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地方”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替代“家、校、社”联系空洞的路径探索

2022-12-28 08:29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毋宾宾
区域治理 2022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场域网络空间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毋宾宾

学校社会工作是根据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原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手段介入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协调家庭、社区、学校关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增强青少年抵抗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习得与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学校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场域,它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者说构型,我们可以将场域视为社会关系网络,场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动的系统空间。学校作为承担家庭教育职能的场域空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学生在场域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在场域中构建自身的关系网络,在场域中开展实践活动。场域反过来也在影响着行动者的实践活动[1]。学校作为一个场域空间一方面是由学生构建起来的,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活动,塑造着学生的习惯和性情倾向。学生群体在场域空间中构建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师生、同辈群体、网络群体、父母等,形成自身的私密空间,这样的私密空间存在着排外性,但是对于不同的关系群体,私密空间的开放程度具有层级差异,私密空间的存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的私密空间的窥探与侵犯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和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工作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工作方法和原则,对学生的私密空间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注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放私密空间,这种共享的私密空间有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发展轨迹,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

一、“空间与地方”视角探索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空间象征着自由,地方象征着安全[2],学校作为青少年长期生活的场域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一个自由发展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安全感的空间。学校作为一个在场的空间是学生生活交流的主要场域,在学校内私密空间是否得到满足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到网络空间的崛起,缺场空间对学生的影响。

(一)在场空间分析

在场空间与现实的情况往往不同,教室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应该是满足学生私人交流沟通要求的场所,群体在这个公共空间内通过交流从而获得认同感,获得自我的安全感,学生能在这个公共空间内支配环境、宣泄感情。但是现实中教师所在的讲台我们可以看到是高出学生的[3],一方面这是对老师权威的树立,使得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去管理班级;另一方面整个教室就像福柯全景敞视主义所讲的,每个人都置身于老师的监控之下,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被拉开了。因此高高摆放的书本,是学生主动建造的私密空间,在课本组成的围墙中,学生拥有了独立的空间,比如藏在课本里的课外书、书堆夹缝里的明星海报、挖空书本藏起来的电子产品等等。成片的书堆形成了一个“堡垒”对抗来自老师的监控。这无疑是将学生和老师放在了对立面,这种自上而下的地位,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身份,学生自然就很难对老师敞开心扉。

在学校的场域中学生的私密空间被以各种方式剥夺,宿舍可以说是学生最为私密的空间,学生在宿舍中可以随意支配所处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安全的空间,学生能够在自己创设的空间内随意翻腾,例如拉起窗帘的私密谈话、宿舍里的小聚会、关于某明星的八卦、跟室友的打闹等等。但是学校教育的制度下对于学生的管控是方方面面的,宿舍无疑也在学校的管理之内,宿管、老师、学生会的检查,例如卫生检查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晾衣台不能有衣服,定时的熄灯噤声等等,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宿舍要接受处分,要公开不符合规定的宿舍,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对自身私密空间的干扰,层级监视、规范裁决、检查制度使得学生的私密空间受到了压缩。[4]私密空间被剥夺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公共空间的认同度不高,学生的身心在公共空间时刻处在被监控的状态下,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相反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课程,相对于教室而言,体育活动需要更大空间,在室外的空间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而加大的距离和空间也使得学生感受到安全与自由,体育课程没有过多的规定与约束,老师在这个空间内也难以像在教室一样达到监控的目的,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宣泄感情,不论是体育竞技还是三五成群的交流,都使学生摆脱了严格的监控。

(二)缺场空间分析

缺场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崛起,具有匿名性的网络空间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面临学校场域下私密空间的剥夺,网络空间成为学生安全感获得的途径之一,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身安全感和自由空间的需求,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网络空间边界的模糊,使得学生接收到大量而繁杂的网络信息,这给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网络空间本身具有脱域性,它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将不同的人汇聚在一起,汇聚在一起的人群能够在网络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例如粉丝群、超话、微博、游戏等,人们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可以相对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认同从而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也就代表着社会工作者同样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到学生们的现状,了解到他们所受到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但同时网络空间也存在着私密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好友认证机制、访问权限、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也彰显着其边界性,但社会工作者仍然能够通过网络空间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可以在缺场空间中做到联结家庭、学校、学生三方主体,进一步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进行引导。

二、解决路径:“开放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人群有限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一定质与量的信息的需求[5],同辈群体之间的私密空间开放程度更高和互斥程度相对较低,空间不是短暂的而是连续过程,当同辈群体交流共同活动的时候个人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当人们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时候,私人领域的问题在公共空间得到交流,个人从公共空间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寻找到具有相同观点的伙伴形成一个共同的私密空间,这种私密空间的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空间共享的成员同样是流动的,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同样能够加入这种私密空间。沟通交流是拉近情感距离的重要手段,表达的可领会性、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言说的正当性是言语有效性的基础[6],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应当要表现出平等、真诚的交流态度。

在学校的空间内许多的话题是被禁止的,学校的空间是神圣的,学校的标语、名言警句、严肃的纪律都将学校与外界区隔开来,比如恋爱、性、暴力、霸凌等等这些都是对学校神圣性的破坏,因此学校会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但这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的补救措施,这样的处罚是一种警示,告诫学生如果犯下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但这种措施得到的只是结果,而无法去预防事件的发生。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求知欲又会去了解这些话题,这些禁忌的敏感话题恰恰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却没有人去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这些敏感的话题,以及学生应该怎样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在没有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例如认为抽烟、霸凌、性、早恋等行为很酷。这些沟通交流的话题只会在私密空间内被讨论,在公共空间内的讨论会被认为是不当的、羞耻的。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这些话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如果作为公开的课堂上来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这跟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有关,而社会工作者所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将这些话题限定在一个班级之内,学生在熟悉的同辈群体之间更加能够感觉到安全与自由,这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身份—“参与者”

区别于传统的教室教学的模式,社会工作应当寻找并提供更为自由、安全的空间来作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平等、尊重、安全、自由是关键的因素。在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的时候应当要注意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比其他阶段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同时也更加脆弱,如果将某个个体独立于群体来单独开展工作,这无疑是将个体排除在群体之外,无形中给个体贴上“有问题”的标签,这可能会加重个体的心理压力,使个体产生排斥的心理。因此应当首先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观察群体的状态,发现其中可能存在问题的个体,再通过老师、家长了解个体的社交、生活、学习情况,综合评定社会工作者是否应当介入。此外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织活动要做到公平、公正、尊重,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参与式观察的角色来加入小组活动中,活动的主题流程应当参考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来发现有哪些同学自主参加活动,有哪些同学从不主动参加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是否带来积极的影响,要尽量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旁观者可以在观察到学生的动态的同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了解较少或基本不参与活动的学生的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展开个案的介入,这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别于他人,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使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另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作为总结者对学生在活动中发表的观点给予重视和总结,肯定和认同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也是社会工作者服务的重要技术,同时也要邀请很少参与活动或者不参与活动的学生加入活动中来。

四、总结与讨论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并不是相互区隔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学校的场域下学生的私密空间遭到制度管理的压缩,因此学生很难进入学校所代表的公共空间,学校公共空间与学生私密空间发生矛盾,二者不再是对等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道路产生了断裂。学校为了扩张管理权力更多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一刀切地去处理学生问题,这种解决方式固然高效但是缺乏灵活性。学校将更多的任务分派给老师,老师一方面要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等问题,面对繁多的任务想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自然是很困难的,更难以深入去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而家庭对于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更少,他们只能从老师口中、成绩排名中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面临这种困境的时候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在学校内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转化问题,学生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面对学生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设想有通用的解决办法,以班级为单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案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个人的私密空间进入公共空间,从而实现个人身份的转化,通过专业的调查发现学生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进而通过老师、家长深挖学生问题的根源。

其次社会工作的介入使得老师能从繁重的学校任务中抽离出来,从而能够将精力专注在教学任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并且社会工作者与老师的协同过程中可以引导老师吸收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价值理念,重新思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定位。

最后家庭问题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多的是以学生在校状况为主线去解决学生当前问题,对于学生家庭背景、困难、教育模式的了解并不在老师的责任范围之内,也无法通过专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则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去调查评估学生的家庭情况,同时沟通学生与家长从深层次去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进一步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从在场、缺场两方面联结家庭、学校、学生从综合性的角度去解决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在现代化转型的冲击下学生问题不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它的复杂性也不是单一主体能够解决的,只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才能够应对当前背景下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莘莘学子。

相关链接

驻校社工,全称是学校社会工作,指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专、大学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简称驻校社工。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驻校社工指专业社工长期进驻学校,根据学校常规教学时间周一至周五期间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群体为主,协助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时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场域网络空间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