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题材钢琴作品的奏法赏析

2022-12-29 05:43:09符敏
参花(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演奏者钢琴情感

◎符敏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蕴意深远的水文化。特别是水可用作讲述人生哲理,表达爱国之心,抒发思乡之情,以及歌颂亲情、友情和爱情,为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钢琴素有“乐器之王”之称,因其音域宽阔,力度变化丰富,使其在传入中国后深受音乐家的追捧与喜爱。而基于对水的浓厚情感和钢琴生动形象的音乐表现力,很多中国作曲家重视创作以水为题材的钢琴作品,形成了有特色的水题材作品的演奏技巧,因此,研究钢琴水题材作品的演奏技法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水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的民族,人们在探索、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意蕴深远的水文化。在中国人的眼中,水不只是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根。它能给人以美的愉悦、精神的慰藉和幸福的感受。水作为永恒不变的艺术母题,深受各领域艺术家的喜爱。这一点可从古代经典文学中寻到证据,可以说古代文人几乎是无水不写,写则必有水,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诗句中的“水”不只有自然属性,也有人的精神属性,使人更易感受到水的力量、水的精神和水的气魄。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之一,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观念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多用水作载体,将情或理与水融为一体,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层次。[1]

二、水题材钢琴作品的意蕴

水无色透明,纯洁自由,充满情感意蕴,所以常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意象。在钢琴音乐艺术中,水基于本身的流动性特点,被用作情移的对象,用来展示音乐之中关于横线条的描写。尤其是水流动时的波纹状和梯度感类似各种类型线条的波动形式。比如由远及近、由慢到快、由弱变强的艺术表现手法,都能营造出一种水的动态感,给人以强烈的意境享受和情感冲击。在水题材的钢琴作品中,大多数作者在深入思考水的艺术特点和主观感受水流动的美感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情感与内心变化融入水的艺术表现中,进而构建出富有内涵的艺术表象。这种表象可成为连接听众和作者情感的桥梁,在钢琴家的演奏下,与听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听众收获更多的精神享受。比如《高山流水》是一部较为经典的古琴音乐作品,其中“水”的演奏技法营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如巍峨的高山,绵延的绿水,崎岖的山路等,使人感受到“水”蕴含的思想情感。该作品有景、有意、有情,通过“水”的演奏技法,呈现出清幽、淡雅的情趣,体现出回归自然、超然物外的情怀,这与古代圣贤君子的追求相一致,必然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三、中国“水”题材钢琴作品的演奏方法

(一)连音、琵音呈现“水”的动态

钢琴作曲家在钢琴作品中塑造“水”的动态形象时,通常从水的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川流不息等样态中汲取灵感,依托多种连音的方式,表达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赋予水更具生命活力的动态美感。这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中将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内涵,给演奏者创造丰富的表现空间,更利于拉近与听众心灵上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音乐艺术演奏技巧多以“心口相授”的方式传承,类似武侠小说中高深武功秘笈的传授方法,“重心法,轻招式”。也就是说,谱面记录不是一种真实的记录,现实的演奏融入了非常多的主观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记谱功能。相比于西方“重招式、轻心法”的记谱方式,中国音乐艺术表演更具灵活性。但中国乐器声部较为单一,大多表达单一横线条的旋律。钢琴既有横线条旋律,又有纵线条的旋律,而且横纵线条相与为一,展现出更直观、更立体的音乐艺术效果。尤其是在描绘“水”的动态形象时,可赋予“水”流动的质感。换句话说,在钢琴键上,多连音是横向的琶音,琶音又是纵向的多连音,二者交相呼应,更利于营造“水”的画面情境,突出水的动态特点。

《夕阳箫鼓》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古典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曲,保留了古典琵琶结构样式,塑造了“水”的线条变化。比如在第一部分“红楼钟鼓”中,依托琶音表达远处传来的鼓音,通过由远及近、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旋律,给人以鲜明的距离感,让人畅想小舟泛江的情境。在第三部分“风回曲水”中,使用起伏大的旋律线条,刻画风吹水面的动感,让人感受波光粼粼的江面美景。在第五部分“水深云际”中,使用一连串的装饰音来模仿琵琶音色,描绘江水涌动的浊浪,让人感受到富有生机的江面景象。在第六部分“渔歌唱晚”中,使用一串上下起伏大的旋律,采用几个三连音描绘鱼在水中嬉戏的声音,刻画出鱼儿掀起水花的动态美感。在虚实、轻重、快慢的变化中构建丰富的情境画面,给人以极高的艺术美感。这种音乐表现方式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由主观感受支配的音乐旋律表达没有特定操作要求,以至于对其艺术价值的评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音乐家王建中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钢琴曲,该谱例中有非常丰富的琶音,且以“散板”的节拍表达河水的动态美感。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根据部分谱例重点刻画河水奔流不息、汹涌澎湃的状态。若采用分小节的方式刻画“一浪赶超一浪,一浪强过一浪”的画面感,尤其是利用鲜明的强弱变化规律,将无法突出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甚至产生一种间断感,使人难以感受到浏阳河的动态美感。而采用“散板”的节拍则能突出河水的滔滔不绝和奔流不息的气势,赋予河水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散板节奏拓宽了想象内容,给演奏者提供了二次创作空间,使演奏者可以根据主观感受赋予河水新的生机,突出河水的形象特征。

(二)和声构建“水”的意境

我国水文化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在许多以水文化为基础的音乐作品中,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有水的形象特点,还有水的意境美感。在表达水的音乐演奏艺术中,经常出现省略三音与五音的情况,并采用二、四级替换音和弦,以降低西洋乐三度叠置和弦内调式偏音的功能。在具体的和弦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非常重视音键按压的力度和音色的使用,以刻画水的意境及美感。

以《夕阳箫鼓》为例,其关于水的动态描绘主要采用替代音、省略音、空五度等和弦手法,以及五度音程的纵向移调结合。在该作品中作者利用四度的正音代替偏音,突出和声的五声性。五声音阶同和声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不同音区的音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构建清幽淡雅的意境,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重复音的运用和持续保持一根音和弦成长的音式,采用分解式的节奏性处理,依托四度、五度,或是处于各个音域的纯八度,或是将省略音作为和弦,来描绘水的运动质感,进而从宽度、长度和深度上突出江水的动态。值得一提的是,纯四、五度音程的运用能刻画一种“似有非有”的空旷感,这种主观感受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清雅脱俗、超然物外的要求相契合,更能呈现中国传统水文化的艺术美感。

以《浏阳河》为例,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属于协和音程,具有表达幽静之美的效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平和”思想相一致。而纵观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作曲方法,不难看出,作曲家更倾向于对协和音的使用,用以展现恬静的艺术美感。在钢琴曲《浏阳河》中,作者非常重视对四度、五度音程的运用,并借助这两个音程的特点呈现传统民族音乐特色。尤其是从乐曲的第28小节开始,采用十六分音符所具有的节奏型,弹奏的琶音构成包括二音和音与单音,且所有琶音组音型号中的二音和音,全部为“re—sol”“sol—do”以及“mi—la”这样的含有四度音程的和音,构建了平行四度和声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该作品和声技巧的使用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水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审美思想和情感意识,对钢琴作曲家创作水题材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2]

四、提高钢琴“水”题材作品的演奏赏析能力的策略

钢琴演奏是一种高水准的视听艺术,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要提高钢琴曲作品“水”的演奏赏析能力,需要深刻理解中国水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水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了解钢琴演奏的技法。

首先,演奏者及听众都需要加深对中国水文化的了解。从文化艺术层面来说,中国水文化不只是智慧的艺术,也是哲学的艺术,亦是和谐的艺术和美学的艺术。在智慧的表现上,针对水患的治理,中国古人有高超的智慧,特别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善于汲取和总结治水失败的原因,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失为一种智慧表现。在哲学的表现上,中国的很多成语都能体现“水”映射的哲学道理。比如“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心如止水”“水滴石穿”等,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伟大思想家,经常思考水的形态、生命和力量,并从中收获诸多人生感悟和智慧启发。在和谐的表现上,古代人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水是自然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这足以证明古人掌握了水的形态特点和运动规律,深刻认识到水对生命体的影响。在美学的表现上,水具有刚性和柔性两种特点,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古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认为山水可以给予人们生命的启迪。正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体现了古人对水的审美高度。

其次,演奏者和听众需要了解中国水文化与音乐的关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音乐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音乐中有哲理禅意。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该诗构建江月的时空情境,给人以无尽的哲学遐思。再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生道理。二是“水”音乐有爱国之心。比如屈原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如现代音乐作品《松花江上》充分体现了松花江昔日的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三是“水”音乐有思想之情。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现代音乐作品《故乡》《二泉吟》等,都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的赞美之情。四是“水”音乐中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比如音乐作品《高山流水》《小河淌水》《涛声依旧》等,都是以水传达浓浓的情意,表达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最后,演奏者需要不断夯实钢琴演奏技能。通过学习音阶、琶音、八度、大跳、轮指、和弦等理论知识以及弹奏手法,保证弹奏的声音坚实、饱满、有弹性、有立体感,尤其要重视指法的练习。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其最基本的动作就是手指与琴键的接触,五个手指能否平衡协调,准确用力,直接关乎钢琴演奏的效果。尤其是利用琴声表达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的时候,演奏者必须持续连奏,分配好手指之间力量的运用,保证整体弹奏的协调与均衡,依托横向旋律和纵向旋律相交融突出“水”的立体感,表达“水”的精神和力量。演奏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与“水”的演奏技法融为一体,才能构建自然、生动、形象的画面,赋予“水”更加深刻的意蕴,将“水”的动态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拉近听众与演奏者心灵上的距离,使演奏更有情感,更引人入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国水文化的内涵,水题材钢琴作品的蕴意,赏析了中国钢琴作品“水”的奏法,提出提高钢琴“水”题材作品的演奏赏析能力的策略,从中认识到水文化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基于水题材的钢琴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为了提高“水”题材钢琴曲的演奏水平,演奏者应当深刻认识水的形态特点和精神内涵,明确演奏法是如何生成与表现的,通过合理运用弹奏技巧,呈现“水”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从而给听众以良好的艺术享受。

猜你喜欢
演奏者钢琴情感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艺术品鉴(2021年18期)2021-12-01 10:36:5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钢琴
钢琴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黄河之声(2016年22期)2016-02-03 07:59:25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
北方音乐(2015年19期)2015-07-04 01:23:45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