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宇
传统的美术教学将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课上的德育渗透,导致在向学生进行心灵塑造、情操陶冶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学担负起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与良好道德观念的重任,推进德育与小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刻不容缓。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立足实际,抓住合适的机会渗透德育内容,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美术教科书与课外教学材料是美育的主要教学资源,也是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基础。要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把握德育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关键点,深入挖掘二者的关联,并从多种渠道获取教学材料,为德育渗透做好铺垫。这一过程中,教师须认真分析课标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感态度培养方向,融入我国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拓展素材,让学生在阅读素材、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美丽的‘孔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教学素材:首先,播放孔雀舞并介绍,让学生感受我国的舞蹈文化;其次,多媒体播放图片介绍傣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最后,使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明代林良所绘的《孔雀图》、清代沈铨所绘的《孔雀玉兰牡丹图》等,同时为学生介绍我国璀璨的绘画文化、艺术大家,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让学生在阅读、观看、浏览课内外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提高其爱国热情。
上述案例,教师以教科书内容为基准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整合视频、图片、文字等拓展教学材料,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从而有效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很多小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时无法正确评价作品的优劣,也没能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究其原因在于其专业能力不够。美术学科蕴含多种基础知识,如美术创作知识、美术欣赏知识等,只有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让其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正确表达感悟。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增强其深度学习意识,帮助其树立科学价值观念。课上,教师可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之后再讲解专业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前前后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绘画手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短片——大货车、小轿车、面包车按照前中后的顺序行驶在马路上,同时提出问题:“哪辆车行驶在最前端?如果要你画出三辆车的位置,你要怎样画?”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平面内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并尝试将所想内容描绘出来。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出短片内容,让学生对比教师与自己的作品。对比学习过程中,教师讲解美术知识:“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会产生前后的感觉,也就是‘近大远小’的规律。我们按照这一规律绘画,可以在平面内描绘出不同物品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之后,教师再播放短片——蓝蓝的天空中,几只五颜六色的热气球前前后后飘过,让学生描绘短片内容。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绘画操作的过程中领悟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粗远细、近浓远淡绘画知识,提升其专业能力与科学意识。
上述案例,教师将美术课程分为两部分,先展示案例让学生对比异同,让学生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播放短片让学生进行专业练习,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让学生正视美术科学,实现对其科学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思维与审美能力,挖掘美术作品蕴含的德育要素,丰富情感体验,激活德育观念。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要适时渗透德育内容,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社会新闻等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具体素材讨论美术作品表达的内涵与深意,从而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教师要确定教学主题,精选美术作品与新闻素材,把握课堂讨论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讨论,从而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播放公益动画短片《小自行车的大功能》,让学生在观看动画时了解自行车结构及功能:“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起初,自行车是木质的,结构简单,没有驱动工具,经过匠人的不断改造逐渐成为现在的样子。现在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很多城市提倡市民骑自行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汽车污染问题的危害,教师将“汽车尾气污染已成空气污染重要来源”“某区降下‘黑雨’气味刺鼻含大量硫化物”等新闻引入课堂,为学生科普尾气污染的危害:“汽车尾气中含有很多有害的化学物质,这类化学物质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造成酸雨、黑雨问题,影响自然环境。”同时,教师可将被酸雨腐蚀的雕塑、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尾气污染的危害这么大,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德问题,使其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在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过程中增强其公德观念。
上述案例,教师先对课程涉及内容进行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的社会问题,为学生科普问题的危害以及人们应该采取的解决办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课上教师提出的内容,帮助其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公德。
小学教科书中的美术作品既包含外在的表象之美,还蕴藏着作者的思想之美。将鉴赏教学与德育深入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还可以强化其美术学科情感,塑造其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准确找到美术教育和德育的结合点,从而渗透德育。教师可围绕美术作品阐述作品的主旨思想、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其情感共鸣,使其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们看齐,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水墨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现代画家徐悲鸿的水墨作品《愚公移山图》《九方皋》《李印泉先生像》《六朝诗意图》《奔马》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性,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运笔方法、用墨方法。之后,带领学生重点鉴赏《奔马》这幅画作,并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这幅画的意向特点:“全马以水墨写出,但并不依马的实际比例,画中的马虽然瘦骨嶙峋却具有较强的动势,显得十分有精气;奔马的颈毛与尾鬃在猎猎风中,坚蹄奋勇向上,具有摇旗呐喊的意味;马的头颅高昂一旁,表达了作者誓不低头、期待同志的愿景。”在学生品鉴作品的同时,教师讲解徐悲鸿留学时聚会、徐悲鸿三请齐白石、徐悲鸿义卖捐赠的故事,在具体事迹中强化徐悲鸿勤奋执着、谦虚好学、爱国向上的品质,让学生学习。
上述案例,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德育内涵确定鉴赏教学主旨,为学生展示鉴赏作品的同时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细微处感受作者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高尚品质,使其见贤思齐,提升道德素养。
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集体教育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小组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让其充分体验小组协作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让学生学会在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产生冲突时优先满足集体需求,从而增强其集体意识。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未来的建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绘画方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的建筑,培养学生的艺术联想与创新能力。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你喜欢的建筑是什么样的?你对未来的建筑有怎样的期待?”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集体讨论氛围。之后,教师组织集体创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画出你认为的未来建筑的样子,注意突出建筑特点。”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喜欢海底建筑、有的喜欢空中建筑,还有的喜欢地下建筑,然而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喜欢的各种建筑无法被一一画出。这时,教师教会学生组内投票,用科学的方法决定集体活动方案,同时为意见不能被采纳的学生讲解道理。这一过程中巧妙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正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为集体奉献。
上述案例,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集体合作氛围。之后,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师组织集体创作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学会科学解决集体问题的方法,实现对其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耳提面命的德育难以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润物无声,将德育内容与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此,教师不仅要创新评价手段,还要改变评价方式,以积极鼓励的态度表扬或关怀学生,养成其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画家的调色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德育评价标准进行细化:第一,积极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学生加2 分;第二,主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美术创作,并大方与同学分享心得体会的学生加2 分;第三,正视自身缺点,主动反思自身不足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的学生加2 分……教师在讲解色彩中复色的知识时提出问题:“如何调出丰富而明快的复色?”“画家莫奈的《垂柳》是如何运用复色的?复色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你要怎样绘制出一幅复色的作品?”并按照德育评价标准为学生打分。一节课后,教师表扬评价分数高的学生,并嘱咐其戒骄戒躁;鼓励评价分数中等的学生,让其再接再厉;安慰评价分数略低的学生,帮助其调整心态,改正不良学习习惯。这样,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养成重在参与的学习心态。
上述案例,教师综合德育要求设置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并将其应用到课堂问答、课堂练习教学中,应用恰当的评价语表扬、鼓励、安慰不同成绩的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不计得失、乐于学习的情感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值思想启蒙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做好该阶段的美育、德育对于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有着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德育渗透的机会,在专业知识教学、审美鉴赏教学、艺术创作教学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