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境况与路径探索

2022-12-31 09:22姚诗妤胡雯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资源

姚诗妤,胡雯婷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不仅要借助国家政策支持的外源性力量,同时也要激发乡村社会的内源性动力,即通过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促进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资源保障。劳动教育作为发展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途径及突破点之一,其必修课程在农村中小学中的科学开发是推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

1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农村中小学根植于乡村,是乡村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者,与乡村振兴发展关系密切[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乡村开展劳动教育相比城市具有先天性的资源及社会优势,农村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发出具有乡村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进一步满足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整合发挥农村地方资源教育功能,推动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1.1 满足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2]。《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农村学校开发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劳动知识,学习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在劳动实践中将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内化及应用,促进个体认知智力发展及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实现“增智”;通过志愿服务、学习当地劳动模范事迹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正确含义,培养学生坚韧勤劳、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等终身品质,实现“树德”;通过定期组织实际生产劳动活动,潜移默化地削弱学生不爱运动的惰性思维,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个体身体素质稳步向好发展,实现“强体”;通过亲近自然,亲身实践,使学生感知美、判断美、收获美的能力在劳动实践体验中不断磨砺,领略劳动之美,以增强自身劳动的愉悦感及创造力,实现“育美”。

1.2 整合发挥农村地方资源的教育功能

劳动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同于课本教学,甚至不同于其他实践课程,劳动课程需要与学校当地资源相结合[3]。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就教学基础设施及教师队伍储备等软硬件教学资源而言,乡村学校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但在劳动教育资源上,乡村学校相较城市具有其独特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等资源优势。开发本土适用的劳动教育教育课程,能将乡村学校在过往办学过程中所忽略的地方资源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及利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地方资源自身本土特色属性可使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无限贴近于当地实际生产及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劳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内化劳动知识,体悟劳动内涵,实现“做中学”。

1.3 推动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开发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发展实施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步骤,其有序开展与落实也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窄化等普遍问题,农村中小学立足乡村本土特色开发一套成体系、易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就是对我国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补充。基于当地资源的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也有利于促进当地乡村学校、教师对本土教育资源的更深层理解,使当地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升教研能力、创新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强化农村师资力量,进而促进乡村劳动教育的发展及乡村教育的振兴。

1.4 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社会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认同[4]。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使学生通过个人劳动实践及思考,形成对新时代劳动内涵价值的精神认同,构造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通过常规持续性劳动课程的习得,内化劳动意识,将劳动融入生活,实现劳动的常态化。开设实施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其影响将随着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辐射至家庭、当地企业等校外领域,有益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及文化风尚,传播发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2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按资源的形态属性划分,可分为乡土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乡土社会资源。

2.1 乡土自然资源

乡土自然资源指的是农田、溪流等自然场所资源。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更加靠近农田、山林等适合劳动课程开展的自然场所。在自然场景学生可以进行农作采摘、饲养动物等劳动,从而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如农村中小学对内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化校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为劳动课程试验田,探索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对外积极与周围的养殖、种植户取得联系与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2.2 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指的是乡村地区所保留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劳动文化,也指乡村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及手艺或当地典型的劳动模范及传统手艺传承人等。若农村中小学所在地区有特色编织、刺绣等传统技艺手艺人,学校即可与相关手艺人取得联系,聘请其为课程开发指导教师或授课教师,基于传统技艺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2.3 乡土社会资源

乡土社会资源指的是乡村当地劳动教育政策、特色产业企业、养老院、当地居民崇尚劳动的民风民情等显隐性社会资源。农村中小学可与当地特色新兴产业进行联结,获取合作。如学校与当地养殖场、动物园合作,将准备饲料、饲喂动物、帮助饲养员打扫动物排泄物等活动作为劳动课程开发的素材。

3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

3.1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无法为开发丰富有效的劳动课程做出有效支撑。在当下,关于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及整合的研究较少,且从农村地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劳动课程形式单一,多为书本研读或是校园清洁等学习活动。劳动课程内容单薄,极少涉及本土元素,创新活力不足,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是主要因素之一。

3.2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师资是推动学校全面建设综合实力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第一重要资源。[5]现今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承担劳动教育工作,其自身对劳动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高,对劳动本质及价值的认识不足,难以驾驭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及育人要求。农村中小学不健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难以配合学校开发出因地制宜、易于开展且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

3.3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及本土特色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照搬城市学校劳动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剪纸等手工及卫生打扫、整理内务等劳动活动为辅。课程内容设置及开展形式上并未凸显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本土特色及优势,缺乏创新,脱离实践生产劳动及学生生活实践,无法承载起劳动教育课程“以劳育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教育功能,缺乏教育实效。

3.4 社会对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对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劳动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被严重弱化、异化。在学校及家庭层面,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被计入考核的劳动教育日渐边缘化,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对劳动教育的轻视日益加深,劳动教育的价值严重弱化;在教育工作者层面,许多教育者并未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树德强体育美功能,仅浅显地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使劳动与“耻辱”“犯错”等负面体验相联系,强化了人们“劳动羞耻”的错误认知,使劳动教育应有的核心本质目标完全异化。

4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4.1 基于以劳促全教学理念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课程教学理念不适用于劳动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更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农村中小学应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能力发展的维度去设计劳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通过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等方式手段,增进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的习得,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奉献等终身习惯、品质。

4.2 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乡村的广阔田野蕴藏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空间,承载着世代乡村人建构的本土乡村文化智慧。农村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劳动教育若缺乏天然的场域,极容易产出畸变[6],因此农村中小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主动发掘整合周边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周边乡土自然、乡土文化、乡土社会资源的劳动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在农田、山林等广袤的自然场域中进行劳动实践,联系本土乡村优秀文化、新兴产业,积极创新,打造贴近实践劳动生产及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爱乡情怀,希望通过自身劳动成果反哺乡村思潮的劳动教育课程。

4.3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成功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运作。劳动课程的开发阶段及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地向学生家长、当地劳动教育资源产业企业等多方寻求建议及合作,使家庭及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农村劳动教育工作中,拓宽劳动教育影响覆盖面,使劳动自然融入生活,潜移默化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循环推进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稳步实施,促成农村劳动教育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热爱劳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