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民歌的音乐特征与价值探析

2022-12-29 05:43:09郑冬梅
参花(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歌旋律创作

◎郑冬梅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民歌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新民歌艺术风格。新民歌脱胎于传统民间歌曲,实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各地风土人情的传承,受到现代音乐编创技巧及西方音乐创作理论的影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接传统民歌的文化底蕴,开创未来民间音乐创作之先河。考虑到当代新民歌的重要地位,本文探究当代新民歌的音乐特征及价值,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研究。

一、新民歌概述

(一)新民歌的起源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长足发展,我国传统民间乐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我国民歌大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扮演着“民间生活记录者及传颂者”的角色,这也使得我国民歌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近代,西方文化的流入,也为我国带来了西方的音乐理论与音乐形式,而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国近代民歌的发展,并逐渐衍生出一种脱胎于传统民歌又包含西方音乐元素的全新的民歌形式,“新民歌”由此诞生。

(二)新民歌的进步性

在内容题材方面,新民歌并未抛弃传统民歌反映民间生活的创作价值,早期的新民歌多以民间故事作为创作题材,仍旧发挥着反映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

而在歌词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众多舶来词逐渐对民间生活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也同样反映在新民歌的创作中,新民歌中出现了大量的舶来词,传统民歌中含有的土语俚语减少,新民歌更具当代特征。

在歌曲旋律方面,大量西洋器乐逐渐加入,钢琴等器乐演奏的旋律逐渐对传统民歌中“短平快”的旋律产生了影响,丰富了新民歌旋律的同时,也为新民歌增添了艺术价值,使新民歌能登“大雅之堂”。[1]

总而言之,新民歌以传统民歌为基础,融入流行、美声等音乐元素,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赋予了传统民歌新的生命,其传统与变革并存的演唱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使新民歌能够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也逐渐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民歌的分类

新民歌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旋律及风格也各有不同,因此,新民歌也逐渐形成了诸多类别。就创作方式而言,新民歌可以分为翻唱、改编、原创三种类别;就演唱风格而言,又可分为艺术类、通俗类两种类别。考虑到新民歌分类的复杂性,本文采用创作方式对其进行分类。

原曲改编类新民歌。此类新民歌沿用了传统民歌的词作,在曲谱旋律上进行调整,使原作品具有现代元素,符合当下听众的审美需求。这类新民歌是传统民歌的“进化”,是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作品,能够促进新民歌艺术风格健康发展。

旧词新曲类新民歌。此类新民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传统民歌的词作,将曲谱推翻重作,直接通过现代化的歌曲创作手法,赋予传统民歌新的生命。这类新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词作的文化内涵,但又以重新作曲的方式进行探索,是新民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

原创词曲类新民歌。此类新民歌是新民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探索,完全现代化的歌曲创作技巧及词作风格符合当下时代听众的审美需求,是现代性于新民歌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民歌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2]

二、当代新民歌的音乐特征

新民歌到底“新”在了哪里呢?与传统民歌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些问题笔者在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归根结底,新民歌的词作风格、演唱风格具有新意,曲式结构更加贴合现代音乐理论,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传统民间歌曲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的成果,赋予了传统民歌新的生命力,使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也能够发挥其艺术价值。

(一)时代精神

传统民歌作为百姓生活的真实体现,自然也能够反映出创作之初的时代背景,而新民歌也不例外,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的时代精神,自然成为新民歌的主要题材。[3]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便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艺术领域也稳定发展。新民歌多反映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外展示我国发展成果的重要名片。

以《好运来》为例,该民歌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情于“好运”,实则表现人们对明天充满希望,歌曲欢快喜庆的旋律也契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其成为喜庆节日、庆贺典礼中不可缺少的伴奏,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也是当代新民歌的代表作。

相较于贴近生活的《好运来》,《不忘初心》更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也能够诠释“中国梦”的时代精神。歌曲激动昂扬的旋律与风格能够调动起听众的家国情怀,承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展现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

(二)编曲创新

就编曲特征而言,新民歌的编曲较传统民歌更为丰富,大量运用的流行元素丰富了主题表达形式。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具有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经过编曲创新的新民歌作品通常分为两类。

主题型创作,是指作者以民歌的题材为核心,对作品中原有的特质进行提炼和升华,通过融入契合主题的曲式和旋律进行编创。主题型创作的作品通常特色鲜明,新作品中保留了旧作品的优点并进行强化,创作形式也多种多样,从编曲到演唱方法,每一个环节的创作都可以为旧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

优化型创作,是指作者通过现代的创作技法对传统民歌的编曲进行适时改编,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新作品中大量流行元素的使用也丰富了作品内容,带来了多样的听觉体验。以《玛依拉》为例,其脱胎于哈萨克族传统民歌,进行改编后的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曲如其名,曲中大量运用的变奏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原歌曲的旋律变化,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价值。

(三)伴奏创新

相较于歌曲中其他方面的创新,新民歌的伴奏创新更加明显,新民歌以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旋律为基调,采用现代的配器方法,对伴奏形式进行现代化改良,对传统民歌伴奏单薄的短板加以弥补,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

在伴唱方面,相较于传统民歌普遍存在的“一唱一和”的伴唱形式,新民歌则多采用和声的旋律进行伴唱,歌曲中唱词与唱曲相互穿插,丰富了歌曲内容。和声唱曲也起到了一定的留白作用,为听众带来了意犹未尽的体验。

在乐队伴奏方面,传统民歌采用民间器乐进行伴奏,喇叭、唢呐、锣鼓等器乐表现出的民族气息浓重,而新民歌采用了西洋器乐与传统器乐结合的方式进行伴奏,能够对歌曲原有情感进行细腻的处理,保留作品的强烈情绪,既展现了作品的民族性,又赋予了作品现代风采,各类生活音、混音、背景音的广泛使用也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为伴奏的后续创新带来了灵感。

(四)演唱创新

传统民歌的演唱注重字音准确,且情绪到位,只有这样的演唱方式才能够使作品发挥“叙事”“记录”的功能,完整地展现出作品蕴含的“事”与“情”。[4]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传统单一的演唱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听众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作品的广泛传播带来了阻碍。在此背景下,新民歌逐渐形成了多种唱法混合的新的演唱形式,备受听众喜爱。

较之传统民歌“字正腔圆”“音色甜美”“感情纯真”的演唱风格,新民歌更注重作品的民族风格、美学要素,将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和现代流行唱法相结合,演唱流露出的情感更加自然,音色甜美且富有韵律感,既有叙事性,又有真情实感,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如谭晶、谭维维等新民歌歌手,演唱功夫到位,能够很好地掌握美声、民族等唱法的自然切换,音色甜美自然,能够完整地展现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可以说,新民歌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演唱者,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为新民歌演唱形式与技巧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思路。

(五)演出创新

传统民歌大多作为民众节日庆贺或生活场景中的哼唱消遣存在。极度贴近生活是传统民歌的一大特点,而对比之下的新民歌,则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开始走向剧院、音乐厅等舞台,这也表明新民歌的演唱效果需要出色的舞台演出作为支撑。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新民歌逐渐成为大众能够广泛参与的艺术形式,大荧幕也为新民歌带来了新的舞台,舞台演出时的灯光设计、舞蹈设计、服装道具设计、布景设计与歌手演唱一同,呈现出新民歌完整的演出效果,每一处设计是否考究,是否贴合主题,都是编导需要重视的因素。

三、当代新民歌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民歌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而作为传统民歌继承者的新民歌,自然也继承了民歌的文化属性,纵使新民歌的词作、曲作、演唱等诸多方面都经历了改编乃至重新创作,其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仍是难以磨灭的。

在历史文化方面,传统民歌作为百姓生活的见证者,自然也见证了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不断演进,哪怕到了现代,新民歌也肩负着传统民歌的重任,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仍兼顾传统,力图创新,将我们历史文化的火种延续下去。

在民族文化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域的传统民歌也具有当地民族的鲜明特色,最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歌风格,这为我国民歌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各民族民歌的改编创作及演唱流传,也为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途径。

(二)艺术价值

传统民歌通常难以跳脱出当时的创作背景,这也导致许多民歌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民众的审美需求,如若不加改变,那么这些作品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考虑到传统民歌成体系的创作风格,新民歌通常将现代的创作技巧融入旧作品中,以现代的语言形式将“过时的”语言进行重新编译,使作品既能够保留贴近生活的特质,又能够蕴含现代气息,符合当下主流审美趋势。

以《灯火里的中国》为例,作品中的语言“灯火”是“人气”“和谐”的具象化表达,且无论是在传统生活中,还是在现代生活中,“灯火”仍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象,作者巧妙地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灯火”替换掉传统的“灯笼烛光”,保留了“灯火”蕴含的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现实,且演出过程中出色的灯光设计、舞台设计,最大化地呈现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置身于和谐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绝佳的视听体验。

(三)社会价值

民歌实为民间歌曲,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都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能够娱乐人们的生活,因此,贴近生活是作品改编及创作的要旨。在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户外舞台的演出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摄取信息“高效化”“碎片化”的需求,因此,新民歌也要扩大宣传渠道,采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多样的形式发挥其价值,渗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到“民歌取自民间,民歌作用于民间”。

(四)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新兴文化、潮流文化逐渐走入年轻群体的生活中,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就崇尚潮流的年轻人更加抵触传统文化,民歌也被打上了“土气”的标签,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带来了阻碍。[5]但民歌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走到今天,歌曲中蕴含的智慧与生活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经过改造的新民歌也是社会教育的绝佳素材,我们不能够忽视民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以《书香满中国》为例,作品以读书为切入点,把握了青年学生的喜好,以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展现读书的内核,将勤学好学的传统美德以青年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摆脱了传统书本教育的刻板方式,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发挥教育价值。

再以《为了谁》为例,作品以生活为切入点,以婉转动人的旋律表现“感恩”的核心思想,也调动起人们的家国情怀,唤醒人们对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深刻记忆,使听者能够更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会使人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四、结语

源于民间生活,展现民间生活是传统民歌的特色。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愈发进步的今天,立足于传统,探索时代精神成为新民歌的使命,新民歌要传承传统民歌特色,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社会变迁,成为对外展现我国发展成果的名片,与此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中,新民歌也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指引。

猜你喜欢
民歌旋律创作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一墙之隔》创作谈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大地的旋律
文化交流(2015年1期)2015-01-22 18: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