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倍风,赵伟民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高校思政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一直存在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法难以创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难以提高等问题。体验式教学强调通过创设各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给理论性强、难以开展项目化教学和定量评价的学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参考。当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突破地域、环境条件等限制,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体验模式。5G有着传输速度快、延时率低等技术优点[1],能够深度运用于构建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的途径丰富多样,目的在于使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全面提升。课堂中的情境体验依赖于学校和教室的环境条件,但在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条件下,单个教室环境难以满足每一位同学的体验需求,需要寻找可突破实物及场所限制的体验环境。此外,开展实地参观和实践是让学生感悟生命、深度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寻找安全系数高的、可替代的“亲历”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出户的前提下实现“亲身”体验。5G技术场域能够为体验式教学提供高仿真的虚拟场景,将实际场所转换为“模拟现场”,使每位同学都能实现“心理亲历”。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内在获得成长和发展。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体验效果,并根据每位同学的体验进程和存在的困难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的体验成效。若有技术手段辅助监测学生的学习变化,将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不同的学生在亲身体验后会产生自身独一无二的见解,而这些丰富多样的见解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难以全部呈现,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信息化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全体师生同步发布见解、交流感受提供途径,促进同伴协作和师生高效互动。
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效果较为内隐,这决定其评价形式不能采用单一的成绩评定和量化打分,而应更多关注到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但这些变化隐蔽且难以精准表达,导致体验成效难以量化,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的活动轨迹,将内隐的变化外显化。此外,体验结束后的感悟分享是获得提升的必要环节,但同学们的认知方式和偏好存在差异,有的同学不愿以外显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学习感悟,这给学习效果的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需借助信息技术为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学情分析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传统的学情分析主要依赖教师观察、与学生沟通和家长反馈做出定性评价,存在刻板印象和主观判断,难以精准分析每位同学的学情。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教师能够实时发布学情调查问卷,向学生本人、家长等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具体情况,形成基础学情数据。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能够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程等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的认知偏好、记忆风格等特点,形成可视化分析量表,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
5G技术场域下的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优化学习体验。其一,5G和AR、AI、VR等技术的融合能够辅助打造未来智慧教室,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减少理解上的障碍;能够辅助创设仿真情境,实现沉浸式云参观、云体验[3],突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效体验。其二,5G的高速传输能力辅助超高清视频技术能更成熟地运用于情境创设,打造可视、可听、可触摸的高清情境,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仿真体验。
5G高速度、低延时的技术特点,能够帮助实现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远程连线。[4]当学生在体验中对理论知识产生疑惑时,可在恰当的时间段内线上咨询任课教师,突破课堂的限制,将知识探究延伸到课外。当在实践或操作过程中产生疑惑时,可第一时间视频连线教师或企业导师,获得有价值的远程指导,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远程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够在家里或寝室等场所远程操作教室或企业的设备,且支持单人环境下的团体协作,能够极大提高实训的效率。
5G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有望通过捕捉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面部表情和眼动情况等,为每位学习者形成相应的学情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教师后台,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统计学生在平台上发布和参与的讨论和作业数据,提炼学生的高频词语,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生成统计报告,减轻一线教师课后批改作业的负担,为其开展针对困难学生的分类指导提供量化依据。5G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撑,帮助教师科学评判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借助大数据提供的学情数据,结合教师搜集的定性资料,全面分析学情,梳理出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形成完整的学生学情数据库。教师根据数据库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类布置课前探究任务。针对学习基础较弱、依赖性较强的同学,教师可提前发布由故事、视频或图片等组成的学习情境,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使同学们在情境辅助中实现自主探究。针对学习基础较好、探究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引导同学们根据课程内容自创情境,在自主挖掘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中深度体验和感悟,既能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又能达到初步感知学习内容、获得生成性经验的目的。
任务成果的交流分享是检验同学们课前任务成效的重要途径。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发布自身的学习体验成果,并对其他同学发布的观点进行线上点赞和评论,进而萌发更多独到的见解;还可采取自主分享和分组探讨等形式广泛开展交流,实现深度思考。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纠正不合理的见解,鼓励内敛的同学勇敢表达自身观点,打造全员参与的生动课堂。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在交流中的表现、收集交流后线上生成的学习数据,分析整体的学习优势和薄弱之处,梳理出不同学生存在的特殊困难,为开展下一步探究任务提供依据。
教师根据同学们存在的不同困难设置相对应的仿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相应的分组体验。对于概念性知识存在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同学们获得对于抽象概念的全面认识。对于操作性技能存在困难的同学,可通过创设虚拟操作环境、远程直播连线现场等形式帮助同学们实现“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操作环境,接受企业导师的一对一在线指导,突破操作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互相帮助,实现团队协作、积极体验、自主获得的目的。
5G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室环境能够收集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同步传输至教师后台,为教师科学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拓展了传统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形式,融入学生自评和他评,利用大数据分析,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习效果一对一传输给学生个体,帮助分析学习困难,引导梳理后续学习方向。评价内容方面,拓展了知识和能力评价,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等变化纳入评价体系,通过线上建立学生在体验后的“情绪变化表”“日常行为记录表”[5]等形式检验学生在体验式学习后将感悟的知识和精神外化为自身的实践行动的能力,形成学生的成长变化数据,为全面评价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成长变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