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语言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31 10:53殷晓莉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4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普通话民族

殷晓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战略振兴,均离不开语言助力,不同语言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乡村治理作用。构建和谐平等的语言生态,既要重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要发掘民族语言增进乡情、繁荣民俗的文化价值,以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经济发展。

语言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应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民族基因,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积淀起来的精神,理应受到其他民族的珍视与尊重。

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语言本身又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最新鲜的文化成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将民族语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关联起来。在民族自治地区,提倡当地民众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鼓励出版社编译民族语言书籍,助力民族语言相关书籍和作品的传播,敦促当地政府在发放政策理论宣传手册时,适当准备一些当地通用语言的版本,以保证当地一些汉语不熟练的民众也能看懂资料、听懂内容、领会精神。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探讨,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建设研究基地[2],在高等学校有计划地开设民族语言课程,拓宽专业人才招收渠道与路径,夯实语言文化传承基础。

民族语言使用现状

民族语言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一种越古老越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有利于深入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来源及相互关系,深刻阐述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格局的复杂内涵,切实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更加有效地开展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价值不显

大部分使用民族语言的地区都靠近民族自治区或在民族自治区的管辖范围内,村落规模、面积都不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交通不便,几乎与外界隔绝或者对外交流很少,逐步形成了内部独有的交流语言,造就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使是今天,一些偏僻落后地区的村民所使用的语言仍与通用的民族语言之间存有明显差异,可谓民族语言中的“方言”。在世界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流无界化的当代,这种小众化的民族语言不仅传承困难,日常交流也会带来极大困扰,进而导致或封闭、或自卑、或退缩、或丢弃的种种后果,主动作为空间大大受限,发展经济动能严重不足。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战略振兴,均离不开语言助力。从语言学的理论层面分析,众多专家认为,进一步凸显语言的经济服务功能,必然要以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抓手,只有构筑起乡村建设的语言大道,才能在文化传承、乡村建设、经济发展之间注入良性互动的催化剂,建立保驾护航的加油站[3]。要从“学”与“用”两个方面,着力解决语言上的使用困难、知识困难和技术困难,既要稳步提升当地群众以通用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又要深度挖掘民族语言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带动当地经济、教育、科技等事业高质量发展。

传播环境不优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社会交往中代表着民族身份及形象,丢掉民族语言无异于放弃本民族文化,也必然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乃至丧失。民族语言文化保留越完整的地方,民族认同感越强,即使村落中人们说的语言与通用民族语言有一定差异,也丝毫不会撼动这种民族归属感[4]。大量事实表明,使用相同语言的社区,归属感更强,凝聚力也更强。

然而,当下许多民族地区,人们普遍重视主流语言学习,在如何看待本民族语言的问题上,既没有自信,也缺乏代际传承的动力,进而导致民族语言文化被冷落、被歧视、被抛弃。对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如果按照年龄段对语言使用者进行分类,2岁以下的婴儿尚不具备语言能力,无法判断其语言的使用情况;2—7岁学龄前儿童受家庭影响,普遍使用本民族语言;7岁以上青少年在学校接受了普通话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只通晓本民族语言,但在媒体和后代的双重影响下,能基本听懂或零星使用普通话。

民族语言文化建设困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语言发展规律和生物进化过程是相似的,语言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0年,中华民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也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主要依靠语言和文字;领会贯彻党的指导方针和文件精神,语言沟通是关键。认真梳理民族语言文化建设问题与困境,扩大民族语言服务范围,可以为乡村振兴中的语言治理提供指导方略。

民族语言使用范围缩小

在湘西的广袤大地上,共同生活着苗族、土家族、侗族、回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汉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众多故事、传说、民歌、戏剧、曲艺等传统文化资源,都以民族语言为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既无法复制,也不可再生。湘西民族语言通常是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内部通用语言,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地方优势,是民间主要的交流语言。但民族语言除了有记载的以外,其他旁系的方言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这里的村民在语言应用方面是交叉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娴熟自如地使用本地方言,在读书思考时则使用规范汉字,这显然不利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但又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必备技能。

通常情况下,语言的使用者不会意识到语言保护的重要性,民族语言的世代相传,乡音无改的初心坚守,主要还是因为与外界接触少,没有遭受太多外来冲击,所以才没有被主流语言所同化。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浪潮裹挟下,使用范围原本狭小的民族语言,再也无法死守固有的封闭,躲避开放的势头,自然也无法阻止民族语言使用范围的逐渐萎缩。

民族语言保护政策不实

如果国家不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对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作出部署,仅依靠原生态的自然发展,民族语言保护将很难取得实质意义上的突破。同时,为了弥补宏观语言政策微观效度的不足,已有学者率先提出“家庭语言政策”这一新概念。从该角度开展语言保护研究,尚有广阔的探讨空间,这也成为研究民族语言使用问题的一片蓝海。

可以把民族语言划分为小单元,即家庭语言,而家庭是最经常、最温暖、最长情的语言交流场所。在对语言的选择上,任何家庭都会使用每个成员都能听懂的语言,即使学龄儿童在学校学习了普通话,在家里仍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如果一个家庭中多数人都学习了普通话,那么家庭中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概率就会变大。从更大范围来看,如果以普通话为交流工具的家庭占比不断上升,那么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民族语言应用前景堪忧

基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大力推动,在那些还在使用民族语言的村落,男性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使用普通话的概率要比留守在村落的老人、小孩、妇女大。而村落中的后代在学龄阶段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成长为青壮年之后,也只会使用学校课堂教授的民族语言或地方普通话。外出务工的群体又有分化,凡在家乡附近务工的,大多数人仍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到远方或大城市务工的人员,受环境所迫,都不同程度地学会了普通话。由于外出务工群体中男性占比远高于女性,导致女性的普通话使用概率偏低。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民族语言的日常交际功能逐渐式微,民族语言有关研究大多聚焦在文化层面,民族语言应用的局限性势必限制生产力的提高。

民族语言文化建设举措

语言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实践中文化资本最重要的建设和统筹方式。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来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路径选择。这种转变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地位、促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

作为职能部门,政府应当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主动发挥主导功能及引领作用,呼吁全社会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唤醒少数民族同胞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寻求社会资源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行动中来。进一步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研究,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民族语言文化建设和保护有法可依。

开发民族语言文化产业

我国是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语言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与加速和改进乡村治理相结合,丰富村民议事协商方式,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有助于提高乡村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我国不仅有大量的专家对民族语言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还在各类高校中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保护课程,用于培养保护语言文化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教育行业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关书籍的出版,并将少数民族语言加入当地的校本教材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振兴发展民族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就要把握乡村振兴是由产业振兴带动的这一论断。因此,促进民族语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也是促进乡村的发展。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查阅历史资料,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历史语言文化资源,将民族语言文化发展为艺术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同时进行大力宣传以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知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通常会发展出民族语言歌曲,并随时代传播。因此可以将民族语言文化与相应的美术、音乐、影视创作等领域相结合,这既可以丰富民族文化,也可以满足人们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方式宣传民族语言文化,建立长效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机制。

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明白其文化起源、形成过程、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向,不回避,不守旧,不主张“全盘他化”。现代性语境下对人的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培养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自觉正是发挥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语言扶贫不应局限于个体和特定区域的发展,应是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不同,民族文化自然也不同。尊重每个民族所珍视的文化,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要尊重各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及精神,在民族语言文化中展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议题现已成为我国语言研究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并逐渐朝着核心研究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语言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是因为其具有沟通的作用。提升民族语言的语言应用能力,创造民族语言的应用环境,有利于提升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多举办民族语言培训活动,加强民族语言的沟通性和服务性,同时注重提升乡村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做到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和民族语言在其他地区的双向发展。

促进民族语言文化振兴

语言文字工作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汉语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往来和生活交往的通用语。因此,在通用民族语言和汉语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在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汉语言文化学习,以逐步达到“民汉兼通”,双语、双文化平衡发展。分批分次进行民族语言培训人员选拔,选拔人员要求具备流畅的普通话沟通能力,至少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在民族语言振兴规划中,应将宣传民族语言纳入常规工作,同时将推普工作纳入乡村文化建设当中。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还要教育学生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民族语言推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兼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成效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强化民族地区的语言保护意识,由政府制定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引导村民进行民族语言文化建设研究。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培养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和双语全能人才。

提升民族语言的服务性,有利于民族语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同时这也是振兴语言资源产业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调研了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分析了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困境,提出了民族语言文化建设举措,以期为民族语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普通话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