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林朋飞
物流运输是指以脱离产品生产领域的农产品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和组织、物流管理等活动,它涉及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环节,并且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有效整理。物流运输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促进着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流通全过程。综合交通物流港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便捷的交通运输,提升货物的整体流通效率,节约费用,降低产品损耗,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交通区位上,交通物流园区一般位于市区外围,交通便捷(紧邻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条件),距离城市中心区约8-20公里。在功能业态上主要体现为现代物流集聚、综合服务提升、多元复合互动。主要包括加工、配送、仓储等基本功能,以及管理、信息、咨询、商务、商业、展示位等辅助功能,部分园区还加强物流研发功能,培育更加先进的物流方式。在空间布局上,交通物流园区的功能模块组合依托于服务功能定位而引出。在具体的空间表现上,遵循以多式联运为园区的核心功能区,再通过流线串联起其他服务板块,从而实现资源交换的空间效率最大化。此外,在具体的流线和功能协同组织上,产业联动和综合配套作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区域,具有更强的公共性质,需要便捷集聚的空间联系。仓储服务由于其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则主要考虑其与多式联运基地的沟通。
传统综合交通物流园区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基础物流和商贸物流两大类型,基于不同的空间业态特征形成了在业态功能、交通组织、设施配套等多方面的差异。
(1)基础物流:以货物仓储、运输和简单加工为主要功能,包括仓储、装卸搬运、多式联运、货物分类、保管、简易加工等作业,主要空间载体为仓库,同时配备相应的停车场和维修间等辅助设施。
(2)商贸物流:集交易、推广、展示、配送、办公、信息交流、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功能多元复合。以现代物流概念整合批发、仓储、配送和联托运体系,在商贸物流区内实现一站式采购,使各个环节之间的流程得到简化。注重信息设施建设,利用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中国南山·合肥智慧物流港项目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南部。2018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共同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将合肥市定位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全国物流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合肥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智慧物流港项目在合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位于岗集物流集聚区内,临近新桥机场和合肥北铁路一级物流基地,是多物流园区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是“三核一极主枢纽、六廊六带主通道、六区多中心全覆盖”物流体系中重要的支撑点。智慧通物流港项目在长丰县“十四五”规划中,是县域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和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区位于长丰县的南侧(主城区北部门户),同时位于重点发展城镇轴“岭上智城-空港经济示范区共建区”,具有连接合肥北货站和合肥空港两大枢纽港的黄金区位。项目基地东侧紧邻合淮路,南至206国道(改线),西据合肥新桥机场约12公里,面积为3平方公里,拟开发建设服务于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以农产品交易物流为主的综合型交通物流园区。
本次规划项目以“服务需求、联系区域、引领创新、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进行发展定位,通过配套综合多模式交通系统,搭建区域级供应链网络,应用前沿智能物流技术,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建设省内标杆、区域领先、全国知名的枢纽物流示范区。建设成服务合肥、联动皖省、辐射长三角的科技陆港型枢纽(节点),支撑先进制造业、商贸(农批)物流业等发展,打造成多式联运、智慧高效的综合智慧物流枢纽示范区。依托多样交通,拉近与区域的距离,以交通带物流、以物流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营环境、以环境驻人才,打造港城共荣格局,构成一幅集仓储物流、农批交易、商贸服务、居住休闲、生态环境为一体的宏伟蓝图。
1.现代物流集聚,多元复合互动
以产城融合、物流服务为核心的空间要素,形成三大主题功能区,综合对各片区现状特征和区域发展潜力的判断,构建三个职能差异、功能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功能板块。通过研究不同功能需求适配产业空间,在设计中塑造多种适应性的建筑肌理组织方式,提供丰富的园区体验。构建人本服务网络,步行5-10分钟可达社区级服务点和产业服务中心。
合肥智慧物流港产业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多式联运、农批交易、展示展览、交易加工、配送仓储以及电子商务等,辅助功能包括管理、信息、检测、展示、咨询、商务、金融、会展等,通过将各种物流功能在空间上集中,发挥集聚效益、规模效益,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并逐步拓展研发、培训功能,培育更加先进的物流采购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构建适宜产业(创新)服务的空间框架。合肥岗集智慧物流港主要由物流系统、农批系统、居民生活系统三大核心系统构成,结合三大核心系统的配套服务功能,能进一步强化三大系统所共有的服务功能,引导园区功能多元复合化,建立良好的城市服务职能,带动土地价值提升。以产业关联性强弱来思考功能布局,加强为物流企业提供各种必需的服务空间,强化为产业人提供的各种现代服务。
2.协调设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园区整体配置综合服务中心和配套服务中心两个配套设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根据现代物流功能配套需求,为采购商和物流企业等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布置商务办公、会议中心、星级酒店、商务公寓、研发培训等现代服务功能,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特征,不仅是岗集物流智慧港建设的亮点,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空间。配套服务中心主要有布置配套公寓、社区商业、社区文体、中小学等功能,提升土地价值,营造高品质空间环境。城市开发和经营的核心是对城市土地的经营,而城市土地价值在交通、景观、服务等条件影响下会呈现高低不均的分布规律。本着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将智慧物流港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服务职能城区的原则,规划注重通过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和导入多元的城市功能服务,带动片区土地价值优化和提升,全面提升片区土地使用效益,促进城市和商业的共同发展。
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保护生态基底,尊重自然肌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生态景观体系,建立生态绿色建筑体系。依托基地丰富的水体网络搭建公共空间系统,尤其强化位于基地中央的核心公共空间,建立优秀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不仅可以带动公共空间周边土地价值提升,还能从整体上提升基地土地价值。综合产城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完善面向多元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与场所环境。
3.强化主题营造,强调组团特色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为产业人口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包括产业社区、公共服务等,打造宜居宜业的多元化城市功能片区。分片区布置服务功能节点,规划在三大片区分别布置服务功能节点,提供产业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规划形成智慧运链示范基地、国际农港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三大功能板块,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产业策划和空间布局,最终形成智慧农港中心、智慧冷链中心、产业配套中心、多式联运中心、智慧物流中心以及未来社区中心六大主题功能片区。其中智慧物流中心旨在与行业内领先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与分拣等先进设备、技术制造商合作,通过定制的方式,为分拨转运、电商新零售等客户提供个性化、现代化的物流应用场景、物流运作场所与设施设备。智慧冷链中心旨在打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实现降本增效。
4.客货线路分流,高效组织交通
区域一体,快速接入,梳理对外联系通道,确保和区域重大交通枢纽以及城镇快速取得联系。功能明确,交通支撑,构建客货分离的交通廊道,支撑引领片区内部组团的发展。有序协调,绿色节约,实现客货分离、大小分离、人车分离、快慢分离、过境-内部分离的交通组织体系。构建客货分离交通廊道,支撑引领片区内部组团发展。结合生产生活需求,完善停车设施,停车规划主要根据总体停车标准,及专业物流区按照0.5辆/100m2,商务配套区按0.7辆/100m2的标准配置。同时将不同类型的车辆分别安排在社会客运停车场和货运停车场。停车位尺寸按照客运5.5*2.5和货运12*3.5设立。通过计算,共设置约7500个车位。考虑到蔬菜交易与其他产品交易的不同步性,其停车位可以重复利用,则实际需设停车位6500个。停车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地面停车,主要为集中停车场,另外包括少部分的沿路停车,第二种为地下停车库,主要设置于商业街区和商务办公区域以及公寓区等。
1.共建共享的综合配套设施布局
本次规划吸取新加坡以及国内先进物流园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经验,依据地方要求,建构三大配套体系:①园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园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半径大于1500m,为整个园区提供配套服务;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居住社区中心和基层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两级;③产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各产业片区提供基本商业、休闲和生产服务。
结合上述规划及规划区内部特殊情况,综合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建设情况。根据用地结构及发展趋势,主要综合服务设施布置在宝湾大道沿线,形成多个服务节点。公共服务设施以园区配建为主,包括社区中心、便利中心、初中、小学、幼儿园、绿地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区域共建共享为主(燃气调压站、给水厂、污水厂等),并配建特殊设施规划区(消防站、变电站、垃圾转运站等)。
按照各类设施服务半径,构建便捷可达、较多层次的产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引导市场配置消费性设施,满足多层次的生活需求,构建多层次商业服务系统。①沿街连续商业模式:在生活性道路沿线布置连续性商业,提升街道活力;②小型综合体模式(邻里商业):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置邻里商业,提升地块价值;③中型商业综合体模式:在园区中心位置,结合景观绿地建设中型商业综合体,提升整体价值。居住地块商业配建比例按照合肥相关规定(3%),但在公共活动中心或公共交通节点,宜增加地块商业建设比例(10%-15%),集中布局商业,打造商业活力中心。
2.空间分布合理的配套设施体系
随着产业园区的迅速发展,不仅产业本身在不断升级,而且功能组成越来越完善,复合性越来越强。强调职住平衡、功能混合。按照各类设施服务半径,构建便捷可达、较多层次的产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生活性道路沿线布置连续性商业,提升街道活力。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置邻里商业,提升地块价值。在园区中心位置,结合景观绿地,建设中型商业综合体,提升整体价值。同时完善政府主导公益性设施,并配置充足、均衡、优质、便捷的各类公共产品。
从园区内外交通运输组织顺畅、生产生活区域分隔、车辆通行停靠装卸作业有序的角度来考虑功能布局。满足物流园区内部各类活动的交通需求。物流园区成功与否两个关键因素就是货源充足和交通顺畅,园区未来的交通方式将以公路为主,铁路、空运为辅。合淮路是兼顾客货运的综合对外联系通道,北部规划道路是以服务片区货运交通出行为主的对外联系通道,新港大道作为服务片区客运交通出行为主的对外联系通道。
根据交通流线和功能分区分析,规划采用“客货分离”的交通组织方法。客运通道服务生活性交通,优先保障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通行。货运通道服务生产性交通,优先保障货运交通的通行。综合通道兼顾生活性交通和生产性交通。客运出入口通过交通管制等措施,限制货车进出。货运、综合出入口不限制车辆通行。规划最终形成“三横一纵”的主干路网络和“四横三纵”的次干路网络布局。
本文以中国南山·合肥智慧物流港项目为例,旨在介绍综合型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的规划理念和策略,在实践操作中对方案的规划思路进行优化与调整,得出具有市场合理性优势的规划成果。希望可以通该项目的展示,为其他物流园区的规划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