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佳,尚 东,杜雪燕,张倩男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一种基因组印记遗传性疾病,是由Prader等在1956年首先报告[1],又称Prader-Labhar-Willi综合征[2]。PW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是一种由第15号染色体长臂异常导致的终身性非孟德尔遗传的表观遗传性疾病,是多系统化异常的复杂综合征[3-7]。PW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性疾病,发病率0.004%~0.010%[2]。PWS特点为婴儿期的肌张力低下、哭声弱、吸吮力弱和喂养困难等。PWS特征性面容为窄颌,杏仁眼,矮鼻梁,薄上唇,口角向下,高腭弓等[2]。2021年6月6日本科收治了1例PWS早产患儿,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照护,于2021年7月20日出院。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儿,女,出生后11 min,因胎龄35+2周,窒息复苏后11 min,于2021年6月6日收治入本科。患儿系第三胎第1产,胎龄35+2周,因其母“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娩出,系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之大,出生体重2 440 g(另一胎1 935 g),无宫内窘迫,无胎膜早破,羊水、脐带、胎盘无异常。生后予初步复苏,患儿自主呼吸欠规则,心率80/min,予以T-piece面罩正压通气,右上肢连接脉氧仪,30 s后听诊心率120/min, 自主呼吸仍欠规则,肤色稍青紫,反应弱,肌张力偏低,1 min阿氏(Apgar)评分6分(呼吸、肤色、反应、肌张力各减1分),予矫正通气步骤,继续T-piece面罩正压通气,生后1.5 min自主呼吸转规则,改为T-piece面罩CPAP辅助通气。生后3 min口唇转红润,躯干、四肢肤色略苍白,经皮血氧饱和度90%,反应偏弱,刺激后哭声弱,四肢肌张力偏低,5 min Apgar评分8分,停止T-piece面罩CPAP,经皮血氧饱和度98%。生后8 min肌张力恢复,反应仍偏弱,10 min Apgar评分9分。生后11 min患儿反应仍弱,肤色苍白,呼吸40~45/min,出现三凹征阳性,心率150~160/min,经皮氧饱和度98%,转入本科。脐血气pH 7.25,BE 0.9 mmol/L,血红蛋白(Hb)151 g/L。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40/min,呼吸32/min,血压60/39mmHg(1 mmHg=0.133 kPa),身长47 cm(P70),体重2 440 g(P51),头围32 cm(P58),胸围31 cm。早产儿外貌,精神反应弱,自主活动少,肤色稍苍白,前胸、后背部及四肢多毛,面颊可见产钳夹痕,左侧顶枕部可触及大小约5 cm×5 cm血肿, 右顶部可触及头皮水肿,前囟平软,张力不高,三凹征阳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每分钟4次,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存在,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Babinski征(+)。
1.2 治疗与转归 患儿住院期间持续反应差、肌张力低、自主活动少、吸吮吞咽力弱, 多次头颅超声检查示脑室旁白质回声增强,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左侧顶部皮下血肿,EEG检查示脑电图成熟度延迟。送检相关遗传学检查,SNRPN基因甲基化异常,母源单亲二倍体。符合Prader-willi综合征病理改变,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确认为PWS。患儿生后呼吸困难,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4 d,空氧混合仪鼻导管吸氧1 d。生后第6天为行MRI检查镇静治疗后,患儿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自主呼吸弱,血气分析氧分压(PO2)最低 46 mmHg,二氧化碳分压(PCO2)最高63 mmHg,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9 d,空氧混合仪鼻导管吸氧8 d离氧。白细胞最高17.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最高58.7%,C反应蛋白(CRP)最高4 mg/L;降钙素原0.15 ng/mL;血培养阴性;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多,可见渗出。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输注治疗10 d。喂养方面,患儿生后多次尝试经口喂养,吸吮力弱,予以部分经口喂养,部分管饲喂养至出院,生后11 d达全肠内营养,体重增长满意。
2.1 呼吸道的护理 患儿生后呼吸困难,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4 d,空氧混合仪鼻导管吸氧1 d。生后第6天为行MRI检查镇静治疗后患儿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自主呼吸弱,血气分析PO2最低 46 mmHg,PCO2最高 63 mmHg,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9 d,空氧混合仪鼻导管吸氧8 d离氧。患儿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予患儿每2 h清理鼻塞口鼻腔1次,定时吸痰,吸痰时负压不超过0.01~0.02 MPa,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 s,操作时应动作轻柔,以防损伤患儿黏膜。及时清理集水杯冷凝水,每2 h巡视1次,以确保呼吸机湿化罐内的灭菌注射用水的水位处于合适位置,以防止水减少气道湿化不够,或水过多湿化过度,造成误吸。应保持管路湿化良好,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合理体位管理 将早产儿置于自制鸟巢中可以增加早产儿的边界感、安全感以及舒适感,有利于生长发育,维持早产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促进早产儿喂养量的增加,减少胃残余量及胃内反流,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体重的增长。另外,当患儿处于仰卧时于肩下垫小毛巾卷,使颈部轻微拉伸,头部处于鼻吸气位,以保持患儿气道开放。
2.3 饮食护理 入院后予患儿禁食24 h后以PDF奶喂养,呼吸机期间予患儿管饲喂养,吸氧期间及离氧后开始予患儿尝试经口喂养,患儿吸吮力弱,经口喂养差,予患儿行口腔运动干预,具体方法:喂奶前15 min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腔运动干预后,患儿经口喂养量较前明显增多,奶后潴留较少,为3~8 mL的未消化奶液伴胃液;6月29日患儿出现血便,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可能性大,予蔼儿舒标准配方奶管饲喂养,逐渐尝试经口喂养,吸吮力仍较弱,不能完成全部奶量,仍需部分管饲喂养,继续予患儿行口腔运动干预,帮助患儿锻炼经口喂养,患儿至出院时仍不能完成全经口喂养,经口量40~50 mL,剩余部分奶量仍需管饲喂养。
2.4 喂养管理
2.4.1 促进经口喂养 由于早产儿吸吮力弱,经口喂养困难,为患儿实施口腔运动干预,采取的是由Fulice等[8]开发的一套包括口周和口内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共干预15 min,按摩的部位包括口腔内侧和口腔外侧,口腔内侧包括牙龈、舌头、硬腭、软腭等部位,口腔外侧包括脸颊、嘴唇、鼻翼等部位。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按摩刺激可以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改变,促进早产儿的神经反射,增加早产儿的口周肌肉力量,在临床中有显著的效果。Fulie等[9]研究结果表示,实施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有效缩短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展,有效缩短早产儿的喂养进程,从而提升喂养效率。我们为该患儿每天下午15:00做1次口腔运动干预,包括12 min的口腔刺激,即对嘴唇、脸颊、牙龈、舌头进行刺激,以及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0]。自口腔运动干预后,本患儿虽仍不能完全经口喂养,但经口量可增加10~20 mL。
2.4.2 重力喂养 患儿不能全经口喂养,剩余部分需管饲喂养,采用重力喂养,即胃管的末端连接10 mL注射器,将奶液倒入注射器中,让奶液靠重力作用流入患儿胃内。管饲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反流、呕吐及呛咳,如有发生应立即停止喂养,待患儿情况稳定后再继续喂养。重力喂养减少了对早产儿的刺激,减轻了对早产儿的胃肠负担,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有利于其胃肠消化吸收,减少不消化的残奶及溢奶,使喂养量明显增加。
2.4.3 胃管的护理 住院期间每班护士查看胃管位置及标识有效期,防止管路滑脱。患儿管饲喂养,予抬高床头30°,每次管饲前需回抽胃液,确认胃管位置,查看患儿有无潴留,喂奶时予患儿假饲,喂奶后给予患儿轻拍背部,置于右侧卧位或俯卧位,有利于患儿吸收,排空胃内潴留。
2.5 抚触和按摩 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都是一个正向的物理刺激,抚触后一方面能促进胃肠蠕动,使食欲增加,另一方面可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对早产儿胃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利于早产儿营养吸收和体重的增加。同时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早产儿胃内排空速度,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胃食管反流现象和残余奶量,进而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2.6 皮肤黏膜的护理 患儿早产儿外貌,自主活动少,在接触患儿前后应做好手卫生,每班次责任护士应重点观察患儿皮肤黏膜情况,因患儿肌张力低下,为避免患儿肢体长期受压,应定时予患儿翻身,防止患儿皮肤受压。患儿被动体位,可提前予患儿水胶体敷料保护骨关节隆突处。注意检查各种管路是否会压到患儿身下。使用NCPAP模式辅助通气时,对患儿鼻部情况进行评估,清洁鼻腔及气道。在患儿的前额,两侧脸颊部予薄款水胶体敷料覆盖保护皮肤,裁剪“倒心”形水胶体敷料贴于鼻部,防止皮肤压伤,根据鼻小柱间距及鼻孔大小用打孔器打出适合的孔,根据患儿鼻孔选择大小合适的鼻塞。患儿住院期间,皮肤黏膜完好,未出现压疮。
2.7 家庭参与式护理 在以医院为主的围生期护理之前,新生儿都是在家里由父母和助产士照顾。20世纪早期,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医院能够为生病以及早产的新生儿提供医疗和专业的照护,专业化的护理取代了父母的居家照顾。19世纪70年代,护理模式开始向以病人和病人家庭为中心转变。为了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鼓励父母探视患儿并开展了温馨陪住病房。患儿自主运动少,肌张力低下,请康复科会诊后,帮助患儿行发育干预指导,在康复科指导下予患儿定时按摩四肢及关节,帮助患儿活动。患儿带胃管出院前,予温馨病房陪住,责任护士需做好出院指导,向家长反复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减轻家长心理负担,向家长讲解管饲喂养的知识及技巧,请医生及护士长共同考核家长操作,帮助家长指导操作,以便患儿家长熟练掌握管饲喂养。向家长讲解出院后若发生呕吐、反流的紧急处理措施,帮助家长建立信心。
2.8 延续性护理 以“NICU住院宝宝出院指导”为基础,为出院患儿家长做随访计划,告知随访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以及首次随访的时间及地点、复诊所需用品等。出院后1周打电话随访询问患儿情况,解决家长出院后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做好随访登记记录。本患儿出院后1周情况良好,无潴留、呕吐等不良反应。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康复科随访,建立门诊随访病历及随访记录。监测持续营养支持以改善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患儿生后2月余,体重5 kg,反应弱较前好转,可全肠内经口喂养[175 mL/(kg·d)],无呼吸支持,经皮血氧饱和度可维持;与同胎龄双胎弟弟相比活动较少,哭声弱,纳奶慢,可追声追视,抬头及头竖立弱,定期于小儿康复科门诊随诊,进行康复指导及训练。
PW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而本病婴幼儿期临床特征特异性不高,较难诊断[2],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通过对本患儿的护理,应警惕肌张力低下,吸吮力弱,喂养困难等表现,排除可能原因,警惕PWS。本病需要长期门诊随诊,需要家长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