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多维透视

2022-12-29 13:52朱思伟隆娜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精神

朱思伟,隆娜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a.生物与化工学院;b.海尔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在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由于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在理念、实践、资源等方面与生产劳动关联密切,存在着自然优势。高职院校需要抓住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机遇期,围绕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关键要素,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不断完善和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到位,对劳动教育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缺乏准确把握,未能在思想上把劳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结合起来,甚至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打扫卫生、收拾内务等体力劳动,或者认为学习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要求不明确,制度建设滞后。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缺乏专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不紧密,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相对忽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情感等劳动价值观层面的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偏重传统的德育和智育内容,劳动教育不够丰富。实习实训中,有效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足,校企双方师资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劳动教育的不足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生在学业中应付懈怠,甚至逃课作弊,缺乏钻研技术、苦练本领的动力和毅力;在生活中缺乏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甚至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热衷攀比;在实习和就业中不愿从事一线生产岗位的工作,频繁跳槽、毁约,啃老待业,任由人生“躺平”,甚至幻想当“网红”一夜暴富。劳动教育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长此以往,还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造成冲击。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篇就指出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涵,旗帜鲜明地要求我们要从确保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高度来认识劳动教育,从制度、组织、思想各层面为劳动教育“正名”。

(一)政治价值: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有研究认为,“从基本属性来看,劳动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所普遍具备的科学规定性,同时必须具备其他教育所不具备或者不显著的政治价值规定性。”[1]在党的发展历程中,这种独特的政治价值有着不同层面的呈现。1931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2]1957年,毛泽东进而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4]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确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成为重要的教育方针。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劳动教育的政治价值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受享乐主义、劳动无用论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理想信念弱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抬头。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职业本专科学校共有1518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50.4%;职业本专科学校在校生1603.03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总在校生人数的45.85%。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现科学理性和政治理性的有机统一,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蔚然成风,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社会价值: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转向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涉及的人工智能类岗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电商营销、新媒体运营等岗位尤其供不应求。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显示出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研究分析认为,这种现象跟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出现了误区和偏差有关,他们或者好高骛远,抱怨工作累收入低,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情况;或者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怕条件艰苦待不住。种种情况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社会的效果。[5]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于其特有的融通功能。劳动是用人的全部感官来认知和学习,当学生走进真实的劳动世界时,可以体验到劳动伦理道德如何规范社会关系,劳动经验如何转化为知识智慧,劳动锻炼如何促进强身健体,劳动创作如何提高审美趣味以及劳动实践如何激发创新精神等。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6]高职学生一方面应当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和过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也应该增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实干,扎根基层,服务一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等)。

(三)教育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创造了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深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早期和青年早期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8]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专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劳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二是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生活劳动是个人生存的基础,生产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必备能力。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的现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淡出了学生的生活,而虚拟世界的影响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和精神家园的“荒漠化”。劳动恰恰可以让人投身于真实世界,或播种收获,或制作创造,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生命的存在和感悟个人的意志,可以为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提供现实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与自然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接触,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为追求幸福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定位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调研座谈会中强调要准确理解劳动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摆准位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

(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高职教育是围绕着职业劳动而展开的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9]高职院校应该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相应的劳动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换言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劳动教育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树立鲜明的劳动育人目标导向。

(三)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劳动分为高低贵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些高职学生俯下身子钻研学业的信心和扎根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决心。高职院校在组织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情感态度,要围绕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筑牢劳动的精神根基。

(四)培养内容突出专业化和实践化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突出专业化特点。从实践中看,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一是课程优势。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实践性教学,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二是师资优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选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拥有众多具有专业背景又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过的师资是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三是物质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相应的实训设备,具备开展专业化劳动教育的物质条件。四是资源优势。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该以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呈现,注重生产劳动的专业性,让学生能够动起来、活起来。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构建制度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落地

近年来,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正逐步落实为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和前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创新体制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修订版)将“劳”正式纳入教育方针,再次重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22年5月1日正式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处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要求,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各校应尽快落实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安排劳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党委可以成立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四联四融四维”工作机制。所谓“四联”是指“院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部领导-一线教职员工”的四级联动管理机制,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和组织上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分管校领导进行决策指挥,由职能部门和院部领导进行组织实施,由一线教职员工进行落实,确保政令统一、沟通顺畅、执行有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所谓“四融”是指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情感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学生学习生活全覆盖的劳动教育培养机制。所谓“四维”是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建起劳动教育的育人文化机制,形成劳动教育文化生态圈,打造特色文明校园。

(二)以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引领劳动教育实施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灵魂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开展劳动教育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应有机融合,协同推进。首先,高职院校应构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涵盖劳动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课程的劳动教育大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的知识、素质能力和价值观要求,突出劳动“四个最”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设置相应的学分学时和考核评价标准。其次,高职院校应密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加大党团学组织开展育人活动的力度,开展“劳模魂,工匠梦”专题教育,邀请劳模工匠走进校园举办讲座,组织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和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教育。最后,高职院校应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按照“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要求,发掘教学、管理、后勤等各类岗位的劳动育人因素,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定期参加集体劳动日活动,在各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组织班级轮流参加劳动教育周活动(食堂帮厨、校园绿化、公寓管理等),设置职业文化主题长廊,举办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事迹展览,选树“大学生劳动标兵”“先进工作者”,利用各种阵地和舆论工具积极宣传,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懂得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驱力。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助力劳动教育提质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校企深度合作可以精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同时促进技术技能突破。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运用这一优势,使之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广阔舞台。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探索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深化现代学徒制,让企业师傅切实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得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对接单位的用人需求。教学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的制定,确定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劳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充分释放“工”和“学”的职业教育属性。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培育“双师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企业员工与高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上加大探索力度,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劳动教育教师,选派学校教师赴企业研修进行劳动精神、劳动纪律和劳动规范考察,向企业的劳动模范学习。最后,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积极协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教师研修基地等平台,创造实境式的劳动教育场所,增加学生的实践体悟机会。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