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2022-12-31 06:24刘亚宁曲英梅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省略手段语篇

刘亚宁,曲英梅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自语篇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之后,翻译过程便不再单纯地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了,语篇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衔接手段的异同可以为译者处理过程提供新颖的视角,译者可以根据英汉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异同来灵活处理目标文本,或采用归化策略,或采用异化策略,均能帮助译者提升译文的连贯性、逻辑性及可接受性。笔者从韩礼德、哈桑提出的语法衔接手段入手,采用实证法进行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力求多样例证进行分析,并得出客观结论,从而给出翻译策略及方法。

一、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语语篇的连贯通常通过显性衔接手段实现,而汉语语篇更多采用隐性衔接手段来实现连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两种语篇的差异进行合适的转换处理。笔者以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为理论指导,从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角度出发,结合译例对以上几种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一)照应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相互解释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语篇中的某个指代成分及所指对象定位,读者便可以理解两个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语义关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能明确源文本成分的内在联系,从而根据两种语言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采用适当的转换方法或翻译策略进行处理。根据韩礼德与哈桑的语篇分析理论,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类。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运用语境中的功能、使用代词指代语篇中出现的名词,由此建立起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并实现连贯。英汉语篇人称照应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前指”和“后指”两方面,英语语篇中常用后指来实现人称照应,即代词在前、所指对象在后。而汉语中这种现象非常少见,常用“前指”来形成照应,如:

例(1):When he arrived in Shanghai, Johnson was stunned by the fast-growing city.

译文:约翰逊到达上海时,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让他大吃一惊。

原文中,运用了最常见的“后指”手段,“he”指代“Johnson”,两者形成衔接。而汉语表述中,主语一般放在句首,译文中译者对两者的位置进行转换,用代词“他”回指前文中的“约翰逊”形成“前指”关系,实现了语篇连贯。

其次,对于英语语篇中的“后指”现象,还可以采用省略人称代词的方法实现自然的语篇连贯,如:

例(2):Bringing his own food, an old peasant volunteered as guide for us.

译文:一位老农自带干粮要给我们当向导。

在该译文中,译者将原文中做“后指”指代“old peasant”的代词“his”直接省略不译,即采用“零代词”指称的方式形成前后文的照应。不仅不会造成曲解或语义缺失,而且使译文更加自然,同样实现了有效衔接。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通过指示代词或者相应的限定词及冠词等实现照应关系。这种衔接手段在英语语篇中更加常见,通常采用this, that, these, those, the等形成前后文的衔接。而汉语中没有冠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常用“这(些)”或“那(些)”来进行转换。英语是远指语言且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是近指语言,时态通常通过增词等手段表述,在指示照应上受心理影响较大,如:

例 (3):Smart manufactur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it takes creativity, not just a little courage, to grow in that industry.

译文: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在这个行业中发展需要的是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一点勇气。

原文例句中的“that”指代上文中的“smart manufacturing”这一行业。译者将其汉译为“这”而不是“那”来实现衔接。将“that”的与这个“industry”的距离拉近,逻辑清晰,读者能马上明确所指对象,不会造成歧义。这也体现出了两种语篇中指示代词的“距离”差异。在英语语篇中,“that”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this”,而汉语语篇中“这”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那”。

此外,有些英语语篇的指示照应中,指示代词用来指代前文提到过的名词。而在汉语语篇中大多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者可以在汉译过程中通过省略代词的方法进行处理。如:

例 (4):Our performances, of course, can’t compare with those of professionals.

译文:我们的演出当然不能和职业演员的相比。

在该译例中,原文中的“those”指代的是上文中提到的“performances”。为避免重复,译者直接将其省略不译,译文清晰明了,简洁自然。

3.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是通过形容词、副词或其比较级来比较项目之间异同的照应关系。任何一组比较研究中都至少要包括两个项目,当某个语篇中出现具有比较性的词汇时,受话者就自然会在语篇的上下文中搜索与其建立比较关系的词语来做出解释,这时便实现了比较照应。英汉两种语言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汉语中没有比较级,而是通过词汇、句法甚至语调等表达差异程度。如:

例(5):John studies very well in his class, and Bob is equally good.

译文:约翰在班级里学习非常好,鲍勃也同样不错。

译例用副词“equally”来实现比较照应,将“John”和“Bob”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前后比较。译文中译者用“同样”来体现两位学生的比较关系,实现比较照应,语篇合理。诸如此类的比较照应比较常见,翻译时比较容易进行转换,但也需要译者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英汉两种语篇中出现照应手段的频率不尽相同。在汉语语篇的衔接中,尽量不采用照应的手段来粘连上下文,而英语语篇侧重显性表达,必须要把语篇中的各种指代关系解释清楚。这种衔接手段的差异对于英汉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果在汉译的过程中,把英语语篇中的全部照应形式都在汉语译文中体现出来,译文会显得尤为啰嗦,语篇衔接不畅,可读性变弱,甚至有时会曲解原文含义。相反,在英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不熟悉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差异,便容易忽略英语语篇的照应形式,导致汉语中的名词重复或者指代关系在译文中无法体现或缺失。这就要求译者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照应衔接手段,掌握两种语篇的差异性,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替代语篇中一个或多个成分的代替关系。合理运用替代手段能够有效避免语篇中某些语义成分的重复和冗余。下文侧重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进行具体分析。

1.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即通过替代词来取代语篇中出现的其他名词或名词词组。英语语篇中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 the same等。而汉语语篇通常用“…的”来表达。如:

例 (6):Although I want both two apples, I finally picked the small one and left the big one for my brother.

译文:尽管这两个苹果我都想要,但是我挑了小的,大的留给弟弟。

原文中用“one”替代了前文中的名词“apple”,上下文实现了有效衔接。译文中借助语境理解了替代关系,没有单纯地重复“苹果”一词进行翻译,而是用“大的”“小的”这种“…的”字结构实现替代,既清楚地明确了所指对象,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读者阅读感受更加流畅。

2.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使用替代词来代替动词或动词词组。英语语篇中常用其特有的辅助动词来实现替代,如do/does, shall, can等。而汉语语言中缺少发达的辅助动词系统,很少能有明确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意思。因此在汉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明确替代成分,采用恰当的译法进行转换处理。如:

例(7):—I heard that the Greens are moving to Texas, right?

—Yes, they will do it next weekend.

译文:—听说格林一家要搬到德州去了对吗?

—对,他们下周末搬走。

就该译例而言,原文用“do”代替了问句中的动词词组“move to Texas”,实现了动词替代。如果译者在汉译时单纯重复其所指的全部内容,译文会显得比较累赘。汉语中常用“弄”“走”“干”等动词来实现替代。所以这里用“搬走”这个简单动词来复现上文提到的动词成分,更加符合汉语语篇的表达习惯,也自然实现了上下文的有效衔接。

根据以上译例的对比来看,英语语篇的名词和动词替代分别有数和时态的变化。英汉语篇中的替代成分并不是全部对应的,而且汉语语篇中发生的替代现象并不像英语语篇中那么常见,汉语更常用的手段是通过重复某些语义成分以实现语篇内的衔接。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两种语篇在内容重复方面的处理方式。

(三)省略

省略,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或某些重复的成分省去。合理的省略不会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练易读、清晰流畅,重要信息更加突出。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一般需要将省略的内容增补完整,以便读者理解。下文就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是指名词词组内的省略,可以包括中心词、修饰成分或整个词组的省略。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名词性省略中差异最明显的是主语省略。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且语法规则较为严格,主语通常不能省略。汉语则为主题显著语言,语义基本都围绕一个主题,所以很多时候省略句子的主语并不影响读者理解。如:

例(8):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译文:We will narrow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s and address th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ush forward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rough structural reform.

该译例中,这种主语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原文中并没有使用主语,但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完全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而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对译文增补主语“We”来实现语篇衔接,否则将造成语义的缺失,无法构成完整的句子。

2.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指省略语篇中某些动词或动词词组。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通过语法手段能够省略实义动词。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必须要有谓语才能称之为语言,所以汉语语篇中动词的省略现象十分罕见。译者在汉译时通常将英语语篇中省略的动词表达出来。如:

例(9):The national income was being spent on education than on defense.

译文:国家收入花在教育事业上的比花在国防事业上的要多。

在该译例中,通过“than”可以看出,原文省略了“spend”,使语篇更加简洁、紧凑。因为英语是多静态语言,汉语是多动态语言,所以译者在汉译时重复了“花(在)”,将省略的动词补充完整,使前后文的语义更加明确,语篇衔接更加连贯。

对于省略而言,英语语篇中的动词性省略居多,而汉语语篇中的名词性省略居多,若是将汉语语篇中的动词省略则会使语篇失去含义。所以,译者在互译时更需要考虑两种语篇的动静差异,应该省略的成分可以果断省略,应该增补的成分也必不可少,以此实现语篇的有效衔接。

3.连接

连接指通过连接成分将上下文粘连在一起并合理体现语篇逻辑的衔接手段。与其他三类衔接手段有所不同,连接通过明显的连接标志将语篇逻辑紧紧联系起来,以增强语篇的流畅度和可读性。虽然英语中的连接成分在汉语中基本都有对应的词,但汉语语篇中更多依靠语义来衔接上下文,这种连接现象更具隐性特征,尤其是在口语对话中连接成分的使用大大减少,在达意的同时整个语篇更加简洁易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冗余成分。而英语语篇中连接成分的使用非常普遍,这种连接现象更具显性特征,有效利用这种衔接手段能使语篇逻辑清晰连贯,结构更加紧凑。如:

例 (10):Planning to find a suitable place to sleep, he stood up and staggered out the door without eating anything, because he hadn’t drunk so much for a long time and felt a little dizzy now.

译文:他站起来,踉踉跄跄地出了门,什么也没吃,打算找个合适地方睡一觉,太久不喝这么多酒了,觉得有些头昏。

该译例中,英语原文运用了“and, because”来连接上下文,使语义更加连贯,逻辑也很清晰。而在汉语译文中可以发现,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连接成分出现,而是通过一连串动作将上下文语义表达出来,并不影响读者对语义的理解,逻辑同样清晰,联系依然紧密。

综上所述,在所有语法衔接手段中,英汉语篇之间差异最大、最明显的就是连接。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对两种语篇的衔接手段影响很大,正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传递语义的方式不同,语篇构成的方式也自然受到影响。但是不能绝对地说汉语语篇中没有形合现象存在,同样不能绝对地说英语语篇中不存在意合结构,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全面考虑语篇的构成形式,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二、语法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但由于不同语言在语篇结构、文化背景以及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会给译者转码、解码的过程增添很多难题,这就需要译者综合考虑两种不同语言的构成形式,以使译入语与源文本实现动态对等,既阐明源文本的含义,又保证译入文本的可接受性。衔接手段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之一,英汉两种语篇在衔接方面各有特点。下文结合包含多种衔接手段的例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一)遵循源文本衔接手段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存在,译者可以采用对等译法,遵循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处理。

例(11):Adults should not say improper words and do improper things in front of children, because these behaviors may lead children to develop bad habit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m. However, many adults and even parents do not care about that, so guidance in this area is still meaningful. Adults must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words and deeds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lest setting a bad example for them.

译文:成年人不应在孩子面前说不正当的话,做不正当的事,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并且很难改掉。然而,很多成年人甚至是父母并不在乎这些,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引导依旧重要。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免给他们树立不好的榜样。

上述译例中,不难看出英语语篇中运用了多种衔接手段,如“their”“them”构成的人称照应,“that”实现的指示照应,以及“and, however, so, lest”等连接成分实现的语篇衔接。而译文中,译者遵循了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将这些衔接手段都一一对应地体现了出来。因为在汉语中存在着基本对等的衔接手段,而且经常在语篇中使用,也是构成汉语语篇的重要核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和源文本相对应的衔接手段来进行转换。

(二)顺应目标文本衔接手段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和语义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所以两种语篇之间必然存在衔接手段缺省的现象,为译者的翻译过程带来诸多影响。译者产出的译文须符合其语言特点及语篇结构,因此需要对某些衔接手段进行合理转换,改变源文本中的衔接方式,更多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动态转化,顺应目标文本的语篇结构及含义,建立起有效衔接。

例 (12):David bought a sports car, and Brown did the same. Blake looked at them enviously and occasionally smiled, dreaming that he would own one too. He was determined to work hard for his first car, for his beloved girl, for his desired life.

译文:大卫买了一辆跑车,布朗手里也买了一辆。布莱克羡慕地看着他们,不时地微笑着,幻想自己也能拥有一辆。于是下定决心要为了自己第一辆车而努力奋斗,为了挚爱的姑娘努力奋斗,为了向往的生活努力奋斗。

在该译例中,英语语篇中“did”替代动词“bought”“same”和“one”替代名词性短语“a sports car”,最后两个“for”前实际上省略了动词“work”,运用两种替代手段和一种省略手段实现了语篇衔接。而译文中译者只采用一种手段即词汇的重复来衔接上下文,将英语语篇中被替代的成分“一辆车”重现了出来,使语义更加严谨、明确。译者顺应了汉语语篇多动词的特点,将最后的三个“for”全部译为相同的汉语动词词组“为…努力奋斗”,使译文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读者的体验感也随之增强。

(三)省略源文本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的构成形式各有特点,衔接手段当然不是完全对应,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定要把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全部译入汉语语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合理省略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成分,使目标文本更符合汉语语篇的特点。

例 (13):That man is filial and diligent and even steady, but what impresses most is that he is aggressive in his career and kind to his friends and considerate to his families.

译文:这个男人孝顺、勤劳、非常可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事业上的进取心,对朋友的和善,而且体贴家庭。

上述译例非常明显,英语语篇中运用四个“and”和一个“but”做连接成分实现衔接,反复运用“his”与“that man”形成人称照应来衔接上下文。而在汉语译文中译者将这些衔接手段全部省略,只靠语义来实现语篇衔接,结构简洁紧凑,逻辑清晰明了,符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三、结语

由于汉语注重形合,也形容为“竹节型语言”,所以汉语语篇大多依赖语义建立衔接,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明确的语法衔接手段来构成语篇。而英语注重意合,也可形容为“葡萄型语言”,因此英语语篇中需要各种衔接手段,离开这些衔接手段则很难构成语义完整、逻辑清晰的语篇。译者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仔细考虑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作用,根据各自的语篇构成形式及特点进行动态调整,以建立合理的语篇衔接,为读者提供更易接受、可读性更强的语篇。

猜你喜欢
省略手段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间的省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省略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