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2022-03-17 00:51李亦菲
亚太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异结果表明教育者

李亦菲 常 娟

(1.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科学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好奇心”,指出好奇心是做好基础研究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显然,在科普教育中激发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已经成为深化新时期我国科普教育的当务之急。从当前实践来看,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还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为了解我国未成年人好奇心培养的基本情况,“国内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与培养研究”课题组从“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两个方面,对我国教育者心目中未成年人好奇心的理解和培养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230名来自全国19个省市各类机构的教育者参加了调查,其中从教育者的来源看,中小学校占79%,校外教育机构占10.9%,科普场馆占7.8%,社会培训机构占2.2%。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波莱茵从动机角度出发,将好奇心定义为由外部刺激引发的内部驱力反应,认为好奇心是一种渴求知识的需要,是与搜集环境信息有关的探究行为的先决条件,并将好奇心分为感知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两种类型。其中,感知好奇心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由视觉、听觉、触觉等诱发并随着刺激的连续出现或与信息源的持续接触而减弱的驱力。认识好奇心则是一种知识驱动力,指为消除由概念迷惑或知识差距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寻求知识的内驱力。

本调查的内容包括“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及“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两个方面。根据感知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的区分,“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分别从感知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两个角度进行描述,其中感知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包括:(1)好奇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性和本能;(2)好奇心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内驱力,会随着刺激的连续出现而降低;(3)好奇心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临时心理状态。认识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包括:(1)好奇心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殊品质;(2)好奇心是探究现象背后原因的内驱力,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3)好奇心是个体具有的一种跨情境的、稳定的心理特质。

“好奇心激发与培养”问题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虽然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对新异刺激的好奇心,但不同人的好奇心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3)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4)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5)教学方式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培养;(6)好奇心会因经验的增长和教育的引导发生改变;(7)在教育中应将培养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8)在教育中应激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以上八个观点中,有些观点是针对感知好奇心的,有些观点是针对认识好奇心的。

对于每个问题,都要求调查对象按五等级回答自己的认同程度,1代表完全不认同,5代表完全认同。将4分及以上判定为“高认同”,34分判定为“不确定”,3分以下判定为“低认同”。

三、调查结果

(一)对“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分别计算每个人对感知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认同程度的平均分和对认识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认同程度的平均分,得到“感知好奇心认同得分”和“认识好奇心认同得分”。对两个认同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教育者对好奇心的理解包括“都认同”“偏认识型”“偏感知型”“不确定”四种情况(见下表)。其中,“都认同”是指既认同感知好奇心的特点,又认同认识好奇心的特点(虽然在字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比例为27.4%。“偏感知型”指倾向于将好奇心理解为感知好奇心,比例为29.6%。“偏认识型”指倾向于将好奇心理解为认识好奇心,比例为21.3%。“不确定”则指无法对相互矛盾的叙述做出判断,比例为21.7%。

教育者理解好奇心的四种组合类型

在以上四种组合类型中,“都认同”反映答题者对叙述的文字缺乏认真思考,“不确定”则反映答题者虽然进行了思考,但不理解叙述的文字。“偏感知型”和“偏认识型”分别倾向于将好奇心理解为感知好奇心或认识好奇心,占参与调查人数的50.9%。下面对“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观点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在“偏感知型”和“偏认识型”两类教育者之间进行。

(二)对“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的观点

1.虽然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对新异刺激的好奇心,但不同人的好奇心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一观点的前半段对感知好奇心成立,而后半段则对认识好奇心成立,强调的重点在后半段。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略高于“偏感知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有80%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82.8%,略高于“偏感知型”的比例(77.8%),这一结果与理论推测相同。

2.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

这一观点对认识好奇心是成立的,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感知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有78.7%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79.4%,略高于“偏认识型”教育者的比例(76.6%),这一结果与理论推测不一致。

3.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这一观点中的好奇心指感知好奇心,“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则指认识好奇心。感知好奇心随年级升高而下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认识好奇心则可能(也应)随着教育的影响而逐渐提升。从理论上推测,“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认识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0%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33.3%,略高于“偏认识型”教育者的比例(29.7%),这一结果与理论推测相同。

4.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这一观点既针对感知好奇心,也针对认识好奇心,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感知型”的教育者与“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基本相同。

调查结果表明,有83%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有84.1%,略高于“偏认识型”教育者的比例(79.7%),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测不一致。

5.教学方法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培养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认识好奇心,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感知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1.7%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32.8%,与“偏感知型”教育者的比例(33.3%)基本相同,但都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6.好奇心会因经验的增长和教育的引导发生改变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感知好奇心(主要强调教育对感知好奇心的抑制作用),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认识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在全部答题者中有67%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66.7%,明显高于“偏认识型”教育者的比例(59.4%),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

7.在教育中应将培养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认识好奇心,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感知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有59.1%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认识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则为56.3%,略高于“偏感知型”的教育者的比例(54%),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

8.在教育中应激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这一观点主要针对感知好奇心,因此从理论上推测,“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应高于“偏认识型”的教育者。

调查结果表明,有78.7%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偏感知型”的教育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有81%,高于“偏认识型”的教育者的比例(76.6%),这一结果与理论推测一致。

综合来看,以下五个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完全认同的比例超过70%,或者完全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超过90%):(1)虽然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对新异刺激的好奇心,但不同人的好奇心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3)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4)好奇心会因经验的增长和教育的引导发生改变;(5)在教育中应激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相比之下,以下三个观点存在明显的分歧(完全认同的比例不到50%,或者完全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不到80%):(1)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教学方法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培养;(3)在教育中应将培养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

本调查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我国的教育者对感知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的区分不明确。约一半的教育者对两者不加区分或无法区分,在有意识区分的教育者中,大部分倾向于将好奇心理解为感知好奇心。(2)我国的教育者普遍认同认识好奇心存在个体差异并且是创新性人才的典型特征,都强调认识好奇心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3)大部分教育者认同应在教育中激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4)教育者虽然不完全认同“我国学生的认识好奇心随年级升高而下降”,以及“教学方式不利于未成年人认识好奇心的培养”,但也不确定是否应将培养认识好奇心作为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结论,应在我国教育者中强化对感知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的区分,在采取适当措施激发未成年人好奇心的同时,将培养认识好奇心作为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新异结果表明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两种黄酮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浅谈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记叙文写作技法之故事新编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拓扑性质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的影响*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
女性体重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