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2022-12-29 03:28邰爽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流动性杠杆资产

邰爽

(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由于银行具备独特的盈利性特征,采用的是负债经营模式,加之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所以,银行经营发展中常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同时,在金融去杠杆环境下,银行不断转变经营模式,逐步将理财、委托投资等业务,作为主要的金融市场业务。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监督管理机构逐步推出了一系列资管新规及理财新政策,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在信用违约事件发生率逐步提高、金融监管力度持续增加的压力下,银行同业业务逐步压缩。因此,银行需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作为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工作重点。

一、金融去杠杆产生背景

(一)金融去杠杆产生背景

在监管与资金套利驱动下,金融体系为谋求发展,使银行杠杆率快速抬升。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快速发行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再通过与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通道业务和委外业务来扩张资产。其加杠杆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从表内资产端来看,最明显的体现是贷款占比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投资类占比呈现上升态势。其中,标准化债券投资降低,非标和权益类资产占比提升。中小银行成为资产扩张的主力军。二是从表外情况来看,理财是表外扩张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同业理财,使银行杠杆率快速上升。我国银行杠杆率的过快上升造成了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和空转,造成资金嵌套投资、重复投资,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经济增速也由原来的高增长到现在的稳增长,金融与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背离。从2016年起,金融杠杆偏高开始被很多经济学家所重视。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之后,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将“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抓。这表明了去杠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之举,也是本次金融改革的长效机制。

(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1.去杠杆引起同业业务下滑

自2016年去金融杠杆政策实施起,在严格监管下,银行业整体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呈现出两头收缩之势——同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占比降低,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份额也降低。2016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同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从3.88%降到2.21%,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份额从12.45%降至9.80%。大型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同业资产的回笼,中小型商业银行则侧重同业负债的收缩。随着综合性的增强,商业银行也不再急于通过同业业务吸纳资金,而是通过积极揽储、审慎放贷等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措施,更加严格地把控风险。

2.去杠杆引起信贷资产质量下滑

在去杠杆政策落实,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变难,银行规模也面临严重收缩的压力。再加上各项新的政策与规定的限制,如资产新规、委托贷款新规、银信合作新规,使银行非标业务萎缩。近几年,一些上市公司也出现了债务违约现象。信贷资产一旦大规模难以收回,银行势必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影响银行未来的发展。受此环境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二、金融去杠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

(一)对银行间的流动性影响

1.流动性风险范围逐步扩大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中小银行若是采取质押等投资杠杆,在债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账面损失将会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债券价格逐步下降产生的损失,而会通过银行间债券资产出售的方式降低自身损益。而在债券市场持续下行的态势下,资产交易方在资产选择上也会抱有谨慎态度。在由上至下的流动性收紧影响下,银行间的流动性必然会下降,进而会导致债券市场流动停滞。尽管部分中小银行运用了杠杆,但在债券市场流动性逐步削弱的情况下,债券杠杆的应用则使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或存放,将使流动性风险范围进一步扩大。

2.导致流动性风险溢出

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后,一些银行会因流动性风险而无法及时赎回到期负债,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溢出问题。若银行无法收回债券型资产,则会变卖资产,如此也会使票据等其他资产受到不良影响。在流动性风险逐步增加、资产出售率上升的态势下,市场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此时银行将会再次收缩资产,并产生较大的资产抛售恐慌。越临近还款期限,资产抛售难度越高,因而银行体系内部将会产生较高的流动性风险,造成资产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使流动性风险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扩散,出现大量低价处理资产的现象。央行若未及时对此情况加以调控,将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演变为金融风险。

(二)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

非信贷业务是银行金融加杠杆实施的必要条件。银行会通过债券投资、同业投资等非信贷业务提高收益。但金融去杠杆后,银行在未能深入理解监管政策的情况下,会出于谨慎考虑而大幅度减少同业业务。之后,一些银行会因业务关闭或存量业务到期,而无法持续经营此类业务,从而引发银行资产减少现象出现。在金融去杠杆政策持续实施下,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会增大资金成本。一些企业会因经营不善而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进而影响社会就业,降低居民收入,引发社会消费问题,增大居民或企业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在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将会出现流动性风险。银行去杠杆后,其资金空转现象也有所减少,并且资金将会逐步实化。由于银行属于高杠杆经营行业,金融去杠杆之后会诱发金融结构的巨大转变,因此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需要加强去杠杆速度的控制,若是去杠杆速度过快,将会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三、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路径

(一)提高风险辨识水平,强化监管能力

1.构建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表外业务的发展会增大资本监管的难度,银行不同类型业务风险转换系数也难以确定。因此,金融创新过程中,银行的风险将呈现出无形化、隐蔽化发展的趋势,且风险发生后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为此,银行应构建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自身风险辨识能力,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2.加强银行资本监管

从本质层面分析,银行资本具有风险缓冲器的作用,一旦银行面临危机,可利用自身资本抵抗风险,因而强化银行资本监管势在必行。银行需注重自身杠杆率监管能力的提升,结合监管标准对自身资本进行密切监控并及时公布监管信息。银行杠杆率监管会诱发流动性短缺风险,从而会导致危机事件发生,产生流动性不足现象。为此,银行需要做好杠杆率特征分析,了解杠杆率的透明性与风险不敏感性,从而保障杠杆率的精准计算,以此实现风险的有效识别及监管。应结合具体风险情况选用适宜的监管指标,结合监管标准合理选用增强杠杆率监管的实效性,以此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优化资产质量,合理调节资产结构

银行资产回报率的提高利于稳定金融体系,但同时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发生率提升。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总资产回报率的控制,但控制过程中不能过于严格,否则可能会对银行流动性功能产生限制。银行应加强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的了解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产业发展走向实现资产结构的合理优化,促进贷款由低产能、高风险产业转向新兴或优质行业。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创新的持续,提高了证券投资比重。证券投资具有流动性强、盈利能力强的特点,因而银行可通过证券市场维持良好的外在形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从而避免因客户猜疑而诱发挤兑风险或引发流动性风险。此外,银行在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贷款规模及流动性资产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应促进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提升,进而驱动银行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

(三)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及经济周期发展规律

立足长远角度分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规模较大,并且经济周期也具备一定的发展规律。从短期层面分析,外在因素的干扰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经济周期发生变化,并且可以通过外部政策的调整,对这一发展规律进行延缓或提前。也就是说,政策调控能改变经济周期,可有效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然而,政策调控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银行应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把握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同时预测与分析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并及时采取可行性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中长期政策制定时,在时间推移下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可能会因政策不适合而导致流动性风险及经济周期发展规律变化,因而更应该密切关注与及时调整相应政策。

四、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立足宏观层面完善政策

1.制定并推行流动性定价与成本分摊机制

现阶段,一些银行已引入差异化定价策略,逐步完善了表内与表外业务流动性定价机制。基于常态化状态、压力状态,以产品定价设计为依据,结合绩效激励措施及新产品准入标准,对银行的流动性成本及收益进行精准计算,预测流动性风险成本,能够有效促进银行内部资金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接下来,银行应对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价机制、成本分配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可基于工具的应用、系统的研发,对银行相应规则进行合理制定,以此增强定价的合理性、成本配置的有效性,从而构建出契合银行发展的流动性定价机制与成本分配机制。

2.构建标准化金融风险控制制度

作为银行支付和清算的制度保障,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重要工具,可对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进行有效调节。目前,我国所应用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在定期或活期存款中均需要以存款或支付存款作为制度应用条件,灵活调整定期存款准备金,则可增大银行可利用资本总额,提高资金流动性。为此,我国可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进行完善,有效推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定期存款准备金支付制度逐步改进。

(二)基于银行角度做好管理保障

1.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思想及认知是保障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基础。现阶段,一些地方性银行存在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管理人员专业性欠缺的问题,从而导致流动性管理能力偏弱。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银行业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但未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导致流动性风险防控管理效果不够显著。为此,银行需要着力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的职业素养,帮助管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借鉴与参照成功的风险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做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精准识别与有效防控。

2.成立单独的流动性风险监控部门

目前,我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工作由多个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监控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银业需要组建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委员会,并赋予该组织一定的独立决策权限。委员会应直属董事会,从各部门中筛选专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人才,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人员,负责银行长、中、短期资产流动性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银行及下属分支机构的流动性进行定期评估。应结合国内及国外行业发展形势,持续优化与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制定流动性风险监测人员培训计划,与国际知名风险管理机构开展合作,及时学习与有效利用先进且具有实效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技术及方法。

3.构建科学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银行应以监管部门的流动性风险监测要求为依据设定风险监测指标,可选择贷存比率、流动资金比率等监测指标,结合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监测经验,根据风险发展趋势、风险周期性,构建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将季节性及临时性等其他因素纳入考量,综合分析银行业的市场环境,参照我国商业银行特征及风险条件确保模型的科学建立。一要结合银行运行特点设定模型框架并设计具体的参数指标,确保指标浮动范围设定的合理性,设计出能够动态监控的科学指标体系。二应立足银行各层面分别设计对应的指标体系,确保指标体系具备更强的针对性。三要密切关注资本充足率、资本金率等重要指标。四要构建专门的流动性指标体系管理评价部门,以便指标设计及操作问题可及时发现与解决,确保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灵活性,结合行业发展形势及时进行指标设计及调整。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

由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隐蔽性极强,且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因而需要构建流动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制定紧急应对措施,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概率。首先,应加强日常监测系统构建,强化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日常报告制度全面贯彻与执行。分支机构每日定时向总行汇报流动性指标状态,进而及时发现与控制流动性风险。其次,应制定流动性风险的紧急应对预案,囊括预防、警报、响应处理及后勤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做到各部门职责合理划分,尽可能降低风险影响范围及程度。最后,应构建流动性风险防范季度联席会制度,以季度为单位召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银行风险分析会,共同探讨风险易发环节,并制定与完善风险预防体系,明确应重点关注的流动性风险,从而构建上下一体,具备一级管理标准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机制。

五、结语

对于高杠杆利用率的银行业而言,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行降低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概率。银行应提高风险辨识水平,强化杠杆率监管能力,优化资产质量合理调节资产结构,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及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立足宏观层面制定与推行流动性定价与成本分摊机制,构建标准化金融风险控制制度。银行应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成立单独的流动性风险监控部门,构建科学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从而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监测与防控。

猜你喜欢
流动性杠杆资产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完美的咬合——变形杠杆之齿轮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