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英才小学 滕文辉
作文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习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强弱、灵活性的高低、对心理定式的依赖程度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状态、方式、效果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深刻而持久。习作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多了一个解析学生习作问题的角度,多了一个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路径,也多了一份提升教学效率的保证。
本文从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弹性、心理灵活性、心理定式三个方面,简析教师范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课堂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心理弹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场中受教师、同学、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适应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而变化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心理弹性往往会以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案例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一单元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时,使用了范文《立春吃春饼》。该文详细介绍了揭西棉湖地区立春时,家家户户包春饼(馅饼)、炸春饼、吃春饼的风俗。其中对这个风俗的来历介绍得较简略,对自己和妈妈包、炸、吃春饼的过程介绍得详细具体。学生独立进行习作的时候,不少学生写了“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芒种喝酸梅汤”“冬至吃饺子”“腊八吃腊八粥”等“吃”系列作文,把如何制作食物,如何吃食物写得详细具体。
上述案例中,学生习作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是学生消极适应环境的结果,是习作心理的场依存度过高、场独立性过低导致的。范文教学中教师、学生、范文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学习场”,范文是学习场中的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被高信息源同化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范文,让学生逐步熟悉了范文的内容、形式、语言等,促进了学生场依存度的提升。随着场依存度的不断提升,学生逐渐对范文产生认识融合。在他们心里,表现家乡的风俗,就只有写“食文化”这一种内容;表现这个内容,就只有详写制作食物、品尝食物这一种方式;认知融合彻底的学生,甚至会认为写这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抒情描写的语言都是范文最好。既然无法超越范文,只能充分模仿。
了解了学生作文同质化背后的习作心理,教学时如何避免出现作文同质化的现象呢?我们可以从作文心理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让场依存和场独立合理共存。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解析范文,帮助学生认知解离,逐步形成场独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析了范文《家乡的风俗》的内容、形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把该文与统编教材中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文章进行比较学习。思考:家乡的风俗除了可以写“吃文化”还可以写什么?如果要写“吃文化”,除了写制作和品尝这个食物外,还能写什么?能不能写与食物相关的典故、传说?怎么把“做食物”的部分和“一次家务劳动”区分开,以体现“做食物”是“家乡的风俗”中的一部分?
通过跳出“范文”,横看侧看俯瞰范文,学生就能不唯范文论,逐步产生认知上的解离和场独立。这样在自主习作的时候,他们才会在场独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完成练习。
学生习作心理的灵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场中以开放的心态去适应和觉知学习环境,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案例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时,使用了范文《长发及腰也烦恼》。该文从“洗头发麻烦多”“梳头发困难多”“绑头发问题多”三个方面叙述了一头长发给小作者生活带来的不便,表达了小作者既烦闷又无奈的情感。范文用小标题的方式组织材料,结构特点明显,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不同的学生对范文这个高信息源的态度不一样。男生因为对留“长发”的烦恼没有切身体验,无法对文章的情感感同身受,狭隘一点的学生还容易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有过留长发经历的女生,生活经验容易被唤醒,沉潜在范文的生活情境中,忘记了读范文的目的是学习突破难点——“如何把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具体”。上述男生女生的习作心理灵活性都不高,男生的心态不够开放,女生不能及时觉察觉知。男女生都不能专注于以范文为高信息源的学习场。
提高心理灵活性常用的方法是“接纳”和“采取行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调整“接纳”的内容,提高学习心理的灵活性。案例2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把事情写具体常用的方法是罗列事例和放大细节。《长发及腰也烦恼》主要用了哪种方法?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内容引到表达方法上。男生不会因为对长发烦恼缺少生活经验而拒绝接纳文本信息,女生也不会因为沉潜类似生活体验而忽略写法感悟了。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语文实践活动(采取行动),提高学生心理灵活性。案例2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和基本写法之后,启发学生思考:长发及腰的烦恼仅仅只有不好洗、不好梳、不好绑吗?男生可以结合短发的优势反向思考,女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来说说。在学生补充长发可能给作者带来其他烦恼(如,房间有烟味,头发上就会吸附烟味;跑步的时候长头发甩动阻力增大;大风中,长发容易缠结等)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有这么多烦恼,为什么小作者只写不好洗、不好梳、不好绑?把刚才大家列举的其他烦恼都写进去,文章不是会更具体吗?教师从写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行动起来,通过联系、比较、分析、推想、验证等感悟到正是因为“洗”“梳”“绑”是长发妹们经常要做的事情,每做一次就会烦恼一次,这些烦恼几乎每天都要经历一遍,所以选择“洗”“梳”“绑”来写,才真正扣住了“印象深刻”。从而使学生感悟,写作的时候,不能为了具体而具体,具体也好,概括也好都要为写作目的服务。
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学习者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行为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它也会束缚学习者的思维,让其陷入知识盲区。
学生习作的心理定式很多,常说的写作套路、百纠不改的习作问题背后都有习作心理定式发挥作用。
案例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时,以该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为范文。范文中,为了表现祥子的“结实”,老舍对祥子的外貌做了细致传神的描写。如,“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千篇一律都写到了人物的外貌,使用的高频词也多是“炯炯有神”“乌黑发亮”“麦肤色”等。不过,外貌的描写对人物特点的表现作用都不大。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的习作认知心理定式在发挥作用。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写人类的单元作文训练,到写《形形色色的人》时,学生已经接受了六个写人类单元作文的训练。这些习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都有助于完成习作任务。如,《猜猜他是谁》写人物外貌,可以帮助读者猜到“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可以写外貌有特点的人;《小小“动物园”》中以“妈妈”像羊,因为她们都有波浪卷,都爱吃素,性格都很温和的图例为示范,启发学生找到“家人”和某种动物的相似点……加上平时大量写人类的小练笔,学生认知心理定式形成:写人离不开写外貌。
打破学生认知心理定式常用的方法是做“辩证适应”训练。案例3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辩证解析来认识《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外貌描写的作用。如,从正面问:老舍先生写祥子的外貌表现了祥子的什么特点?从反面问:写一个人结实,一般会写他粗壮的四肢,发达的胸肌等,为什么老舍先生没有多写祥子的四肢和胸肌,而是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他的脸?比较着问:同样是《人物描写一组》中写人的文章,《摔跤》为什么不写胖墩儿和小嘎子的外貌?还可以提问式问:可不可以把我们经常使用的“炯炯有神”“麦肤色”等词送给祥子?在一系列辨析考证之后,加大思维训练的深度。如思考:写人的文章是不是一定要写人物外貌?
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不二法宝,范文教学也是习作教学中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在范文教学前,如果能经常性地从学生学习心理这个角度去备课,我们相信能更好地发挥范文的作用。批阅学生习作作品时,如果能经常性地透过学生的文字,去探寻学生的写作心理,我们相信能有更多有益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