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视角下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的路径探析*

2022-12-28 22:19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谢亚敏
区域治理 2022年21期
关键词:成都市老龄化养老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亚敏

一、成都市老龄化现状

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指出所在地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7%意味着当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达20%为超老龄化社会。根据成都2021年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提高3.08、3.6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13.60%上升到2020年的19.81%。可见成都市老龄化有所加深。

二、成都市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生育率、死亡率和移徙率决定了人口的规模与年龄结构。但每个地区老龄化基于这三个原因背后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成都市的老龄化原因主要从生育率、死亡率及迁徙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偏低:成都市人口增长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趋势。生活成本高,当地适宜岗位不足,就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岗位,抚育子女成本高等各种现实因素导致适孕女性的生育比例不高,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间接促使了老龄化规模的扩大。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医疗条件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

城市宜居性虹吸现象明显:成都地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且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人体舒适度强。同时成都属于西部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社会基础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还有全国名列前茅的医疗资源。相较于周边其他省市,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具备更好的养老条件,吸引周边省份的退休老人来此安度晚年。

三、成都市老龄化养老服务提升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到来。成都市从1997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当地的医疗、经济等各方面均产生影响,为稳定社会发展,有必要对成都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理论,十分强调重视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社会保障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局势稳定,国家的经济才能正常发展。当“银发群体”因身体日益衰老而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权力享受到社会保障,理应作为社会保障的对象。因此每个城市都有提升老龄化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开辟了提升养老服务的新思维,因此本文从优秀文化传统入手对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进行研究。

四、成都市养老服务主要内容

(一)积极完善老龄化医学体系

老龄化群体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体机能逐年下降。因此完善老年医学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成都市主要通过加强专业医学层面的建设增加医学服务的供给。例如增添老年专科医院、开设若干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加速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结合,尽力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减缓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建立专业性质的养老机构逐步完善老龄化医学体系。

(二)提升老龄化健康服务水平

通过为老龄化群体建立健康情况档案,提供专业及免费的健康体检,通过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的医养合作模式,既方便老龄化群体的看病问题又保障老年人能最大限度居家生活不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与此同时,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宣传老龄化群体的防控知识,提高特殊群体的防护能力。

前面我们讲到在现代新生活方式下,茶具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所谓茶具是生活方式的缩影,未来的茶具继续围绕着新式生活方式来设计研发。新式生活不单单是单方面的生活新,而是叠带使的新。比如旅行便携茶具,一改匆忙急切的出行,快乐、精致,出行中也具有仪式感。自己的随身物品,家里的陈设物,居家用具等等,这些东西的优劣,会直接关联到自己的心情、心静、情绪,这些因素影响的就太多了。

(三)推进老龄化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老龄化群体的痛点之一就是晚年因身体健康情况恶化而导致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通过医疗保险大力纳入符合要求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减缓患病之际的经济压力非常有必要。积极提高困难老年群体的生活补贴,例如老年群体中的低保户、城镇特困、农村特困,还要提高失独老年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父母扶助金额。对失能老年群体提供长期的照护保险待遇,主要方式为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上门照护。积极为老年群体办理《成都市老年人优待证》并整合社会资源推进老龄化社会服务。

(四)传统孝文化中关于养老的内容

传统孝文化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有力工具,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余热,属于大多数人所要遵守的道德的一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养老涉及子女和国家两重行为,对于子女来说,养老最基本的是要基于孝道,对父母没有孝顺的心意则无法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礼记祭义》提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意思是古人认为孝的层次有三等。第一层次的孝是光宗耀祖,使父母脸面有光,第二层次的孝是不羞辱父母脸面,第三层次的孝是赡养双亲。又如“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2]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肉身都是父母给予的。身负父母给予的肉体应事事小心。日常起居不端重是不孝;给国家的领导者做事不忠也是不孝;工作儿戏是不孝;失信与他人也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也是不孝。给予父母美味佳肴和庄重的祭祀不能算孝,只能算是养。教育民众的根本就是讲孝道,民众行孝就是去赡养自己父母。

对于国家来说,实行养老行为也是政府的必要作为之一。先是从社会风气上倡导孝道,例如汉朝大力宣扬《孝经》,还建立了传播《孝经》的教育机构。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基层政府,官员的选拔任用都以《孝经》为参照系[3]。除此之外,还制定各种措施对年老人群进行抚养。《孟子·梁惠王上》里说道“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君王能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民众顺利赡养自己父母是英明君王的评定标准之一。《孟子·尽心上》里也提到“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即使在物质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君主也知晓要满足老人吃肉、穿丝织物,免于挨冻受饿。

五、从传统孝文化出发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的路径

笔者基于传统文化,根据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与接受养老服务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就是从子女、社会区分来讨论。

就有父母长辈的子女个体而言,遵循孝道,对自己父母长辈孝顺就是为社会的养老服务作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子女应该做到的有:

第一,尊重且爱护自己身体,遵循“孝之始也”才是实现养老服务的第一步。《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养老服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在《孝经·开宗明义》中就提到,孝道的起点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对自己的健康状态置之不理。因为每一个人降临人世间都是母亲含辛茹苦十月怀胎后的结果,没有哪一对父母愿意看见自己珍重的爱的结晶被无视、破坏。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尊重自己父母的辛苦付出,就是遵循父母内心深处的信念。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的教导还有很多,例如《弟子规》的“身有伤,贻亲忧”。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受社会上各种自残思想的影响,现代人们对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似乎见怪不怪,而这恰恰就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让父母为此心伤心忧。若是自己身体健康不佳则无法参与到自己父母养老的大小事情中。

首先要帮助老龄化群体强化自我认同,重塑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经的顶梁柱,许多步入老龄化的人也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便认为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家照顾孙辈或者做家务。对自己技能与知识的忽略也催生老年人与时代脱节的问题。例如在历史的进程中,成都也迁入过三线工程,这些工程在辉煌时期容纳了上万工人,如今这些挥洒青春的工人成了成都老龄化群体的一分子。作为这部分人的子女在享受成都飞速发展的过程时也应该想到自己的父母曾为城市做出的奉献,因此应该重视“银发人才”,扭转老年群体认为的“退休即无用”的价值观,家庭成员鼓励低龄老年人或者一些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岗位上发挥余热,重塑自身价值观。

其次要带领老龄化群体回顾人生历程,深化人生观。时代更替下,老年人势必比年轻一代经历过更多社会事件,获得更多的丰富经验。老年人在经历漫长岁月后内心世界也会有倾诉欲望,社会应该悉心满足老人的内心世界需求。家庭成员及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老年人口中的回顾内容分析老年人未曾说出口的想法,积极弥补老龄群体内心的缺失,从内心世界达到提升养老服务的目的。让老龄化群体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深化他们的人生观。

最后要帮助老年群体紧跟时代步伐,更新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便利了社会,但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无法跟上时代。大量脱轨智能化时代不仅给老龄化群体带来生活不便,还让他们觉得被会抛弃的了,长久以往,也对老有所为增添阻力。为了帮助老年群体紧跟时代步伐,更新他们的世界观,减少被社会抛弃的心理,需要从各方面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化。智能化的教导不仅是技术上的帮助,更应该是通过耐心和爱心来引导。这就需要整个社会认同科技适老的发展理念,营造科技适老的氛围,创造科技适老的技术,帮助老龄化群体无惧智能化时代。政府应该作为提倡科技适老的总抓手,督促社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互联网运营商应积极完善老年服务方案,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打假电信诈骗案件,各科技公司及互联网公司找准痛点,扩大适老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只有社会各层次积极为推进科技适老进言献策,才能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而成都作为中西部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其互联网气氛浓厚便于开发适老智能终端产品,同时老龄化的现状也为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潜在用户。

从整个社会而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面对数量巨大的老年群体应该做到:

第一,要助力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获得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关系认同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乏积极奋进、不服老的群体,但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更多是依赖晚辈的孝顺,而不是依法的权利。老年人在历经社会各种变迁中,经验不断使内心越来越成熟,应该像其他社会群体一样被给予平等的权利去参与社会事务。建设中的社会更应该重视这部分人。帮助有意愿的老龄化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中,提供宝贵意见。然而仅仅发声是远远不够的,若止步于此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新形势下,打通老龄化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最后一公里”就要有关部门真正去倾听老龄群体的意见,将他们的发生纳入社会实际问题去思考是否可行,老龄化群体通过权利的施行,帮助自身获得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让其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有用性不仅是在家帮忙抚养一下孙辈,更可以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我的能力并且最终有机会被采纳。

第二,辩证看待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加强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时要注意对传统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要积极保留“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培育“百善孝为先”的社会氛围。成都市作为西部的教育大市,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侧重于“关爱父母长辈,积极奉献孝心”的相关教育,为培育践行“孝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理论基础;媒体大力挖掘宣传社会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闻素材,在这一点上,各政府官方媒体账号要起带头作用,率先举起挖掘和宣传的旗帜,其他深受各年龄阶层的媒体也应该作为主要阵营引领社会新风潮。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春节等,进行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戏剧、歌唱等节目的巡演,使老龄化群体心里感到舒适。同时社会各部门对于“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等特殊老龄化群体应主动承包到户管理,定期上门探望了解各家各户具体需求,帮忙解决老人日常需求,扫除滋生的孤独心理,为社会的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要坚决摒弃“愚孝”的封建糟粕,提升孝道文化的真理性,普遍性。诸如传统“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的故事,这些内容与目前社会弘扬的价值观相逆行,不利于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应该被摒弃。

六、结语

从传统孝文化出发,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的路径相较于其他物质措施更加侧重于“重德育”,需要成都市社会各部门长期鼎力支持。养老作为社会重大民生问题,与一个城市的幸福感相连接,成都身居内陆,经济上与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若想在城市间赢得更多关注,需要吸引更多人才就业置业,从而可以提高城市温度。

猜你喜欢
成都市老龄化养老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