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我国志愿服务事业[1]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机,各方面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逐步涌现,志愿服务活动逐渐频繁和广泛的开展起来。组织高校教师结成志愿者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实践中深耕教育情怀,增强职业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这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精神,指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就高度关注志愿服务工作,他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2022年我国承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可以说当下正是我国发展志愿服务,展现新时代作为的关键时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主要承担四项基本职能。切实履行教师社会责任、持续开展好社会服务,既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实写照。提升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加强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有利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
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对个人而言,既是教师肩负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对社会而言,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同时有益于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共通共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师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群众提供无偿服务的自发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教师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传递师者声音,既弘扬了社会正气,又传播了社会正能量,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教师多渠道、多角度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中,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道德品质的主体;知识素养是教师做好教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能力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身心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
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根据专业特点和优势特长输出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实践中迎难而上,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认知并成就自我,有利于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实现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在服务社会中汲取成长养分,既服务于科技创新,更服务于社会发展。一方面,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教师可利用专业优势,在理论宣讲、知识传播、科学普及等方面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也是教师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前沿动态的又一个窗口。教师可以利用志愿服务的机会,聆听时代声音,观察人民生活,投身调查研究,植根中国大地,解决时代课题,使教师的学问和才能更加“有为”和“有位”。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建立健全支持和发展教师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依托各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围绕组织建设、人员架构、实践活动、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章立制。从教师层面来说,一是鼓励教师成为注册志愿者;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从高校层面来说,一是成立教师志愿者服务团等组织,健全教师志愿者组织管理;二是在教师成长发展体系中增加志愿服务项目,提升教师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三是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中增加志愿服务水平认定环节,优化健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特色化是教师志愿服务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紧密结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强化高校在关键领域和特色领域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学校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志愿服务中心,充分联结教师个体间、团体间互通合作,同时可建立与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联动,师生共同服务、在志愿中学习,在志愿中促进,集活力与智慧于一体,拓宽志愿服务广度与深度,形成专业突出、落实落细的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学校整体志愿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与教书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知行合一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高校教师在志愿服务中加深认识,增长才干,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注重将志愿服务的成果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所学、所感、所悟,作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反哺课堂教学,提升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长和研究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脱贫攻坚、交通强国等方面勤作为、出成效。要主动发现服务领域的难点和问题,在实践中深化研究成果,形成理论与研究的不断相互转化促进。
做好教师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要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主管单位牵头履责,形成宣传、组织、人事、团委、工会和各二级党组织等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做好统筹分工,注重理论支撑和发展规划,健全评价体系,配套激励保障措施,逐步健全教师志愿服务队伍,推进教师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3],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
高校结合实际工作条件,一是要完善教师志愿服务工作办法,有序指导教师志愿组织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强教师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和激励,提供必要建设经费支持;三是要形成教师志愿服务全过程评价体系,对突出表现的教师志愿者、志愿队伍进行宣传表彰,宣传推广教师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师之德乃教之魂。新时代新作为,教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志愿服务的领航者、担当者,以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实践创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