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经济视角下休闲农业景观的情感化设计

2022-12-29 13:52蔡明燃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感化景观设计乡愁

蔡明燃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1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的“乡村性”特质被弱化。[1]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反映出人们对这一经济形态背后真实存在的情感诉求。休闲农业景观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前,休闲农业景观出现了同质化、缺乏地域性特征等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本文以休闲农业景观的情感化体验为切入点,探寻情感化设计在休闲农业景观中的展现方法,以期为休闲农业景观更好满足人的需求提供发展思路。

一、乡愁经济与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化设计概述

(一)乡愁经济概述

在现代社会,空间距离问题早已不是难事,但是,社会大众对故乡的怀旧之情非但未消失,反而成为人们心中的情感寄托。究其原因在于,在高速度经济发展下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而引发人们产生乡愁情感。如何解决乡愁这一情感需求,对此,只有推动发展乡愁经济,重现人们对故乡的生活记忆,才会让乡愁有所依存与归属。

乡愁经济是一种扎根于大众内心且精神需要的非物质经济形态。[2]它以现实中的各种物品或服务为载体,其目的是解决消费者以思念、怀旧、留恋等情感为出发点的心理诉求。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造上贴合乡愁主题,会给当前同质化了的休闲农业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点和发展模式。同时,乡愁经济是一种多样化消费模式,在此模式的设计中运用了乡愁元素进行表现,其中包括乡土文化、田园气息、特色美食、自然野趣等,进行搭配、重组,以此解决现实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它可以是一种体验式服务,也可以是纪念品等物理实体。设计师需要将乡村地区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情四个部分以情感化产品呈现出来,从而和谐展现乡村农业景观。

(二)休闲农业景观的情感化概述

情感化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理论,设计的情感要素比使用要素更为关键,身为工业设计师的诺曼强调情感在日常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综合考量设计的各方水平来创造出实用性强且具有强烈情感反应的产品。[3]

休闲农业是一种与旅游业相联系的乡村农业形态,休闲农业景观作为其可视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以休闲农业为切入点的道路、水体、绿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它强调对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叠加和综合分析,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在打造场地生态效应的同时,创造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主题意象。休闲农业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游人、本地居民、休闲农业经营者都会在此进行各种活动。在主打乡愁经济的背景下,一味地开发本土农业旅游会使本地居民失去原乡文化记忆;片面地发展休闲农业,会使得资源分散,不利于农业经济结构长远发展。因此,情感化设计作为一个协调手段,能够创造出一个满足各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休闲农业景观空间,这个景观空间反之又可以兼顾好不同使用主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加以相互促进、完善,使得休闲农业在高质量发展与保持乡野气息之间达到平衡。

二、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影响空间环境内容表达的要素分为三类:固定性、半固定性、非固定性。[4]固定性指的是场地内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因素,例如:场地所处的区位条件、水文地理、原生物种等客观外部环境,它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半固定性是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设计与利用,在立足场地的人文、历史遗产等基础上,根据现实需求对空间可利用要素的统筹安排;非固定性指个人主观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设计前需要考虑游览者的情感需求、特点和体验,这也决定了场地景观设计的方向。总的来看,休闲农业的景观情感化,是由场地环境、设计师、游览者、经营者和本地居民这五者所共同塑造的。

(一)空间环境的固定性因素

固定性因素是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塑造的根基,由自然要素和地域文化两部分组成。

1.自然要素。休闲农业景观所处的地理环境具备丰富的降雨量气象要素、光照时间要素、季节要素等,它们都影响着场地内的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中季节性景观的营造,需通过一年四季不同色彩视觉感受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设计中要针对不同季节条件打造颜色、密度差异的主题景观和季节性活动,与固定性因素的联系尤为密切。在自然要素下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化的打造上,设计师需要事先走访附近村落并选取乡村生活中的代表植物与花卉,融入到季节性景观节点中去,使之一年四季都有熟悉的景致可以欣赏。

2.地域文化。空间景观情感化设计所产生的留住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是否把握住空间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质。游览者之所以被一个设计环境唤起乡愁,原因在于视觉要素与大脑记忆产生碰撞结合,继而引发人与景的情感共鸣。地域文化作为影响人的大脑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共有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种植技术这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各种无形和有形的线索符号共同构成了场地中独特的地域,需要设计师悉心洞察并将这些元素或符号在设计中体现出来。

(二)空间环境的非固定性因素

休闲农业景观是在乡土氛围下建立起来的,不仅有单一的思乡之情,还蕴含多样化的情感方向。场地的非固定性因素很大程度上受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产生的丰富情感所影响。具体而言,游览者由外在感官体验所产生的感知变化,是影响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化表达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成功的空间情感体验可细分为空间的认知感、空间的认同感、空间的归属感这三个阶段。空间的认知感发生于观者的情感注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观者对眼前的乡野景色所吸引,萌生出进行进一步探索的感知;空间的认同感产生于观者的情感交流阶段,观者体验并参与休闲农业中各种可包容性设施和多主题的活动,充分感受场地的设计内涵;空间的归属感产生于观者的情感反思阶段,在结束游览后空间因其丰富的景观、色彩、活动体验令观者产生思考回忆。

1.空间的认知感阶段。每个场地中包含的视觉符号决定了观者不同的空间认知感,同时不同搭配的元素会形成观者的存储意向。例如:看到绿树红墙朱瓦时会联想起北京皇家宫苑;看到粉墙黛瓦和马头墙时会联想皖南风光;看到小桥流水时会回忆江南水乡,这就是场地带给观者的认知性,即空间“性格”。[5]人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以视觉为主,听觉、味觉、触觉、感觉为辅的这五种途径将信息反馈至大脑的过程,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设置融会贯通的可识别印象。

2.空间的认同感阶段。空间的认同感是建立在空间认知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需要提供感性线索进而引导游览者的情感倾向。在休闲农业景观情感营造中可以利用自然配置,为游览者带来时间感和季节感的认同。同时,在景观小品和铺装的设计中既要遵循使用当地乡土材料,又要配合每个空间所营造的季节、时间等主题进行设计,保障游览者真正达到认同感。

3.空间的归属感阶段。“归属感”一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人或群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赞同,并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渴望能证明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6]空间归属感阶段是空间情感体验的最终层次,由于在前期情感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接下来时间里游览者将与场地进行持续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因游览者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所欣赏的空间氛围感也各不相同,在休闲农业景观归属感营造上,应选取代表共性情感的景观,即绝大数人所向往的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自然乡野的田园风光进行设计。同时,在确定共性情感空间的基础上,景观设计需要满足赏(审美)、游(趣味)、慰(舒适)、思(精神)这四点情感体验需求,从视觉上和心理上使之具备更多的参与性,带给游览者归属感。

三、休闲农业景观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能否获得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是游览者选择目的地时的一种决断标准。不同于城市旅游,休闲农业其景观情感化设计的核心吸引物就是特色田园风物、乡土文化,激发游览者内心深处的“泥巴文化”继而留下情感烙印。依据情感体验不同层次,笔者分三步推导出休闲农业景观情感化设计的三种方法。

(一)本能层次的设计

本能层次与人的生理反应、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此阶段的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应以主体适应性设计为主,通过展现原汁原貌的乡村风物,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1.空间温度的营造。乡土材料取材于当地,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物质资源,主要包含砖、石、黏土、瓦、木材、竹材等,因其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文化意象的传达易与乡愁相关联,呈现出高度的原真性、亲和性特点。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游览者所寻找的往往是区别于城市景观设计中缺乏的“古”“真”“朴”“野”的空间氛围。选取乡土材料,并展现其带有情怀的手工技法,能使游览者真实感受到乡村的生命力和亲和度,在本能层次上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乡愁之感油然而生。同时,乡土材料与时光感知相关联:暗红色腐蚀了的钢材、深色风化了的木板、青色暗淡的瓦片等隐喻着农耕记忆,体现出岁月的痕迹。

乡土材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属性,将其穿插应用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有助于设计的整体统一性,触发乡愁情怀,在温暖的田园氛围下激发游览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无锡斗山塘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人工砌筑的砖石挡土墙、木材等乡土材质广泛应用在景观构筑物、步行系统及休闲节点上,并与“年轻”的现代材料相结合,在视觉上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景象。

2.景观功能的营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乡土大地上孕育出各具文化特色的农业活动,农业景观功能区可以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呈现出来,它体现当地悠久的农业特质和景观资源的同时,反映了一个休闲农业景观品质的高低。通过调整步行系统的形式,在游览路径上设计可视化的特色农事活动,或是游览者可以参与的乡村农事生产运动会等项目,以自然农耕的农事活力,唤起游览者童年回忆,形成生产与游览功能复合的农业景观功能区,在本能层次促进情感联系。例如:湖南澧县城头山休闲农业设计,设计团队在农业景观功能区设计上别出心裁,在一座供人登高远眺的玻璃廊桥下,将水稻的播种、除草和收割等一系列农事场景在景观空间中生动、真实地呈现,并融入了健步、郊游、科普教育等功能。视觉上为游览者呈现一片稻香渔歌的和谐场景,并鼓励游览者与劳作的农民进行亲密接触,共同体验、分享其中的艰辛与快乐。

(二)行为层次的设计

行为层次的好坏与设计对象的使用体验直接相关,尺度感是行为层次中影响情感体验最直接的因素,它包括物理尺度(空间内物体的衡量标准)和心理尺度(人脑中的空间意向)这两个方面。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针对景观设施的物理尺度优化是不够的,还须在软质景观上做心理尺度的优化,即优化人工与自然的尺度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达到。

1.多样化的植物造景形式。田园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植物作为景观中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在多选取乡土植物,以契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拓展群植、孤植等乔灌草配置形式,创造景观空间中使用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在行为层次使游览者因自然体验丰富而感到愉悦。通过木本植物开放的孤植方式,设计出一个适合全龄化活动的阳光草坪;草本植物半开放的丛植方式,有利于针对儿童开展的自然教育等活动;木本与草本间作的群植方式,形成的生态密林可为老年人提供散步、摄影等活动;木本与草本间作的列植方式,形成的林下游憩空间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功能休闲需要。

2.柔化的边界形式。休闲农业景观的自然(休息观光)/半自然(农事体验)属性,决定了景观意象塑造的乡土自然性。然而,人工打造的休闲农业景观在远景和植物绿化处理上,往往层次品种单一且边缘生硬,可以在丰富远景层次,设计变化多样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基础上,通过草本、灌木、乔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柔化规则界限,打破刻板的设计模式,并尝试与“乡愁”意向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柳林、竹林下设置凉亭或者垂钓栈道,通过丛植乡野草本植物,像细叶芒、狗尾草、芦苇等芒草植物,并适当点缀几株开花灌木,刻画出闲适恬淡的乡土意象。

由于休闲农业的景观要素中植物、水体和地形的尺度塑造较大,而构筑物、小品和花境的尺度较小,两者相对可以穿插结合使用,使观者在同一场地下感受不同的空间要素尺寸,利用尺度对比,柔化单一要素所固有的生硬特质,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艺术美学价值,给游览者留下深刻的情感尺度。例如:乐山市福田村休闲农业景观设计,边界处理上与峨眉山的森林景观合理地融为一体,在大尺度的草坡驳岸上,设计出一条条蜿蜒的线性乡野花境,形成舒缓美丽的形状,在视觉上展现出人们精神世界中长期寻找的四川西部原始乡村的质感与野性。

(三)反思层次的设计

设计是否使人与环境产生对话、互动、共鸣,这是一个好的反思层次情感设计的衡量标准。对于休闲农业景观,以对话的关系激活人与场地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者经常使用的方法:空间实体人格化,引导人与场地的情感互通。[7]

1.文化符号的体现。挖掘地方文化特点,如:东北地区的林海、麦田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树、自家水井,沿海地区的轻舟、渔歌等,此类传达乡情的元素可以通过景观节点的设计主题与景观结构组织、穿插中体现出来。例如:无锡阳山镇桃源村休闲农业项目,因当地特产为蜜桃,且种植历史悠久,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中以“桃文化”元素为情感线索,打造为集科普、观赏、采摘为一体的桃文化体验园景观,成功将“桃文化”这一原乡记忆元素转换为乡愁符号,以有形的产业景观隐喻无形的乡土情感,完成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自然符号的体现。以自然的力量缓解不同人群的负面情绪,能增加场地的包容性,巩固人与场地的长久情感联系。休闲农业景观设计除了观光属性,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具有疗愈作用的植物,设计出以植物为主、硬质为辅的新自然主义疗愈花园。此类植物包括无忧花、白纹蜘蛛草、粉白相间的芦莉草、马鞭草、紫薇、灰灌木或紫鼠尾草等鲜艳的开花植物,罗勒、柠檬草、风轮菜、黄花草、中国紫罗兰和肾草等天然无害的食材,香兰叶、栀子花、香茅等芳香植物。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对于休闲农业景观的打造,应从传统的观光休闲模式转向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化体验的休闲模式,结合乡愁经济,从乡愁到乡建,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农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情感化景观设计乡愁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九月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