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践锻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2-12-31 03:58刘飞轮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行为习惯政治

刘飞轮,管 甜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其中方法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要把实践锻炼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1]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锻炼法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实践锻炼法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教育者重视程度不高,形式主义浓厚,学生缺乏兴趣、主动性差、参与度低等,使得实践锻炼法的实施效果极大减弱,因此有必要对实践锻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实践锻炼法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实践锻炼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实践锻炼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2]教育者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教育对象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检验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实践锻炼法的重要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主动性

实践锻炼法的运用,是指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方案,组织教育对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传统的教育方法多采用理论灌输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实践锻炼法可以改变这一方法的弊端,它是主客体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桥梁,教育者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亲身体验到自主探究知识的乐趣,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自主思考,探索真理,将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实现了主客体的转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理论灌输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从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焕发课堂活力。

2.有利于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锻炼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依赖于持续不断的理论教育,更依赖于社会实践的锻炼。实践活动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教育对象将课堂上所习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认识,有助于增强教育对象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同时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相应的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行为习惯,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通过运用实践锻炼法,提高教育对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其思想与行为的高度融合,以思想引导行为,以行为彰显思想。

3.有利于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

理论只有与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实践锻炼活动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现实条件。教育对象在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进一步深刻体会并接受在理论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将其深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增强了理论教育的效果。在运用实践锻炼法的过程中,可以检验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理性,正确的教育内容可以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教育内容会阻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习过程中会误导教育对象,使其对教育产生消极态度。当发现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时,应及时调整和改变,使教育内容保持真理性。面对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之前具有真理性的教育内容会不断面临挑战和质疑,这需要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进行检验、丰富与完善其理论知识。

二、实践锻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对实践锻炼法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实践锻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尤其部分专业课教育者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者承担的授课任务较多,工作量大,科研任务繁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就更没有精力组织并实施实践锻炼法。此外,实践锻炼法的实施要求很高,涉及实践的选题、选址、设计、组织协调等问题,特别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安全、饮食、住宿以及经费等问题解决难度较大。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锻炼法会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育者更倾向于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而对实践锻炼活动缺乏热情。

(二)实践锻炼法创新不够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教育者也运用了实践锻炼法,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教育者会根据自身兴趣、组织能力仅在小范围内实施实践活动,不能真正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未能实现实践锻炼法的目的。部分教育者仍保留传统陈旧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锻炼方法不多、创新不够,实践教学形式局限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等,实践活动方式单调,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锻炼法缺乏连续性和广泛性

按照国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而且应经常性地参与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受到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一般每年仅进行一到两次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局限于少数学生代表参加,致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难以实现。实践锻炼法不是“神丹妙药”,运用之后不会起到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效果,一两次的实践活动不会起到强化理论教学的作用,反而使部分学生将实践活动任务化,没有发挥出实践锻炼法的真正作用,最终导致只有实践教学的形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遵循实践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运用实践锻炼法,引导全体教育对象按计划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体验。

(四)未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类别多样的实践基地,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学校与基地“互助互利、双方受益”的机制,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能否得到实践锻炼、学校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并未顾及地方单位及社会的需要,导致社会对学校实践活动缺乏支持。如有的单位拒绝师生参观本单位,有的单位会对开展实践活动的学校收取较多的费用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实践锻炼基地,教育者们便只能临时起意,在实施实践活动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费用,挫伤了教育者组织实施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育者为了省事,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实践锻炼,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校任务,随便找某一个单位开具实践活动证明,这样不仅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且降低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三、实践锻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观念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实践锻炼法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实践锻炼法观念。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5]。对此,高校应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对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对于实践锻炼法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实践锻炼法的成效,因此,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重要性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活动的主体,加强学生对实践锻炼法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主探索理论知识,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加强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仅凭任课教师完成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其他管理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保障实践锻炼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需要加强对学校相关部门的思想教育。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活动

充分利用与整合一切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锻炼活动。实践锻炼活动不仅仅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传统教育形式,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多种形式和类型。[6]高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锻炼法任务、考核评价体系等,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实践锻炼法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运用实践锻炼法时不应仅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条件等决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思想和具体的教育目的、内容等来决定,同时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结合教学目标科学整理和利用教学资源,将周边的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纪念场所、乡村、公司等,有选择性地建设成实践活动基地,为实践锻炼法服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诸如“校园文明日”“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将教学目标渗透进入,使学生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无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可以选择参观访问、社区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选择志愿服务、义捐灾区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选择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和帮扶老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利用课内课外时间搞好实践活动,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锻炼法对课堂教学的互补性作用。

(三)坚持不懈开展实践锻炼活动

一年进行一到两次实践锻炼活动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有限的,必须经常性地反复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导致无法持续广泛地开展活动。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活动经费,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社会赞助等多种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还可以组建一些社会实践服务实体,通过勤工俭学和科技服务的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又可以积累资金,为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广泛使用的新时代,可以将实践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进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创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刊物和视频等网络文化活动,避免了活动经费、活动基地等问题。合理安排线下实践活动弥补线上活动所缺失的现实体验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心、外化为行。最后在运用实践锻炼法的过程中,单纯靠考试成绩很难评判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根据社会评议与校内考核相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评定,并将学生的实践考核分数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当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发展党员、评选奖学金等重要的考察依据,这样便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保证经费充裕、适当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应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提高自身认知,将思想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四)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需经费不多,省时省力。学校可以围绕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思政讲课比赛、辩论赛等,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关于思政教育的影视材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思政教育的直观立体性,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难度相对较大,应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学校的积极性,为实践基地建设服务,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从重视教育、城市建设、科教兴国的战略角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农村乡镇以及革命纪念基地、伟人故居管理处联系,大力争取社会各界对高校实践锻炼活动的大力支持,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从而促进实践锻炼活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地建设应注重多元化,学生在不同实践基地可以体验社会的各行各业,加深对社会实际的认识,将一个全面真实的社会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育者行为习惯政治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政治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