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论扶阳活血法在冠心病的运用❋

2022-12-28 08:21谭雨晴陈恒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扶阳补阳阳虚

谭雨晴,李 军,陈恒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居于首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据推算,目前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逾千万,基数众大,防治冠心病迫在眉睫[1]。根据冠心病发病的症状和特点,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研究从临床实践、理论探讨、实验研究、机制研究等多方面验证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显著疗效。中医药可以延缓疾病进程,改善症状及预后[2]。《黄帝内经》有阴阳为生之本之论,又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言[3]5。然阴阳互生互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权衡阴阳则形与神俱。冠心病发病机制复杂多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了“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基于此本文拟立足临床,分析冠心病发病的机制,提出扶阳活血法干预冠心病的思路并阐述其内涵。

1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冠心病病机的认知

“阳化气,阴成形”简要说明了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特点。《类经》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4],说明阴阳动静不同的属性。王充[5]有云:“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认为气是形态的本原,是无形之体,可以构成人体有形的结构,气聚为形,形散为气,是自然界物质不同状态的体现。气的运动形式乃升降出入,然“升降出入,无器不有”[3]138,形是气的依托,气是形的流变表现。阳主动具有温散的特点,温润四末,行气而不滞;阴主静具有凝聚的特点,濡养周身,气行而不散。《淮南子·原道训》云:“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6]”以气充形,以形居气,以神制之,行气神兼备,人之为人。阴阳共生,互助互用,密不可分,“阴平阳秘”达到平衡。《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新方八略引·热略》曰:“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18]1245,“阳化气”过盛煎熬阴津,导致“阴成形”不足,阳亢阴衰,水不济火;“阳化气”不及,阳气运化不畅,阴邪内生,聚而凝痰生湿,“阴成形”太过甚至产生形变。

《金匮要略》总结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金匮悬解》曰:“胸痹、心痛之病,浊阴逆犯清阳,责在肝肾之阴盛,心肺之阳虚,而其原,总由于中气之败。[7]”机体正气虚衰,上焦不充,中焦不足,下焦不固,胸阳不振,温煦无力,气血不行,阴乘阳位,出现喘息咳唾、气短难续、胸闷背痛、心下胀满等症。君不守,阳不卫,阴横逆。《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8],寒邪外犯,痰饮、水湿等阴邪阻滞、痰瘀等病理产物积聚,导致气血不畅,通行不利[9]。胸痹病其本虚标实的特点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契合,可以认为胸阳不振,阳化气不足,阴邪上乘,成形有余。有形物质聚于脉内,阻塞脉道,瘀阻不通;聚于胸中,肺气不利,咳吐痰涎;聚于皮腠,水津不布,肿胀不行。

2 扶阳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内涵

《道德经·以为教父》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阴阳二气交感激荡,相汇相融,达到“和”的状态。《周易》以乾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刚健,向上;坤为地,柔顺,沉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以太阳类比阳气,以“生气通天”为名,从生理病理、养生防病等角度论述了阳气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张景岳[11]认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更有郑钦安[12]认为“阳主阴从,阳统乎阴”,阴阳二气有主次关系,以元阳为主导,突出了阳的地位。

《医学实在易·心说》曰:“盖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13]”心是一个倒的火字。心为“火”脏,主血脉,出神明。心正常的生理功能赖于心阳温煦,心气行血,主宰人体思维活动和精神意识。血行脉内有来于心气的推助和固摄,《仁斋直指方》曰:“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14]”心阳助心行血,心气运行通畅又可激发心阳。心阳和心气相互为用,密不可分,影响化赤为血这一功能。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证候要素中血瘀、气虚、阳虚、寒凝等较为多见[15-17],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阳虚、血瘀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针对阳虚血瘀证这一常见证型,提出扶阳活血之法。振奋心阳,补益心气,通行血脉之瘀滞,恢复阴阳化气与成形的平衡。

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下扶阳活血对冠心病的临床指导

张景岳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18]4”审查阴阳,明辨过之与不及,权衡“阳化气”不及与“阴成形”有余,提出扶阳活血的治法。扶阳可分为补阳、通阳、固阳,而补阳又可以分为补气和补阳,正所谓气虚为阳虚之渐,在疾病发展阶段,早期予以补气,后期甚则补阳,然阳气以通为用,可外通皮腠,内达脏腑,通行四末,畅达血脉。阳气行散温通,补阳不可不固阳,以免脏腑开泄,阳气不藏。阴阳平衡不可分割,故扶阳不可忘阴。本文将扶阳活血分为扶阳化气及活血化瘀两个方面,并试从5个角度即补气、补阳、通阳、固阳、顾阴,阐述扶阳化气的内涵及具体运用,为进一步认识“阳虚血瘀”提供一定的参考。

3.1 扶阳化气

3.1.1 补气 王冰曰:“气行乃血流”[19],心气充沛血行畅达,不生瘀痹。气虚为阳虚之渐,补气常常针对阳气衰少的早期阶段,此时主要是采用补气助阳的方法,患者常出现神疲乏力、面白少气、声低倦言等症状。肺主气,脾益气,肾纳气,脾为中焦之枢纽,纳水谷以化气血。《脾胃论》云:“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20]6,调理中焦对于受纳水谷精微以生阳气至关重要。“阳气上行……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20]11,阳气具有蒸腾向上的作用,肺为人体与外界之气交接的枢机,肾为气之根,纳天地之气养人体,使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以利气血布散周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3]9,在阳气虚少早期阶段,不可投以峻补之剂,甘温益气,微微助火即可补气助阳,可选用黄芪、黄精、人参、党参、太子参、沙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

3.1.2 补阳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御病的能力[21]。阳虚出现在气虚益甚之后的阶段,补阳多选以阳补阳,药物之性多选用温热类,味多辛甘以化阳。阳虚于内,阴寒乃生,水液不行,痰湿凝滞,瘀阻血脉。助心阳,温脾阳,益肾阳,三焦兼顾,正所谓《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22],助阳化气以通利三焦。《金匮要略》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23],气道通畅,水道疏利,阳气布散周身,痰饮可化,可选用如附子、干姜、肉桂、桂枝、淫羊藿、甘草等药物,或给予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等。

3.1.3 通阳 《诸病源候论》云:“诸阳之经,宣行阳气,通于身体。[24]”阳气内通外达,四肢皮腠,经络百骸,无阳不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3]3云:“春三月,生发之气;夏三月,通泄自如;秋三月,平定收敛;冬三月,严守密藏。”阳气布达人体,和自然环境相通,与天人相应的观点一致。《类证治裁》[25]论治胸痹有“胸中阳微不运……胸中阳气不舒”,叶天士[26]谓之“中阳困顿”,指出“温通阳气,在所必施”,恢复气的升降出入,以通为补,并效张仲景取瓜蒌薤白类以辛滑微通其阳。此外,还常用桂枝、葱白、细辛、川芎、枳实等,有温散、调枢、承气法、利水法等多种治法[9]。《温病条辨》[27]云:“除针灸之外,莫如吐法通阳最速”。总之,以疏经通络、交通成和而万物生。

3.1.4 固阳 固阳不外乎表里,于里从肾论治。肾主先天寓真阴真阳,为气血之本源。心火衰微不能下制肾水,阳虚水犯,水气凌心;肾水不足,无以上交于心,心神不安。君火在上,相火在下,君相相安,上下相济,常用菟丝子、莲子、益智仁、山芋肉、生龙牡、芡实等。于表,《金匮要略》中提及腠理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是血气所注。卫气可以肥腠理、司开合、藩篱疏、腠理开、阳气泄。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心气受损,阴阳失调,心液不固。固表阳,实卫气。常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为主的方药,以潜阳固表、调和营卫。

3.1.5 顾阴 《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18]1242”扶阳的本质是利用阴阳交感互生互用的特点,阳生阴长,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28],扶阳予以大量温热类药物切忌温燥灼伤阴津,君臣佐使搭配用药,注重整体一元的观念,不可求阳致阴阳俱失。临证调整药物比例,平衡药性,适当加入地黄、玄参、石斛、麦冬、五味子、白芍、乌梅等。津液不伤,蒸腾气化功能正常,阴阳和合,生生不息。

3.2 活血化瘀

活血类药物较多,一般可以根据功效强弱分为和血、活血和破血[29]。瘀血可以贯穿冠心病整个病程。皇甫谧认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30],也说明气血的重要性。中医以和为期,安和五脏、调和气血、通和经脉、谨和五味,和血既补血又活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鸡血藤、芍药、丹参及四物汤等方剂。血属阴,有形之物宜通,根据瘀滞的原因,又可分为理气、温阳、益气、化浊等治法[31,32]。破血药功效峻猛,可以破血散积,治疗瘀血较重的病证。常用三棱、莪术、姜黄、血竭或虻虫、水蛭等虫类药物。《医林改错》[33]认为血瘀气不达表,补气破血,通开血道。破血亦为破气,散气滞以气行血,气血通和。

通过扶阳活血以恢复心主血脉、司神明的功能,去瘀生新,调和气血阴阳的功能,调畅气机升降,是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4 典型病案

周某,男,66岁,2019年8月27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半年。自诉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未予重视诊治,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闷气短加重,于当地医院急诊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于左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术后规律服用常规西药,症状反复。刻下症见发作性胸闷气短,畏寒乏力,四肢不温,偶反酸,纳呆,嗳气频频,喜热饮,眠差,大便可,小便量少,色黄。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胸痹心痛病(阳虚血瘀证),治以扶阳活血。处方:瓜蒌10 g,薤白15 g,半夏9 g,桂枝15 g,柴胡9 g,枳实9 g,白芍12 g,甘草10 g,细辛3 g,当归12 g,丹参18 g,降香9 g,砂仁9 g,肉桂5 g,巴戟天18 g,淫羊藿18 g,酸枣仁40 g,百合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019年10月12日复诊:胸闷气短缓解,四肢发凉减轻,耳鸣,纳呆,眠浅易醒,二便调。舌黯淡少苔,脉弦滑。处方:黑顺片30 g(先煎),干姜9 g,半夏9 g,黄连9 g,神曲15 g,苍术15 g,茯苓15 g,当归12 g,生地12 g,赤芍12 g,太子参15 g,麦冬12 g,五味子10 g,山药30 g,山萸肉20 g,枸杞子20 g,女贞子20 g,菟丝子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患者病程较长,长期反复发作,胸中之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无以化气,阴邪内生,气不足无力行血,阴津布散不足,症见胸闷气短乏力、四肢不稳、纳呆尿少等,给予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四逆散加减。瓜蒌涤痰散结,宽胸行气;薤白宣通胸阳,散寒化痰,二者散胸中凝滞阴寒,化上焦结聚痰浊,佐以半夏增其化痰之功;桂枝上以宣通心阳,下以温散下焦阴邪。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宣郁达外,温运周身。细辛、肉桂助阳化气,当归、丹参养血活血,降香、砂仁行气化瘀止痛。“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求之于肾就是救阳,佐以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助阳,加酸枣仁、百合养心安神。复诊四末不温较前缓解,纳眠差,以四逆散为主方温补先天,配伍黄连汤清热和胃,除中焦痰湿,神曲、苍术、茯苓健运脾气,补益后天。

5 结语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黄帝内经》关于阴阳关系和阴阳功能的经典描述。朱熹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34]”而养生之道亦法于阴阳,顺乎自然。生理状态下,人之生气秉承于天地,形气平调,阴阳相生。“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病理状态下“阳化气”和“阴成形”太过或不足。结合君主之官的生理功能和病因病机,认为“阳化气”不足和“阴成形”太过为“阳微阴弦”的主要原因,应重视阳气于机体的作用,针对血瘀这一贯穿疾病的证候,提出扶阳活血的治疗理论。辨阴阳形气的功能,察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明药物性味质地的特点,扶阳以化气,抑制成形太过,活血化瘀,清脉道,行气血。益火以消阴,宜时时审查阴阳,过之不及,顾护阴津,以致阴平阳秘。

猜你喜欢
扶阳补阳阳虚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FNA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奚九一扶阳结合祛邪思想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验案举隅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