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

2022-12-30 01:37徐兴林潘萧羽徐媛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通识院校

徐兴林,潘萧羽,徐媛媛

(青岛黄海学院 a.教育发展研究院;b.国际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通识教育是关于博雅知识及非专业技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融通性与技能的普适性,强调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他们的健康、自由、和谐、全面和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人才。学分制(本文指完全学分制,不同于学年学分制,下同)是指以选课制为基础,融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弹性学制等配套制度为一体,学生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教学管理制度。[1]高职院校将通识教育纳入育人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应修最低学分,是凸显通识教育课程地位、强化通识教育功能价值的应然选择,有助于推进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能力。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基于学分制提升通识教育育人效能的路径,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科学思维、家国情怀和世界格局[2],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长远规划需要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较少对其内涵、功能和价值进行深层次思考,没有形成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过于偏重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比重过大,师资培训专项经费没有保障。个别院校的通识教育任课教师甚至是从二级教学单位临时抽调过来的。二级教学单位出于对自身工作的考量,常常把学识渊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安排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教学,承担通识教育的则大都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知识储备存在欠缺的年轻教师。通识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与通道受限较多,外出进修、提升学历、攻读学位等方面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和发展困顿现象,存在转岗或者跳槽的意愿。[3]

(二)管理体系需要健全

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落实困难,参与相关工作的机构面对职责不清晰、关系未理顺、分工不科学、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问题,难以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进而导致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案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组织缺乏系统性、教育质量没有保证。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缺少统一规划,课程归属不明确,课时设计不合理,所占学分比例偏低。课程安排大都受到专业课的影响,集中于下午第三节和第四节或者晚上,教学效果较难达到预期。

(三)课程建设需要优化

一些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影响了通识教育价值的彰显与功能的发挥。[4]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内容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导致通识教育效能较差。尽管已经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不同类型和多学科背景,但总体特色不够鲜明,建设水平不高。课程开设一般采用选修课的形式,缺乏规划设计,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难以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难以形成完整的通识育人体系。

(四)师资建设需要加强

一些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较少出台配套激励政策,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参与的动力不足,提升胜任力的意愿不强。胜任力是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可以准确测量并能够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相区别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5]通识教育胜任力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具有丰满性与贯通性,跨界融合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具备开发设计新课程的技能。教师从事通识教育教学工作,多是个体行为,缺少团队支持,尚未形成系统,难以培育出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或特色。由此,教师往往不大愿意在通识教育上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6]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通识教育涉及的学科知识广,专业跨度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教师,要求教师紧跟学科前沿,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质、深厚渊博的学术功底和开发课程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多种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人之道。教师需要摒弃灌输式的传统方法,掌握包括启发式、探究式、辩论式、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教师并不完全具备跨专业、跨学科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与素养,专业性有余,通识性不足,难以做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多停留在哲学教育、法律教育、文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层面,对经济、历史、文化、政治、艺术、逻辑、伦理、管理等学科以及交叉综合性学科涉及较少。由于通识教育在学科专业门类上难以具体划分,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科学研究项目也相对较少,对教师提升科研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导向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基于此,通识教育教师应当弘扬知行合一理念,提高师德师风修养,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博雅精神,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端正教学,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让学生受到启迪与熏陶;掌握通识教育理论,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通晓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效融入专业建设。通识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课程资源[7],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以国际视野与开放情怀观照学生的现实与未来,坚持因材施教,突出人文教育,利用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判断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究科学奥秘、人文境界和人生真谛,探寻真理,深刻理解人类的文化和福祉[8],与专业教师有效协同,倾力打造通识教育特色品牌。

三、基于学分制提升通识教育效能的策略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分比重,提升教师胜任力,优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提升通识教育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系

让学生既有专业知识与健全人格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这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要提高对通识教育内涵、功能、价值的认识,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大通识教育观,建立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配齐领导班子,理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合优秀教育传统与先进理念,以学分制为抓手,把通识教育纳入全校教育教学体系。[4]要设立通识教育专职管理机构。这是破解通识教育效能不高难题的应然选择。[9]专职管理机构要在学分制框架下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规范管理提升育人效能,通过合理统筹提升资源效益[10],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推进通识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胜任力

高职院校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对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系统规划,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要面向全校遴选聘任学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纳入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要完善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通识教育人才,特别是引进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富有人文情怀的高端人才,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以带动通识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要重视通识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对学分制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加深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解,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融渗透。要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师德建设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竞赛以及访学交流等多种活动,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要营造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讲座,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要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统筹管理,形成人才建设协同机制。要面向社会广纳贤才,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开阔其眼界,丰富其知识体系。要加强与区域内兄弟院校的合作,以通识课程为单位,实现不同院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时遴选使用线上优秀通识教育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互补。

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固有思维,打造高精尖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胜任力。要在明确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提下,科学划分通识教育课程结构,适度增加限选课程学分。要鼓励教师回归初心与本分,立足传统与现实,观照社会需求、学生个性特点及长远发展,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将优秀教育传统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开发特色精品课程,彰显因材施教理念,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健全人格,获得受用一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承担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并建立考核指标。要依据考核指标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议等活动,建立起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形成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引导教师切实担好责任使命,发挥奉献精神,拓展育人职能。

(三)改进课程体系,拓展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要从教育规律出发,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手段,促使教师全面提升教学实绩。要依据通识课程体系框架加强新课开发,灵活机动地开展通识教育活动。[11]要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开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而不局限于专业领域的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并掌握跨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思维、方法等。[12]要遵循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13],多学科协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4]。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以采取“1+2”分段而学的办法,大一不分专业,实施通识教育,大二开始分专业,实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可执行“2+2”分段模式。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两种基本形式,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基本特征应该成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源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政策激励通识教育教师本着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的原则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选修课可按若干模块开设,且应着力扩大比重。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表达沟通类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心理及思维类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逻辑与思维)、自然科学类课程(如自然科学基础、生命科学)、人文类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名著名篇鉴赏、世界史)、哲学社会科学类(如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东西文化比较)、美育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绘画艺术基础)。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和职业规划,在每个模块中选择2-3门课程,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师要充分挖掘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从塑造“知识渊博的人”向塑造“现实生活的人”转变[15],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历史观及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追寻人类文化的精神价值,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道德人格、智慧人格、身心人格、审美人格、爱劳人格,最终形成健全人格[16],使其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无私奉献意识。

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之间的融通,促进学生健康、自由、和谐、全面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当优化顶层设计,从机制、师资、管理等方面推进通识教育保障体系建设。[17]同时,院校要全面提升教师的胜任力,引导他们精准深刻地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功能和价值,观照现实和未来,挖掘学分制功能,全面优化课程设计,彰显学分制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人才的优势,不断提升通识教育效能。教师自身也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凭借渊博的学识和精准的指导,触动学生的思想,触及学生的灵魂,科学引导,深入启发,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理性的批判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砥砺人文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拥有健全人格,获取人生智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分制通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