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之显隐融通探究

2022-12-31 08:56陈觉文湖北省赤壁市陆水湖中心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融通显性隐性

■ 陈觉文(湖北省赤壁市陆水湖中心学校)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一切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人素养,教育效果仅仅表现在试卷上的分数高低,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显隐融通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讲究对学生的个人教育润物无声,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概述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显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是从哲学领域中提出的,著名的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管理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知识,另一类就是隐性的知识。显隐性知识的分类依据是知识能否被文字、图片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公式所直接表达,顾名思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文字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比如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所学习的文言文或者一些生僻字,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并且认知和理解,这就是显性知识。相反,隐性知识则难以通过直观表达的形式被认知。

隐性知识的传授和教导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能够被直接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在体悟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很快和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便是隐性知识的作用,而如何去体会作者情感,并没有具体的公式和讲解,需要学生去认真读课文,将自己代入到语境当中,从字里行间感受情感,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不能够直接表达出来的,更不能直接被学习和复制。我国古代其实关于隐性知识内涵的表述有很多种,比如“心照不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都很形象地表现出了隐性知识的特征。

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就是说在实际的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把某一部分的知识很明确地划分为显性知识或者是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课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教学应该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从波兰尼的角度来说,人们认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一些明确的符号进行理解和记忆,而隐性知识恰好就是不能够被直接表达的部分,很难用一些符号来进行表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知识中包含着隐性知识的成分,而隐性知识中又包含着显性知识的内容,而平常所说的这种知识是隐性知识,只不过代表着显性知识起着主导作用罢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任何知识都包含着显性和隐性的部分。

二、小学语文课堂显隐融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显隐融合教学模式的认识较浅

小学语文课堂显隐融合教学模式的正确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从当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显隐融通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显隐融通教学理念并没有那么普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个人成绩,并未意识到显隐融通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显隐融通教学模式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视,难以接受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显隐融通教学理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理念,就算是了解过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合教学理念,因其应用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也并没有引起多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总之,当前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显隐融通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师已有的隐性知识影响教师显隐融通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显隐融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接受,从而帮助个人成长,同样,教师作为知识的给予者和显隐融通教学模式的应用者,对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显隐融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有赖于教师充分理解和科学运用。首先需要教师正确理解何为隐性知识、何为显性知识,如何才能将两者实现有机融合,从认知概念的角度来说,要想理解这一概念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对于教学理念的接受和教学模式的运用,这对教师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板书讲授或者是课本大纲来完成教授工作的,但是隐性知识的教授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首先,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大多来源于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还有一些从工作经历当中总结而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任意使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和教师受教育的个性化,使得教师在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隐性知识并非都是科学合理的。其中,教师受教育的经历无非都是在师范学校,就像制造工厂零件一样按照一个模子培养,将中等水平的知识灌输到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脑子中,然后小学教师将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同,教师不同,传授方式和教学模式也就不同,这便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和规范的工作方式。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观察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快就可以总结一套教学程序,换句话说,就是掌握了那些无法用语言诉说的隐性的知识,加上学校的制度性制约,各种因素逐渐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教师的教学主动性降低,失去了创新的灵感和火光。

最后,从隐性知识的主要特征来看,其具有极强的个人因素,同样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理解和接受隐性知识的时候必定会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显隐融通教学模式的时候,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隐性知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主体也很难确定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增加了教学难度,使得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小学语文显隐融通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显隐融通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符合当下我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开展显隐融通的科学教学,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显性知识的学习依靠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模式,总体上来说是有意识的学习。而隐性知识的学习则是无意识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较为抽象。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促进隐性知识学习和显性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将内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教授给学生,将外在的显性知识逐渐内隐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一)内隐知识外显化

简单来说,所谓的内隐知识外显化,其实就是将内在的隐性知识通过总结,凝练成一般性的知识规律进行理解,要想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就需要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包含显性和隐性的内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就好比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显性知识来源于隐性知识,并反作用于隐性知识。比如小学语文课堂中课文背诵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探索如何有效背诵课文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隐性知识的过程。有些学生背诵课文习惯先熟读再背诵,有些学生习惯先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知道每一段都在讲些什么再背诵,而还有一些学生更乐于一句一句地背,最后串联起来整体背诵,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的“个人经验”,是学生通过自身长期背诵学习和总结得来的,并不是课本的直接知识或者是教师的板书内容,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以上所述的类似于背诵课文的隐性知识,因其对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帮助,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隐性知识去学习和背诵,同时也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促进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通过介绍或者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使之更加系统化和完善,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将隐性知识外显化,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先是根据飞机在夜里飞行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出蝙蝠实验,最后简单说明雷达定位的原理。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篇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来总结文章中的三次实验和结论?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同学开始产生疑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学生的总结可能会有一些烦琐和不准确,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关于如何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知识点: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任务,在这篇文章当中就是科学家“蝙蝠”,对象是蝙蝠,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的具体对象分别是蝙蝠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采取的实验措施是蒙住眼睛、塞住耳朵和封上嘴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引导学生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明确地进行表述了,最后经由教师总结和修正:

科学家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塞住蝙蝠的耳朵、封上蝙蝠的嘴巴,让蝙蝠在系满绳子的屋子里飞行,最后发现蝙蝠能够在夜里准确飞行,依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

以上所述教学案例的教学价值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将隐性知识进行了外在的演示,在帮助学生疏通文义、掌握生字和读音的同时,还教授了明晰、有用的总结方法,这是本次教学的最大价值。除了这些之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习惯是值得外显化的,比如每天都要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正确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习惯,等等,这些都属于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的过程中都十分值得外显化来凸显其作用。

(二)外显知识内隐化

外在的显性知识有很多都是可以转变成隐性知识的,并且也都有转变的必要,很多由专家进行科学总结所得出的一些有关技能方面的规则性知识,仅仅依靠课堂的教授并不也会起到太多的作用,必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感觉和亲身实践才能有更深的领悟和体会。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从实践当中获取理论,从实践中亲身感悟。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对显性知识内隐化最好的表述。

1.丰富语境,积累词汇

词汇是学生进行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只有准确掌握词汇才能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并不完全是依靠家长或者教师对特定词汇讲解来完成的,更多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积累,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对词汇进行理解并记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将外显的知识和内隐学习结合起来。

2.氤氲意境,体悟情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讲究意境之美和情感的丰富表达,更多的在于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和思想维度的提升。我国语言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通过文字营造的意境,经过不同的人体会,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共鸣,是自由和文学气息的弥漫,更是思绪和内心情愫的悸动,这种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着实引人思绪翩翩,这种美是一种模糊之美,犹如烟雾弥漫中的轻桨拨动湖面,越朦胧越有意境,一旦面纱被解开,诠释清楚的话,美感便有可能荡然无存,因此,遵循这种原理,我们可以创造多种运用隐性知识教学的方式。

比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文章中关于描绘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必定会有多种多样的壮观景象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必定会为之感慨和向往,这便是文章中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

总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授的时候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融合,利用两者之间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个人情感,加强语文文学素养,提升个人能力。

猜你喜欢
融通显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