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积峰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历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良好德行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行得更远。时至今日,品德在人们的评价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培养才高行洁、品学兼优的学生,向社会输送才高意广的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更为重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以及养成良好德行的重任,只有探索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结合之路,才能让语文教育上升到更高水平,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品德。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色便是“文以载道”,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无不彰显着思想的存在,是德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这也让语文学科担负着德育的重要责任。德育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文字、语言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思想道德教育日渐成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结合传统德育情况来看,单一的、缺乏生机的学习方式无法更好实现健康德育理念的传播,也难以让学生感受良好德行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为德育开辟了新的路径,立体化内容的呈现,能让学生的德育认知更为深刻,学科优势互补,达到德、智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以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认识,纠正其不良行为,是各个学科兼具的重要责任。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内容,通过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理念的渗透,让学生的思行保持一致,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品德理念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文以载道,优秀的文章总是以优秀的思想内涵启迪读者。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更好地提升其道德认知。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全面兼顾知识技能与道德认知的培养,重语文能力培养,轻德育渗透。学生有时不能正确理解语言中表述的道理,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也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学生不为真情实感所动,这与教师对语言的讲解深度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弄清楚语言技能培养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没有发挥德育促进学生语言理解的作用,也没有重视语言技能的提高对于道德情感的领悟作用,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采用讲解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满足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再者,教师的教学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解的道理与内涵。并且,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领悟的空间与时间,学生不能彻底理解德育原理,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答。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最重要的是加深学生的体验,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后,就让学生进行朗读,而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有些道德原理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进入特定的情境,去理解道德的深刻意义。联系生活进行理解与内化,能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与感知语言中蕴含的德育原理。这样学生不仅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还会全面理解语言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学会把真切的情感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技能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人们常说,家是“小家”,国是“大家”。只有“大家”繁荣昌盛,“小家”才能温馨和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思想品德的第一步,便是让学生感受到“家”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于人民的意义,只有让学生爱国、爱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都给我们呈现出了我们国家的辽阔豪迈,唯美的风景、壮丽的山河都建立在国家强大太平的基础之上。教师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穿越文字,感受我们祖国的宏伟壮观,体会先烈的革命斗争,能让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我们国家曾经的样子。曾经的中国并不如现在一般富饶,她曾经经历的苦难让很多爱国志士为之垂泪。12 岁的周恩来只身来到东北伯父家,目之所及都是中国百姓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从说理;中国人与外国人发生矛盾,有过错的总是中国人,受处罚的依然是中国人……周恩来看到中国的满目疮痍,内心深刻认识到了“国之不振”的后果,因此,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询问“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视频的呈现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也能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发展历程,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发展历程,感受祖国繁荣昌盛背后,革命烈士所付出的生命和鲜血,让学生了解爱国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做好爱国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容忽视的内容。
良好品德的培养和表现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亦不是远离学生认知的理论研究,而是融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修养,是在小事中淋漓尽致呈现的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能呈现品德修为。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更加需要“接地气”,从生活细节之中引导学生思考良好品德的表现方式。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对他人关心友爱,对自己日有所省,这样才能让德育借助语文学科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比如,教师在《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录制一段自己与家人相处的视频,拍摄母亲在家中的生活,并将其作为素材备用。之后,结合课文的分析选用不同的视频素材。《慈母情深》中“母亲”给“我”钱让“我”买书是全文的重点,而文中不同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和样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是母亲的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母亲”“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极其瘦弱的脊背总是弯曲着,母亲的样子呼之欲出。加上之后的描写,“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都能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苦,这也与“母亲”“大方”出钱让我看书形成了反差,尤其在母亲同事认为作者要钱买闲书时候,“母亲”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慈爱善良、让人尊敬的母亲。此时再融入学生准备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母亲工作的艰辛、照顾家庭的不易,能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让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到父母之恩情。
德育开展的成效在于生活细节的呈现,只有让德育与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学生才能从生活中体会品德的核心内容。父母如同一缕缕阳光,丝丝缕缕地温暖着孩子们,语文课堂更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和家庭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且能让学生学会“乌鸦反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良好的品德修养还表现于对自我的反省。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了解自己言行之优劣,洞察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能够不断实现自我素养的提升,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深刻的哲理,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能够让学生为君子之所为,真正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淡泊之思明志,以宁静修为致远,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这样的品行思想认识下,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与人为善,才能让学生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比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为我们呈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本篇课文之所以选编入教材,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其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并通过事件的发生告诉了人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如何珍惜时间,更加能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万物在时间的变化和延续下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唯有与时间赛跑,才能让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才能让每一天更有意义。该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研讨会”,共同讨论如何做才能真正“与时间赛跑”,回顾一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思考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节省了时间。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同学提问:“今天你做了什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吗?”“你觉得今天有没有合理利用时间?”“你希望在做哪些事情时候更为珍惜时间?”正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才能真切地了解时间的意义,才能让学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学习的一分一秒中学会珍惜时间,并高效利用时间。这也是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引领学生提升品德修养、严格约束自我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严于律己都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时至今日,严格约束自我向着更高层阶迈进,同样是引领学生前进的重要动力。只有让学生严格要求自我,才能让学生更为注重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才能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而这也是使学生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结合具有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需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德育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多元化融入德育,在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中寻找两者融合的更好路径,让学生的“智”与“德”齐头并进。相信在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下,在德育理念的渗透过程中,在语文教学开展的推动下,德育理念终将会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带给学生新的发展契机,让学生的思想得以洗礼,让学生深悟苏格拉底的名言“人类最幸福的莫过于每天谈道德方面的事情”,带给学生内心的幸福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