课后练习题、“交流平台”中都有提及。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并迁移,本着紧扣语文要素,对照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把握基本学情的原则,笔者确定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即“学”的方向是:“写景物要有顺序、抓特点”。为了能让这一核心概念在课堂上落地,对应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有顺序”“抓特点”,又形成了两个基本问题:“按什么顺序写景物?”和“如何抓住重点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好景物?”这两个基本问题将贯穿本单元教学的始终,引领着学生逐步明晰、理解核心概念并到达“学”的目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较为庞杂的,哪些内容最有助于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呢?因此,解读重组教材便是必不可少的。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其中后面三篇可以归为一类,它们都是按照游览顺序,借助了交代地点转换的词句,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写的,更贴合于本单元的习作实践。《海上日出》则是按照日出时太阳的颜色、光亮、位置的变化这个顺序,描绘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出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课文这些特征凸显了单元大概念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有顺序。
后面三篇课文所游览的地方分别是双龙洞、颐和园与天山,都是范围比较大的一个景点,在游览的一路上肯定会看到诸多景物,选择哪个或哪些景物作为重点?选中的景物又该如何写好呢?这就涉及大概念中第二个关键词——抓特点。教材又给了很好的示范:
《海上日出》课后练习题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来的启示是可以从不同维度,写出事物的变化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练习题2“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给人的启示就是要抓住最有特点的景物来写。何为“特点”?稀罕的、让你有独特感受的就是“特点”的特征。
《颐和园》的第三个“批注”:“抬头一看”“向下望”,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它给了我们写好景物“特点”的第四条路径:从不同视角观察景物往往会获得全新的观感,怪不得习作《游》中就有这样一个泡泡:“上个周末,我去了我家附近的公园。这一次,我选择了一条与往常不同的游览路线。”这里也是提示学生,即便是熟悉的景物,换一种新的角度,换一个不一样的时间,换一种不一样的心情去游览,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与感受。
《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刚进入天山的所见所闻,在描写具体的景物时,作者从“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写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再写到“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我们发现作者在同一处景物的内部也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的。第四自然段在描写“走进天山深处”后的所见所闻时,作者又是先写了整体的“山色”和“山形”,接着写了“缓慢的溪流”,最后重点将视角聚焦到了“溪边的野花”。所描写的景物呈现了先整体,后局部,有聚焦的特点;可以说是由大到小再到细节。
《颐和园》的第四个批注是“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在湖面慢慢滑过,多美的画面!”《七月的天山》的第二个批注是“野花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真美啊!”这两个批注带来的共同启示就是用上比喻、排比这样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展现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描写得更优美,更灵动。
“交流平台”是对语文要素的再次梳理。三个同学的对话,其中第一位同学提到的“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顺序来写”,就是对应了“写景物要有顺序”这个“学”的方向;而第二个同学提到的“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就是在凸显“写景物要抓特点”这个方向。第三个同学提到的“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其实是在给学生一则提示:写景物的顺序不仅仅只局限于“游览顺序”,还可以是“景物变化的顺序”。
创设真实性情境,才会使学生易于实现高通路迁移。作为习作单元,笔者创设的总任务情境是:游览了一个好地方,你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留作纪念或者推荐给他人,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可以帮助解决真实问题的。
《教师用书》建议本单元安排8课时,具体是《海上日出》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一共4课时,基本是按照教材呈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教学。基于单元整组考虑,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再依照教材顺序逐课教学,而是从“单元习作”切入,打破逐课识字的常规,将单元内的生字新词集中解决,扫清阅读障碍;再以教材中体现“学习方向”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依次突破两个关键词:有顺序、抓特点。实施单元整组教学之后,学习更加集中高效,可以节约一两个课时。节约出的时间可以根据学情依着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到达“学”的方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检验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的理解情况。
重组后的8个课时,大体的学习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1.自主阅读整个单元;2.字词等的梳理;3.了解本单元的总任务情境,调动学生原有认知,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你有什么好方法?要把游览路线写清楚,你有什么好方法?
第二课时:1.理清《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的游览顺序,画出路线;2.认识到适当使用过渡句能使游览的景物转换更自然连贯。
第三课时: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2.讨论交流四篇课文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第四课时:1.回顾小结,学习“交流平台”;2.“初试身手”,展示交流;3.画出游览路线图,构思习作并进行交流。
第五、六课时:1.修改习作思路,独立完成习作;2.写完后,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看看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是否写清楚了。
第七课时:1.完成课堂本等其他单元作业;2.回顾总结学法,展示学习成果。
第八课时:拓展学习《密西西比河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写景的文章。
其中第二、三课时是学生体验和形成核心概念的关键课时,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有顺序”,第三课时主要突破“抓特点”。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板块安排如下:
板块一:预习检查,认识游览顺序
1.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2.梳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
3.梳理《颐和园》的游览路线;
4.梳理《七月的天山》的游览顺序;
5.小结:写景物不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空间顺序等,还可以按照游览顺序。
板块二:聚焦关键词句,认识过渡句
1.组织学生聚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关键语句,找出不同地点;
2.组织学生聚焦《颐和园》的过渡句,找出不同地点;
3.讨论发现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及写法上的特点;
4.运用以上方法,找到《七月的天山》的过渡句;
5.小结:表示游览顺序的过渡词句基本都在每段段首,这样能使全文衔接紧密,整体感增强,让读者对作者的游览过程更加清楚。
板块三:学写过渡句,实现首迁移
1.出示“校园平面图”;
2.请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说清游览路线;
3.组织学生学习《颐和园》的过渡句写法,引导学生学写简约型过渡句;
4.组织交流写好的过渡句并依标评价;
5.组织比较阅读《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的过渡句;
6.引导学生尝试写复杂型过渡句并依标评价。
板块四:师生小结,初步形成大概念
第三课时继续综合使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写好景物除了要有一定顺序外,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安排的学习内容如下:
板块一:学习抓特点方法之选择独特,写出感受
1.讨论交流《记金华的双龙洞》中重点介绍的景物是什么?
2.讨论交流: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要重点介绍孔隙?
3.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好孔隙的?可以动笔圈画关键词,准备交流;
4.讨论交流,形成概念:在众多景物中要选择最具特色的景物重点介绍,不仅要写看到的,更要写感受到的;
5.通过朗读感受孔隙“小”的特点。
板块二:学习抓特点方法之运用修辞,写得生动
1.出示《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片段: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2.比较发现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3.讨论形成概念:使用修辞可以让景物特点更生动。
板块三:学习抓特点方法之条理清晰,写出层次
1.朗读《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并圈画所写景物;
2.讨论交流: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可循?
3.交流由高到低、由远到近、从左往右等写作顺序;
4.朗读《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并圈画所写景物;
5.交流作者写景物方面秘妙的发现,形成概念:写同一处景物时要有条理,讲层次。
板块四:运用方法,二次迁移
1.学习评价标准;
2.借助校园风景图,用上今天学过的方法,尝试写一处景物;
3.交流作品,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对照标准进行修改。
板块五:加上过渡,合作成篇
1.将上一节课写的过渡句加到刚才创作的片段段首;
2.聆听三位写不同景物的同学串联起来读自己的作文;
3.探讨:倘若真的写校园,还需要再注意什么?
单元整组教学打破按照教材编排顺序逐一进行教学的传统单元教学模式,基于教材特点及实际学情,或重组或拓展,让学生在“整体”意识的影响下,让知识结构化,培养专家思维,促成高效迁移。
板书设计:
写景物
按顺序 抓特点
游览 选独特 写出感受
过渡句 用修辞 写得生动
简约型 复杂型 有条理 写出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