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中国化及其实践要旨

2022-12-29 15:30盛国荣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阶级立场马克思

马 达 ,盛国荣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以及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其进行的继承、丰富与发展,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指导原则,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奥秘就在于他能够历史的、具体的、系统的分析无产阶级立场与人民立场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不渝地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分析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逻辑嬗变、把握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逻辑嬗变

立场是由思想和行为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立场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阶级立场。思想的影响与现实的冲击关联着阶级立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注定立场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之所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单独就立场问题进行过系统论述,而是内含于他的学术研究过程。

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对法学与哲学的研究使他产生了探究地面日常事物的想法,博士论文中提出关涉主客体关系的“哲学世界化”命题就是这种想法的表征,而对地面事物的关切则在马克思发表于《莱茵报》上的政论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新闻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摩泽尔河沿岸居民的经济状况等关乎群众生活的现实问题,逐渐使马克思产生了对国家理性与物质利益关系的困扰,这也迫使他对黑格尔理性自由的国家观念产生怀疑,此时本想凭借黑格尔哲学降到尘世的马克思面临着理论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事实证明,善于批判的马克思并没有遁入“鸿沟”,反而转向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思维是从存在而来……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1]的唯物主义观点给与马克思启发,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在纯粹逻辑上构造了国家优先于市民社会的国家学说,忽视了“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2]的经验事实。换言之,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形成的基础。马克思看到了市民社会中存在着的经济利益矛盾,并认为想要克服这种矛盾,必须依靠市民社会中形成的一个特殊阶级,这个特殊阶级就是与奴役者对立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此岸世界产生,承担着遭受苦难的普遍性,他们要想通过改变此岸世界来解放自身,还需要有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人类解放)的普遍性。

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使他开始考察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关系。通过对劳动异化的考察,马克思得出本应作为自我实现的劳动产品与生产活动,反而异化成为使自我丧失的异己力量的结论。劳动者被自己生产的对象所奴役,区别于动物机能的劳动成为了外在性劳动。紧接着马克思考察了私有财产,他认为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归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归属于资本家——进而转化为私有财产。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根本利益对立的关系。工人越勤劳,资本家积累的私有财产就越多,工人也就越加贫困,“工人知道资本家是自己的非存在,反过来也是这样”[3]。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工人的贫困与私有制有直接关联。

无产阶级想要改变苦难的现状必须联合起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意识到自己的悲惨情境后,不得不执行瓦解私有财产、解放压迫世界的历史任务,这样才能发挥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作用。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类看作精神空虚的群众和企图将群众排除在历史之外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追求利益的群众与历史活动联系紧密,群众是历史活动的真正革命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没有站在历史之外的人,即便是处于压迫中的人。然而,马克思在后来的研究中也意识到群众概念具有阶级性,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革命意义的群众,才可以称之为无产阶级群众。

无产阶级的解放要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前提下,通过革命性实践来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表明人要创造历史首先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唯心史观不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6]。实践是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立足于唯物史观上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运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与生产工具相适应的现代无产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他们只有在联合中通过革命的占有来消灭私有制,才能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自主劳动的自由。

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作为现代大工业产物的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他们与过去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一切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然而,要想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必须组成无产阶级政党,并上升为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政党通过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联合,发挥革命的力量对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造,进而消灭私有制,最终建立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

马克思的学术研究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学术研究,其理论学说是为无产阶级代言并指导无产阶级实践的学说。马克思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他没有将自己的理论观点庸俗化为超阶级的人道主义,而是反映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阶级斗争现状,并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赋予其自身价值。毛泽东这样说过:“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9]中国共产党的任何理论学说都代表着无产阶级的立场,而在坚守无产阶级立场的前提下丰富其内涵,便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并不意味着否定阶级间革命的联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10]中国共产党赋予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新的内涵,将人民立场与无产阶级立场统一起来,因为,人民立场是反映无产阶级意愿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的具体实际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与现实,回顾无产阶级立场继承与创新的理论观点,思考党在百年奋斗中对于人民立场的理论探索,总结党百年来多领域践行人民立场的历史经验,可以充分证明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2],充分彰显了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继承,以及“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连结着革命性质和党的使命逐渐生成的必然结论,是阶级分析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阶级分析法和中国具体实际是毛泽东确立人民立场的必然要素,充分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属性,也明晰“独善其身”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必然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社会各阶级,并以此来指导中国革命,他明确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13],要团结真正的朋友。在革命年代,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然要团结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支持革命的阶级,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革命是有目的的革命,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指出革命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4]。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取得革命成功的保障,“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15]是党“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是中心任务,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调动人民参加革命的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铜墙铁壁”。然而,革命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6],为人民牺牲的意义重于泰山。

在总结党的28年革命经验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7]。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就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是工人阶级政党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联合革命阶级和革命派别形成“统一战线”,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与敌对势力作斗争。建国后,国家的国体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毛泽东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18],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具体运用,也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立场内含阶级分析法,统一于无产阶级立场,与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和人类解放的要求相一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无产阶级立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同时也就是人民立场,为党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思想指南。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和毛泽东人民立场的重要观点,巩固和拓展了阶级基础和社会主义事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邓小平高度肯定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19]。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紧密,要想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肯定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是邓小平坚定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和毛泽东人民立场的鲜明写照。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紧密团结人民群众赢得了战争胜利,党在和平年代制定方针政策同样也需要倾听人民的意见。“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20]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准绳,多次强调我们在做事情时都要把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这在他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我们党更好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江泽民明确了判断政党阶级属性的主要标志,为人民利益、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相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做出了新的贡献。

工人阶级范畴的不断衍生,是否意味着党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淡化。江泽民对此做出具体回应,他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始终认为“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也是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途径”[22]。这既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的深刻总结,也是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

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需要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而制定的战略策略则有赖于各级党组织指导落实,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江泽民指出,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两手都要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党的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3],这一阐述体现了党的自身建设与维护人民利益紧密相关,证明了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牢不可破。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胡锦涛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胡锦涛坚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发展全过程,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期间提出了“三个为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4]。权为民所用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把权利用到为人民服务上,不应因手握权利而形成谋求私利的既得利益集团;情为民所系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永远不脱离群众,时刻与群众保持鱼水关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践行“三个为民”是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践观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胡锦涛认为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要做到“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25]。“三个一致性”在另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三个一致性”既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同时也是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再一次升华。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不渝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奋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6],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立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又诠释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价值导向,还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内涵十分丰富,它要求我们既要满足人民需求,又要提高人民素养;既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针对特定情况给与特殊关怀;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既要为了人民推动发展,又要依靠人民推动发展;既要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既要求真务实的干事创业,又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既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其丰富内涵是全体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力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外延十分广泛,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人民立场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将人民立场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2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激励人心的口号,还是具体工作的实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是逻辑主题,而逻辑主题涵盖下又衍生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纪检监察工作、主题教育活动、生态环境建设、人权发展理念、网信事业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等不同方面的逻辑主线,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整体,充分表达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理论品格,也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遵循人民立场的独特思维方式。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践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践行人民立场是其必然选择。

(一)强化理论学习,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学习立场理论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切理论学习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偏离基本方向就会造成理论学习失真和世界观颠倒。学习立场理论就是要学习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逻辑和本质内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首要前提。事实上,民本立场在中国古代就有所体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民本立场的文字表述。然而,古代民本立场的实质是借“民固”的具体措施缓解社会矛盾,进而求得统治秩序稳定的“邦宁”,因此,为民服务不是统治阶级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上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逻辑内涵,始终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作为阶级立场的出发点,把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阶级立场的基本盘,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阶级立场的落脚点。

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已经得到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作出进一步回答,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8]。党章、宪法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告,彰显了党和国家无产阶级属性、体现了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本质要求、凸显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坚守。

始终明确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9]。这深刻表明,无产阶级如果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到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统一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会反叛其阶级本性、失去其阶级基础、违背其阶级立场,最终损害自身和全人类利益。

(二)贯彻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如若想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30]。科学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要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科学地指导实践。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充分表明,革命的无产阶级需要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组成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联合。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基本论断,建构了党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基本逻辑。

贯彻群众路线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共产党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1]。共产党人作为人民立场的忠实遵照者,能够以群众之想为所想、以群众之忧为所忧、以群众之急为所急,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找规律、想方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行动准则和目标方向;共产党人作为人民立场的忠实遵循者,能够在实践中直面问题时科学有效地处理问题,善于运用自身所学来制定和落实反映人民意志的政策和策略,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准绳;共产党人作为人民立场的忠实遵守者,能够倾听人民的呼声,不抗拒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

贯彻群众路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早已人尽皆知,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知层面去理解人民立场的重要性也并非难事,但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知行合一”。事实上,群众所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维护,是衡量人民立场是否得到遵循的重要标准。民生问题关涉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损害,而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人民立场在现实中的最佳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就业服务、教育医疗、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面向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人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32]。

(三)增强斗争意识,维护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

在践行和发展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稍有不慎就会犯战略性和颠覆性错误。面对歪曲、削弱、否定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和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各种风险挑战,唯有进行思想淬炼、坚守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意识,才能维护和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

坚守立场原则,同模糊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否保留无产阶级属性,即中国共产党是否还秉持无产阶级立场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体现为政治问题,关乎道路、旗帜和方向。需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不是拥有特殊利益的狭隘党派,也不是超阶级和非阶级的“全民党”,而是坚持立场原则与人民利益相统一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否定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属性、否定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就是在否定工人阶级国家政权、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指向为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期性和合法性。在思想交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的阶级属性,并以客观现实作为立足点,积极践行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本质和规律,把同狭隘党派立场和超阶级“全民党”错误倾向的斗争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

坚持立场原则,同破坏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作斗争。物质利益决定立场,立场是物质利益的表现形式。不同阶级与集团有不同的利益倾向,而不同的利益倾向总是要通过不同的立场表现出来。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首要使命是反对剥削,其本质在于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利用腐败来攥取物质利益,实质上就是在剥削人民大众的物质利益。为了防止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化,党始终同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的因素作斗争。党的百年奋斗中从不讳疾忌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把同破坏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各种因素的斗争贯穿党的自我革命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过程。

四、结束语

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与人民立场具有统一性,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指导原则。当然,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解应该秉持历史性、具体性、系统性相统一的整体性观点。只有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才能在理解和践行人民立场中真正领悟其理论品格、实践本质与价值特征。10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将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根本的政治立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能够始终强化理论学习、贯彻群众路线、增强斗争意识,以此来坚定和维护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面向新的征程,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才能巩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最大底气、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持续维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阶级立场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