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软实力视野下的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研究

2022-12-29 13:52曹丙燕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力青岛影视

曹丙燕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城市化进入“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新阶段。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迎来升级发展的新契机。在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提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要求;2021年底山东省政府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青岛提出了2035年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青岛不仅要依赖强大的经济力和科技力,还要大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即城市软实力。

一、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提升城市软实力

“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用于评价国家综合实力。与传统的由军事、经济力量构成的“硬实力”不同,“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1]它不仅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也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软实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更具战略意义,于是提升软实力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城市发展的方式。但是,对于城市软实力这一概念学界并没有权威界定,根据前人研究基本可以把它理解为“建立在城市文化、公共管理、人力资本、城市创新力、生活质量、国际沟通等非物质基础之上的,以非强迫方式达到自己期望结果的能力,是城市说服力、导向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2]

以GDP为主要经济指标衡量城市竞争力,在充分解放生产力、推动城市快速实现现代化方面带来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客观方面的环境资源紧张和主观方面的人文价值贫乏[3],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面对过多依赖城市硬实力带来的发展困境,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开始向提升城市软实力转型,2005年北京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口号;2007年上海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2011年青岛在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打造世界宜居城市”的目标;发展“创意之城”“时尚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等口号,在全国诸多城市亮相,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因此,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必由之路。

软实力通过文化产品承载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而这些文化产品由文化产业生产,因此,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依托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纵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拥有世界级强大文化产业,例如:艺术表演产业、艺术品销售产业、时装产业、动漫产业等都是占据世界市场重要份额的文化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发挥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作用。青岛拥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文化产业门类众多、竞争力强。其中,影视产业对于青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影视产业是观念的生产者、承载者和传播者,观众在消费产品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今天影视消费已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在发挥价值导向力、感召力、影响力上比其他产业更具优势。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板块,予以政策、技术、市场的保护与扶持。从产业影响力看,随着影视工业化和数字技术的推进,影视产业成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集聚高端的创意人才,能够带动诸多周边产业发展,是极具共生效应的文化产业。

二、影视产业对青岛城市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青岛影视产业立足工业化生产,具有科技含量高、整合力强、附加值高的特点,具有提升城市影响力、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等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影视产业的品牌化,有利于提升青岛的城市影响力

影视产业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全力打造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核心产业之一,早在2011年青岛市政府便提出把“影视之城”作为城市特色文化品牌;2014年制定了《青岛市高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影视产业专项政策,力争未来“要把青岛影视基地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影视文化企业总部基地”;2017年《青岛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产业高地,并将着力发挥东方影都的龙头带动作用。同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为青岛影视产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国际化声誉;2018年打造“世界电影之都”“东方影都”等品牌被列入《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因此,影视产业具有建成国际化文化产业品牌的显著优势。

东方影都作为青岛影视产业的龙头,其品牌化效应已初步显现。东方影都融创影视产业园建有40个国际化标准影棚,32个制景车间;拥有国内功能最全的虚拟化制作平台;全流程的后期研发制作中心;制定了全球最高的补贴政策。①种种优势的加持,使园区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高科技、大制作影视项目入驻,《长城》《环太平洋2》《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刺杀小说家》等视效大片,持续高水平输出,使之在国内外业界声名鹊起。2019年,开业仅一年的“东方影都融创影视产业园已跻身国内四大‘影视基地’”。[4]2021年6月17日由新华财经发布的《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1)》显示,在测评的6个样本地区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位居第三,超过了以工业化见长的老牌影视基地——北京怀柔。②影视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影视节庆会展、影视文化旅等周边产业品牌的兴起,2017年成功举办亚洲影视文化论坛,2018年举办“上合国际电影节”,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影视博览会,2021年6月成功注册“电影之旅”影视文化旅游品牌。青岛以影视为核心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影视及相关企业、项目、人才、媒体、消费者,大大提高了青岛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影视产业带动多产业良性互动,完善了青岛的文化产业体系

产业链长、相关业态多是影视产业的特点。完善的影视产业链,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的编剧、拍摄、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还涉及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等诸多产业链的下游环节。下游产业链的开发是影视产业业态扩展的主要方式。目前,下游产业链的开发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影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如:主题公园、艺术表演、文化旅游、服装、玩具、家装等;二是影视与新科技的融合,如:在线游戏、手机游戏、动漫、新媒体产业等,这也是影视产业升级的方向。

青岛影视产业以全产业链为目标,规划了“影视+”的发展模式,影视与旅游、文创、信息技术、会展、教育培训等多产业、多领域融合发展。在影视旅游方面,打造了一条以“电影旅游”命名的旅游产业链;信息与文创方面,带动慧与软件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青岛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园、青岛中昌数创智慧谷、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教育产业方面,以青岛电影学院为核心,联合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岛基地、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形成了“科产教”融合基地;在会展方面,已经成功培育了中国影视后期产业“金海鸥奖”、青岛国际影视博览会、青岛国际影视设计周等活动。可见,影视产业的辐射作用,完善了青岛文化产业体系,扩大和带动了文化消费市场。

(三)影视产业提升了青岛文化传统的魅力

影视文化是青岛文化中较有魅力的一部分。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建置,影视便与青岛结缘。青岛是国内最早通过影视纪录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城市,是国内最早上映电影的城市,是国内最早公映电影的城市。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它赢得“天然摄影棚”的美誉。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青岛吸引着无数的剧组来取景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到自然去》、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升明月》均在青岛取景拍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诸多经典作品《青春之歌》《地雷战》《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在青岛取景。“进入21世纪,平均每年都有百余部影视作品在青岛拍摄。据央视电影频道统计,每年在内地摄制的影视剧中,有近三分之一在青岛取过景。”[5]如今,青岛已建成国际一流的影视拍摄基地,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影视文化中心的远景目标。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生产地再到影视文化中心,既是对青岛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巨大提升。

三、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青岛影视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投入和成长阶段,要成为青岛软实力提升的高能产业,必须保持强劲势头,并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引领者。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为主的三大影视产业区正在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竞争力大大提升,青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产业的内涵建设是关键。但当前青岛影视产业仍然将规划和投入的重点放在硬实力方面,例如:藏马山外景地建设、推进5G高新视频、拍摄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我国的影视产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仅凭影棚、设施、政策方面的优势,青岛影视产业很难持续保持本领域的核心优势。因此,青岛影视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要做好产业链设计、影视IP制作规划、人才储备、影视服务等软实力领域的规划和建设。

(一)以影视拍摄和制作为核心,建构具有特色的影视产业链

我国各地的影视产业基本都是以影视基地为依托带动发展,经过几轮洗牌,构建影视全产业链已是国内影视基地新一轮竞争的重点。无论是以外景地为支撑的老牌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无锡影视城,还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影视基地,如: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上海科技影都,或者影视主题公园,如: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都在积极致力于业态扩展,规划出囊括影视拍摄与制作、影视旅游、休闲娱乐、影视教育等业态的全产业链,青岛东方影都的规划路径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全产业链是实现影视产业利润最大化的必然方式。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全产业链建构,如果不立足于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模式,一味追求“大而全”,既不利于影视生产,也不能扩大增值空间,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当下青岛影视全产业链建构的重点不是扩展多少业态,而是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构有特色的影视产业链。

影视基地的核心功能是影视拍摄与制作,工业化将这一功能从对外景地、群众演员等资源依赖转向对以影棚、后期制作为核心的科技依赖。东方影都正是依靠高科技摄影棚、先进拍摄设备、全流程的数字化后期,在国内影视基地中后来居上。然而,单纯硬件设施的优越性很容易被超越,2021年3月,横店推出LED数字虚拟摄影棚,实现了数字化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场景;光线传媒在扬州打造的“中国电影世界”将在2022年全面建成,届时基地将拥有41个现代化影棚,包括单体万米影棚和超8000平方米的水戏摄影棚,东方影都在硬件方面将无法独领风骚。另外,工业化已然成为电影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国内诸多影视基地都在积极向工业化转型升级。在影视工业化这条道路上,东方影都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保持其优势地位,必须发挥其核心优势,重点做好影视的“拍摄”与“后期”两个关键点,引进技术型高端人才,提升影视制作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吸引力。尽管国内诸多影视基地都瞄准了工业化,但很难在短时间内集齐工业化要素,大部分的影视基地制片能力薄弱,能够完成视效大片后期制作的影视基地更是寥寥无几,而这正是东方影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影视拍摄与制作环节创造出绝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再拓展投资、发行、交易等业态,形成有特色的影视产业链,如此才能形成高档次、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影视资源集约。

(二)以影视IP制作打通产业壁垒,形成多产业深度融合

为拓展影视产业的利润空间,青岛规划了“影视+”的发展模式。影视是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拥有优质影视IP制作是实现“影视+”发展模式的根本条件,否则只是低层次的产业叠加,而不是深度的产业融合。

目前,国内诸多影视基地争先恐后地实施“影视+旅游”模式,这已是被影视产业体系化成熟的国家证明了的成功模式。但是,我国众多主打影视旅游的影视基地、主题公园、特色小镇,只有极少数属于影视IP制作转化到线下的实景体验,如: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华强方特,其余基本是对外景地的娱乐消费,如:“景点+表演”或单纯外景地参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绝大多数影视基地并不拥有园区拍摄的影视剧的版权,包括相关形象、道具、置景的使用权,青岛东方影都亦是如此。以2019年最火爆的影片《流浪地球》为例,该片全部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但东方影都没有影片的任何版权,不能对它做任何下游产品开发,因此影片的火爆并不能给东方影都带来增值。没有影视IP制作支撑的影视旅游,依靠明星或热映影视剧也会带来短期效应,但价值再生性、可持续性非常有限,无法形成影视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青岛影视产业要打造“影视+X”的运营模式,必须拥有优质的可持续开发的影视IP制作。在拓展下游产业链之前,必须完善和优化上游产业链的布局。一方面,在影视生产环节做好影视投资,让东方影都不仅是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还是出品方,把价值链向上游环节提升;另一方面,做好影视产业的融资与投资,积极扶持本地影视企业,使之生产出更多有影视IP制作开发价值的影视作品。青岛影视产业拥有了可供开发的影视IP制作,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扩大利润空间。

(三)扩大影视技能人才储备,发挥东方影都的科技优势

工业化标准下影视生产的专业化、高知识性、高技术性等特点,使人力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东方影都以影棚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高技术标准见长,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人才储备滞后于设施的现象非常明显,影响了园区对大项目的吸引力。因此,扩大高端技能型影视人才储备,是青岛影视产业发挥高科技优势的重要保障。

为改变人才不足的状况,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专门推出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艺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人才引进方式灵活,奖励力度大。但该文件规定的人才标准更适合创造、表演、管理、研发型人才,对高端的影视技能人才重视不够。另外,影视人才属于创意人才,创意人才看重个体的独立性、差异性,除了政策的吸引力,多元宽容的城市人文环境是吸引创意人才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方面青岛的地区吸引力不足,据2021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北京、杭州、上海、深圳位居前四,青岛排在13位[6],而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恰是国内高端影视技术人才主要集聚地。笔者认为,要改善影视人才不足的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富有吸引力高标准影视人才政策。目前,我国高端影视人才较缺乏,评估东方影都的人才缺口,实施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大力引进高端的影视人才、技术团队,使东方影都在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上都齐头并进。其次,与驻青高校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影视技术人才。利用青岛高校多、层次高的优势,在高校开设影视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后期特效、数字技术等高端专业人才,在师资、培养模式、就业等方面达成校企深度合作,安排优质的影视技术人员进入高校授课,允许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到青岛影视企业就职。再次,优化城市文化氛围,提升“软”区位因素。影视人才的流动性很大,城市的宽容度和产业发展前景是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除了教育、健康、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青岛还应该进一步提升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多元化、时尚化,彰显“电影之都”的文化魅力,创造促进优秀影视人才交流、成长环境,让人才感受到明晰的发展前景,产生留在青岛的内生动力。

(四)理顺管理机制,提升影视服务质量

为更好服务影视产业发展,青岛在西海岸新区专门成立了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指挥部、灵山湾影视局作为影视产业管理与服务的平台,但是,由于参与主体较多,彼此缺乏有效分工,部门职责交叉重叠,形成的联动机制作用有限,还增加了管理与服务成本,制约了企业活动的自主性。为激发影视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需要对目前的管理机制做出调整。首先,理顺部门责任。针对影视产业的特殊性,打破按区域、部门分类管理市场主体的旧观念,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灵山湾影视局”作为专门的服务平台,强化平台职能,充分发挥它在企业监管、平台建设、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系统服务功能。其次,增加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影视产业专业性较强,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把更多的服务职能交给市场,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青岛影视产业体系的成熟、产业能级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仅夯实硬实力基础,还要筑牢软实力根基。青岛影视产业可谓是中国影视工业化的先行者,在产业要素积累、现实机遇、政策支持及未来空间方面都占据了巨大优势,当下借助电影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风与青岛建设国际时尚文化中心的战略之利,补足软实力短板,发挥硬实力长项,形成强劲的产业优势,把“电影之都”的名号叫响做实,提升青岛城市软实力,推动青岛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注释:

①东方影都融创影视产业园设立总额50亿元的影视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对入驻产业园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最高给予制作成本40%的补贴,超过了欧美地区最高30%的补贴比例。

②六个样本地区的竞争力排名分别是:金华东阳、上海松江、青岛西海岸、北京怀柔、宁波象山和无锡滨湖。

猜你喜欢
实力青岛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影视风起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