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安市委党校 曾柏丹,肖惠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民间和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它的生成与传播、形态与特色,都与风土环境、地域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伦理性。民俗文化向来具有强化基层社会认同的胶合剂与润滑剂的特殊功能[1]。它所包含的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内容直接服务于基层社会,与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里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以吉安民俗文化为例,其民俗风情融入了吉安儿女的智慧、技艺和品德,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虽然含有一些封建糟粕和陈规陋俗,但它仍然是社会生活表层现象的鲜活反映,承接着历史和现实的时空、物质和观念的差别、道德和法律的审视,承接着雅文化层次的规范化教导,流动着传统文化精神和家园厚土根本的呼唤,存贮着人类古朴的文化印记,我们的乡愁情感需要它,乡村振兴绕不开它。因此,重新挖掘民俗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当代乡土社会的资源价值,以此为文化凭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产业兴旺具有提振作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时代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吉安农村有很多乡村传统手工艺,它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发掘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可以为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一些特色文化工艺品,甚至形成产业,丰富旅游市场。比如吉州窑的陶瓷具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其制作的陶瓷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旅游市场结合,提供茶盏制作现实体验,在给游客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带动产品销售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再如青原区东固的二月二民俗,引得观众如堵,客商云集。这一天,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来看热闹兼做买卖,东固小吃闪亮登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飘香于街头巷尾乡闾间。同时以东固畲乡最具特色的茶文化擂茶待客,让外地客商感受到尊贵,使二月二民俗活动名气大增,人气大增。年复一年,东固二月二民俗形成了山区盛大的集市贸易物质交流日,当天市场上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工艺品等琳琅满目,每年的赶集人数多达三四万人,成交额50万元之多,影响深远而广大,久而久之就会带动当地产业兴旺。因此,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产业开发,有助于提振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对生态宜居具有优化作用。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可以营造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践行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特色小镇和示范村的建设为乡村民俗文化提供旺盛的“生命力”[2]。《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吉安市紧跟党中央步伐,不断奋力迈进,在2017年,井冈山市华润希望小镇、吉水县八都镇、万安县高陂镇3个小镇被评定为江西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生态宜居为标准,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依托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集城市功能和乡村风貌于一体,成为大小合适,环境适宜的人口聚集区。比如,被誉为“中国农民画之乡”的万安县田北农民画村打造独特,他们将色彩斑斓、独具风格的农民画绘在房屋墙面上,使得整个村庄徜徉在“画中美”的艺术神韵中,使得人感觉穿梭在“画中游”的时空意境中。泰和县马市镇,在秋日俯瞰,乡村田园,阡陌稻田与院落农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多彩田园画卷。泰和县蜀口洲,在开发全域旅游的同时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通过修建道路、桥梁、边坡修复,帮助困难群众修剪提升茶园,修缮房屋,使得蜀口洲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成为江西省乡村全域旅游示范村。因此,特色小镇和示范村建设是在着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抓好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乡村生态宜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对乡风文明具有铸造作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是塑形和铸魂的综合工程。民俗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吉安静态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包含许多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和一些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都拥有一段感人肺腑的烈士事迹,每一件珍贵文物迹都映照着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坚决杜绝虚荣浮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能感化人民,教化村民,使其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另外,吉安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劝善曲艺,积极向上的乡间民歌,也能为当地乡村打造优良乡风营造心照不宣的良好氛围。吉安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好读书习文,由此养成尊师崇文的传统。吉安乡土艺术特色明显,众多曲艺不仅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而且孕育了吉安人民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二字箴言维勤维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一天省一两,十年拿仓装”“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与其求人,不如自节”“出门不弯腰,进门没柴烧”等,这些民谚都是吉安人勤俭节约躬耕力行的民间教条。吉安民俗中的这些精神文化能够培育村民勤劳节俭、刚强勇敢的坚毅品格,能够涵养村民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纯朴情怀,能够养成村民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的生存秉性。这些品格、情怀、秉性都是新时代新型村民急切需要拥有的气质,也是人与人交往时能够相互吸引、相互聚合的人格魅力,对乡风文明有着水到渠成的铸造作用。
四是对治理有效具有指导作用。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治理关乎基层社会稳定,乡村治理有效基层社会发展就稳定,基层发展稳定是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根植于乡土社会的民俗文化连接着乡民和本土事物,已经深深嵌入乡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有助于夯实乡村软治理的文化基础[3]。借助民俗文化的载体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引领,以及各个民间社会组织的关联互动,民俗文化可以发挥出助力现代乡村治理的独特功能。例如,吉安市委、市政府在当下大力推行的乡贤治理,对当下吉安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了大踏步地提升。2018年,安福县甘洛乡以“党建+乡贤+良知文化”为主体,成立了吉安市第一个乡贤协会—良知协会,建立了乡贤馆。乡贤馆秉持“学良知、致良知”的办会理念,以古乡贤文化推动当代乡风文明,以乡贤治理推动地方治理,取得非常好的乡村治理效果。协会重视乡贤力量,聚集在上海、广东等地发展53名有能力、有意愿帮助家乡发展的乡贤在甘洛乡投资创办企业,出资建设固定办公场所“良知大厦”供返乡创业乡贤日常交流使用,使得协会能长效发展。对于乡贤所办企业按每年10%分红,用于奖励全乡的好人好事,使做好人、做好事成为甘洛乡村民的自觉行动。因此,探索乡贤力量集结,可以于“法治”基础上,撬动“德治”“自治”等“软治理”力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能够在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4]。
五是对生活富裕具有转化作用。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根本。吉安人民有着勤劳节俭的传统,有着诸多体现吉安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民俗传统。美好的追求催生美好的传统,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不仅能够激发吉安人民奋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而且能够催生乡村文明,淳化民风,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生活富裕要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躬耕崇文、耕读传家的吉安民俗传统缔造了“三千进士冠华夏”的人文盛况,为当时社会提供了治国安邦和推动社会发展前行的人才库,使得古庐陵人民生活富裕,鼎盛一时。革命斗争时期,吉安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传统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点起来全国上下的燎原之势,取得了为谋取幸福生活的革命斗争的胜利。改革发展时期,吉安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传统让吉安在脱贫攻坚等诸多工作当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传承民俗文化传统,不仅可以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口袋富裕”,也可以通过民俗文化内在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脑袋富裕”。因此,吉安民俗文化资源对于实现吉安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目标有着重要转化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5]因此,乡村要振兴必须从以下方面抓好乡土建设。
第一,发掘村落生计资源,以地方物产、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生产,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一是依托当地地方生计资源从传统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向打造地方特色产品,诸如手工艺等文创产品,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能够重新发掘其市场价值。比如,井冈山拥有天然丰富的竹林资源,他们靠山吃山,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竹林资源,以编织竹器维持生计,发展生产。二是以地方物产形成产业链。比如遂川的狗牯脑茶,泰和的白凤乌鸡、乌鸡蛋、乌鸡酒,都可以和旅游联系起来,利用电商,将这些土特产品在网上销售。
第二,利用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经验进行环境整治促乡村生态宜居。一是保护好古村落。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它们形成于自然,有完整的或者丰厚的生态知识,村落的布局包括村落上下、内外、东西南北等都是一个有机的匠心组合,我们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传统村落按照原貌加以保护。二是从古村落中提炼民俗智慧打造特色小镇和示范村。古村落凝固了所属区域环境中的人物活动的历史文化轨迹,古民居也是传统民俗智慧的有效承载,从中提炼设计元素和建设技巧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筋、骨、肉”的活化,也是对传统民俗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气、神”的有效传承,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的灵魂得以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智慧资源,在建设时代新农村的过程中汲取古村落、古民居中的生态智慧,运用到吉安特色小镇和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去。
第三,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淳化民风促乡风文明。一是以村落节庆活动重拾乡村精神传统。通过村落节庆活,可以促进乡民团结,乡民还可以学习并传承农耕文明中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人情伦理以及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遵守公德的社会行为,以此规范乡民行为和调解乡民之间关系。二是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艺术讲好村落故事。吉安有很多名人故事,具有启迪智慧和教育后人的人文价值。比如欧姆画荻教子和陶母教子故事可以说后世教育子孙值得学习的典范,堪当教科书。庐陵先贤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故事、解缙等的故事更是让世人知晓什么是忠贞节烈的民族精神,什么是坦坦荡荡的忠肝义胆,什么是博学多才的饱学之士,什么是贫惟带有金的廉洁清正,这些镌刻在吉安土地上的人文精神都要通过讲好故事来不断传承和对外传播。三是以家风家训传承进行道德规范。庐陵先贤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家风家训能够对世人起到道德教化和规范的作用,要予以传承。
第四,运用乡规民约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融合促乡村治理有效。一是要根据时代完善乡规民约的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界定乡规民约的制定标准,以社会公德为尊崇,融入地方性约定俗成的道德传统来确定乡规民约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取向规范乡规民约的践行,以此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增进村民认同感,从而在自发践行乡规民约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自觉弘扬公序良俗。二是要突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移风易俗”主题来制定乡规民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以婚俗为重点推进乡村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绿色婚礼,从简办理筵席,遏制“天价彩礼”,规范礼金标准,阻断借机敛财等陈规陋习,营造清朗清晰的婚俗环境,使乡村充满崇德向善、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
第五,汇聚乡贤力量,引领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促使百姓生活富裕。一是要正确认识新时代乡贤的价值力量。他们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有社会名望,有开阔的眼界,有开拓的思维,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有些年轻时在外地做官做生意,有一定的成就,年老时返乡能够赢得村民尊重,有些本就是当地德高望重能够得到村民拥护的人。他们或对乡村治理方面问题的看法见解独到,能够赢得村民认同;他们或为人亲和村民更愿意亲近,其家乡情怀能够赢得村民的尊重;他们或在树立正确价值观,调节人际冲突,凝聚社会资源等方面显得不可或缺,能以个人力量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引领家乡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二是要对乡贤助力制度化推进。吉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乡贤工作,形成了制度化的管理,在吉安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对新乡贤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新乡贤力量推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推动乡村社会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