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帧 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1)
内容提要: 目的:围绕牙体缺损修复作为研究重点,应用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观察微创修复效果。方法:以2019年8月~2020年11月作为资料收集时间范围,共收集50例牙体缺损患者资料,患牙60例。借助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为患者提供微创修复处理,在修复体1周、6个月以及12个月范围内,观察患者修复情况,并进一步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经有效修复,在66颗修复体中,无脱落情况。其中,固位效果、边缘合适率、牙龈健康、颜色匹配度以及外形正确率分别为100.00%、91.67%、93.33%、95.00%、95.00%。经修复后,在50例患者中,十分满意43例,占比86.00%,部分满意6例,占比12.00%,不满意1例,占比2.00%,总满意患者数49例,满意率98.00%。结论:在牙体缺损修复中,借助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短期修复效果十分明显,针对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牙体缺损在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受到饮食结构变化影响,牙体缺损发病率呈现明显上涨趋势,发病涉及各个年龄段,对患者进食影响严重,还会进一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强调临床应提高对牙体缺损的关注度,切实落实有效修复方法,保障患者生活质量[1]。基于牙体缺损而言,嵌体修复的应用较为常见。常规金属嵌体在抗力、固位方面缺陷明显,同时,在牙体预备过程中,存在边缘线较长的问题,导致渗漏情况出现。以玻璃陶瓷材料发展作为依托,基于树脂黏接系统进步,全瓷修复体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其使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大众青睐。基于玻璃陶瓷嵌体应用,色泽自然,在后牙中使用率较高,其强度与临床要求相符。有学者经研究后发现,通过为牙体缺损患者提供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微创修复,能够得到理想的修复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修复满意度[2]。本文以牙体缺损患者展开研究,借助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使用,观察效果。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1月就诊的存在牙体缺损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2~50岁,平均(36.69±1.69)岁。患牙共计60颗,均为后牙,以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完成微创修复。
纳入标准:①牙体重度缺损、固位力充足;②咬合正常;③牙周组织无异常;④患者身体健康;⑤经X射线检查,牙槽骨吸收低于1/3、根尖无阴影;⑥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⑦本文研究与伦理委员会要求相符合。排除标准:①咬合紧、无修复空间;②牙周健康程度较差;③磨牙严重;④牙齿磨耗严重。
参考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牙体缺损情况,设计嵌体。清理牙齿周围腐质,处理倒凹情况,根管治疗,借助少量流动树脂,完成封闭处理。基于牙体预备工作,统一由一位经验丰富医师完成,予以抛光处理。应用DMG硅胶,设置印模,完成超硬石膏模型灌注。基于基牙部分,要确保颈缘清晰,保持完整状态,确保没有气泡产生。在确认无误后,由义齿中心完成加工。在加工完成后,将制作完成的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提供给患者,完成试戴,并检查相应的边缘合适度、颜色、咬合情况等,予以记录,在试戴匹配成功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予以黏接。经氢氟酸酸蚀,处理嵌体组织,在120s后,冲洗并吹干,将硅烷偶联剂涂在嵌体组织中,在90s后,吹干,最后应用釉质黏接剂,在避光环境下放置。75%酒精对基牙消毒处理,并吹干,选择37%磷酸完成基牙牙釉质酸蚀,最后冲洗,吹干,以树脂黏接剂,实现嵌体黏接,固化处理,将多余部分黏结剂予以清理,抛光。分别在修复完成1周、6个月以及12个月后,为患者提供复查,并完成评价。
修复效果:完成修复工作后,在1周后统一对患者进行复诊,观察患者咬合调整情况,评估患者修复效果。后续复诊时间为修复后6、12个月,完成复诊评价。评估应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嵌体修复牙体缺损评估标准,评估对象为患者修复体,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边缘适合性、固位情况、牙龈健康、颜色匹配性、外形等,具体以表1为标准。其中,可借助牙线,对患者邻面接触点标准进行松紧度测试,并利用口镜、探针,完成边缘适合性检测。表面质地、颜色匹配情况可直接以肉眼观察,得出结论。共由两名专业主治医师参与评估,如果两名医师意见一致,则视为最终结果,如果意见不一致,取最低分。在评估过程中,如果患者存在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复查。
表1.临床评价指标
治疗满意度:应用医院自制治疗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情况,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治疗满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合表2,基于60颗患牙,边缘合适性91.67%,固位100%,牙龈健康93.33%,颜色匹配95.00%,外形95.00%。
表2.修复效果比较(n=60,n/%)
经调查问卷显示,经治疗后,在50例患者中,问卷结果显示十分满意43例,占比86.00%问卷结果显示部分满意6例,占比12.00%,问卷结果显示不满意1例,占比2.00%,总满意患者数49例,满意率98.00%。
针对牙体缺损,微创修复技术主要指借助相对较小的修复技术,实现对牙病发展的控制,促进牙齿功能恢复的同时,保持牙齿美观度。固定髓腔、窝洞,应用嵌体,可完成健康牙体组织保留,使其抵抗力得以增强。因为大部分嵌体边缘均处于牙龈部位,因此,通过保护原有相邻关系,可避免食物嵌塞,实现继发龋的有效治疗[3]。牙体缺损属于临床常见口腔科牙体疾病,发病不受年龄影响,任何年龄均具有发病的可能性。以往针对包括牙髓治疗在内的后牙牙体缺损主要采取根管治疗。近年来,以医疗技术发展作为背景,借助显微根管、热牙胶充填技术,能够有效保留大面积牙体缺损。但是经根管治疗后,患者缺损后牙将会更加脆弱,易出现折裂情况。而使用传统填充治疗,将会影响牙体边缘部分的密合性,一旦出现微渗漏情况,将会进一步引发继发龋症状,对邻接、咬合关系十分不利。同时,填充治疗抛光高度较差,易出现食物嵌塞、牙折裂情况[4]。总体而言,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牙体缺损修复方法包括嵌体、全冠、高嵌体冠等。其中,全冠修复能够保障牙体组织完整性,可避免牙冠折裂情况出现,有利于促进邻接关系恢复,深受临床认可[5]。二氧化锆全瓷嵌体无需大量牙体预备,表面呈现高度抛光状态,经修复处理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牙体外观。但是在修复后,患者牙体具有较高的折裂风险,并且还会存在修复体脱落的可能性,临床对其适应证的把控相对较差。
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属于第三代铸瓷修复体,近年来,应用逐渐广泛化,其涂层材料以纳米氟磷灰石陶瓷作为依托,无论是在结构方面,还是性质方面,均与正常牙体极为相近,因此,应用该材料完成修复工作,可提升牙齿美观度。同时,借助晶体反应,在玻璃陶瓷材料中可进一步形成相应的网状结构,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其在稳定性、耐腐蚀以及磨损方面,优势明显。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为牙体缺损患者提供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可有效提升患者修复效果[6]。结合本文研究,在60颗患牙中,经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在12个月后,患牙边缘合适性91.67%,固位100%,牙龈健康93.33%,颜色匹配95.00%,外形95.00%。与传统树脂嵌体、合金嵌体相比,具有良好优越性。其中,受边缘线位置错误、倒凹过大影响,加之修复体就位不顺利,存在5例边缘不合适患者。同时,基于本文研究,嵌体无脱落情况,究其原因,玻璃陶瓷嵌体存在玻璃相较多,借助氢氟酸,完成相应的处理工作,可在表面形成相应的微小间隙,通过将其与树脂黏接剂树脂突相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机械嵌合力的出现。除此之外,在硅烷偶联剂中,存在双功能基团,通过将其与树脂黏接剂、嵌体材料相结合,可产生化学反应。既可以通过氢氟酸,处理嵌体组织面,还可以应用37%磷酸处理牙体,经由树脂黏接剂后,强度良好,修复效果十分明显,修复体存在抗力以及固位均相对较为充足。针对修复体外形,借助研磨设备,能够有效实现CAD/CAM设计向修复体转化,与传统制作方法相比,本文方法与原始压力在各个方面更加接近。在第12个月复诊过程中,存在1颗修复体继发龋情况,主要因为原有龋未得到彻底清理,存在1颗修复体碎裂情况,主要原因为患者存在夜磨牙以及咬合过紧情况,导致牙齿咬合力承受过大。总体而言,传统桩核冠修复治疗通过大量去除正常牙体组织,能够获取到更加良好的固位,有利于提高桩核强度,而借助嵌体/高嵌体修复,可在降低牙体预备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牙体组织在咬合方面的承受力。因此,当患者存在夜磨牙以及咬合较紧的情况时,则应以嵌体/高嵌体修复完成治疗工作。相关研究表明,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在抗折强度方面优势显著,并且与全冠基本一致[7]。模拟实验表明,在5年口腔内机械、冷热循环情况下,借助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修复治疗,仍能够达到理想的抗折强度[8]。另外,经本文研究还发现,在50例患者中,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十分满意43例,占比86.00%,问卷结果显示部分满意6例,占比12.00%,问卷结果显示不满意1例,占比2.00%,总满意患者数49例,满意率98.00%。提示经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结合相关修复方式,IPS e.max CAD/CAM玻璃陶瓷嵌体在精准度、便利度、安全性方面优势明显,修复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满足牙体缺损患者实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其操作难度相对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应做好细节把控。目前临床对其长期使用情况研究相对不足,在这一方面,还需要予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