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经学院 王佳,覃春瑛,梁玉料,李杨澜,王麦秋
21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复兴、更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我国创新性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在新时期下,尽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性胜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美好梦想尚未实现。因此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路,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优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快手、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加上短视频具有随时发布,制作门槛低,传播性快等特点,视频创作者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关于中国文化的视频,“中国文化”成为了“流量密码”。许多外国友人也得以更加直观地通过这些网络视频来了解中国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国迷”。如某网红曾在各类平台上发布了关于广西柳州螺蛳粉的制作过程的视频,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国人的大量关注,更是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在此之后,螺蛳粉成为畅销全国并走向世界的“网红美食”。
1.文化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有其共通性。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拘泥于自身文化发展,应该着眼世界。只有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人类文明才能继续繁荣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让壮族文化在开放的文化土壤下生根发芽。文化走出去,就意味着我们主动打开国门,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的对外开放不应该局限于经济,还要从文化入手。
2.体现中国治理国家的能力—中国文化一家亲
通过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展现我国各民族政治平等、即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政策和力求各民族文化平等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一架为国际社会与我国政府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桥梁, 有利于强化国际文化纽带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中国崛起必将建立在中国各民族相互尊重和平等交往基础上的积极信仰,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维持良好的国际关系,将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3.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民族文化的兴衰与中国的发展密不可分。让对外交流合作的大舞台上,将聚光灯聚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因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更好的让我国在新时期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起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情况的窗口作用。同时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和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必然,推动我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有利于外国友人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我们的国家,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更好的进行友好交流。
壮族的花鞋,又称“绣鞋”,是一种为妇女所用的刺绣工艺品。分有无后跟和后跟两种,鞋头象龙船,有钩;鞋底较厚,多用粗制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压绣、拖针、盘针、混针、堆绣等。壮锦和壮布均以颜色绚丽和图案考究闻名,是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壮族人民以衣裤式短装、蓝黑色衣裙为主,便利了壮族人民男耕女织的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生活在在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稻米为主食,喜食以糯米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糯米制品,如手工糍粑、粽子、糕饼等。其中“三月三”的标志性食物五色糯米饭,就是用糯米,佐以用红蓝草、枫叶、紫蕃藤、黄姜等染色出来的;因为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同胞因为缺少土地,所以以土豆、玉米、薯类为主食。大多地区的壮族与汉族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大差异,常食鸡、鸭、鱼、肉等家禽。关于饮酒,大碗喝酒体现体现壮族人豪爽的性格,壮族人民广为流唱的《壮族敬酒歌》就生动地表达出了壮族地饮酒文化。
壮家多世代以群居性生活为主,且村寨依山傍水。房屋大多呈现是古老的“干栏”形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不相同,体现了其居住环境的潮湿,阴雨天居多的特点。房屋面积大小不一,有三间五间不等。其楼房结构以木质为主,建造房屋时,先用泥浆把底层基础打好,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顶上盖瓦或杉皮,两头搭以偏厦。
壮族人民使用壮语进行日常交流,壮语是主要交际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使用人口在1700万以上,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大致被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南、北壮语方言下有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目前壮语是以武鸣语音(邕北次方言)为标准音,以北壮为基础方言,结合南壮方言,以典范的现代壮语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标准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本次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广西地区也分布壮族,而壮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据历史记载,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百越的分支,壮族先民的居住地大多为中国的南方地区山林地区。
1.旅游趋于同质化,没有利用好本民族特色这张“王牌”
近年来,广西融合壮族文化特色,致力于打造一个以旅游为着力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旅游强省形象。但是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其根本原因是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经济没有被盘活,实际成果没有达到预期。据我们了解,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发布《广西2021年A级旅游景区名录表》,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有A级旅游景区661个,其中5A景区8个,4A景区307个,3A景区335个,2A景区11个。由此看出,5A级景区在数量上明显少于4A级景区,有大约37家四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与景点数量的数量接近。多数旅游景区打出特色美食、物美价廉的海鲜的宣传招牌吸引游客。旅游纪念品商品陈旧乏新,以销售单一的流水线工艺品为主,不仅失去了壮族文化独特的吸引力的优势,而且易引发游客失去新鲜感,引起旅游审美疲劳,使民族品牌的传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值。例如:不单单是包涵壮族文化元素的饰品,你可以在壮族文化景区里同样可以买到其他民族服饰。这样一来,连文化景区都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只想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并没有考虑打造完整产业链,以推动壮族文化与旅游业更高层次的结合,失去了壮族文化特色。
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壮族文化的传承进入困境
由于我组有壮族成员,经过她本人的经历和实地在自己家乡走访询问得知,以在一个壮族人口为主的居住村为例,虽然村民们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文字、使用住房等受汉族影响较大。特别指出的是,以我组成员为例,在她的日常交流中,即使是在和壮族人民交谈时,她也不能完全听懂壮语,由此可见壮族的语言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令我们感到惋惜的是新一代壮族同胞大多数失去了这项语言技能。壮族当地居民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自身文化认同感降低无疑对壮族文化发展带来重创。壮族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娱乐歌舞等得不到传承,面临失传但是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的窘境。由于现实因素,他们学习并模仿汉族人的生活,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
1.促进文化发展内需,不忘本来
促进其文化发展走出去,就需要从当地内部发展做起。为壮族文化发展赋能,使其具有内在永动力的优势。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坚守自身的文化优势高地,不仅为桂林吸引游客,更使“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口号名满天下;纪录片《壮肴》的美食令人垂涎,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深层挖掘广西壮族代表美食,看似只是将美食吃进人们的嘴里,却更是将每种美食背后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丰富了人们精神文明之美。而这正是对壮族精髓文化的坚持与传承,如此壮族文化才得以绵延不息。不忘本来,传承壮族人民的美食特色,美食风格,精髓文化,方能促进文化发展。
2.促进本文化发展,要着眼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这启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永远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只有睁眼看世界,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才能对本国文化发展起良好的反作用。随着现如今全球化的趋势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人类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逐渐全球化,在文化上也是受到了深远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想要把壮族的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结合实际,找到一条适合壮族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2002年的《广西刘三姐》经典唱片中,为了使国外广大喜爱刘三姐的音乐发烧友能够更好的享受音乐盛宴,专辑主要文字和歌词的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或排版印刷,即迎合国外听众需求,又诠释出了壮族文化的魅力,也使刘三姐文化更加立体丰满,具有美且新奇的特点,为广西壮族人民对外交流提供了高品质的民族特色大礼包,以全新的理念宣传了刘三姐文化。这也启示我们壮族文化走出去要主动迎合需求,以塑造个性鲜明、人性化、接地气的广西壮族形象为切入点,在不断丰富典型人物的同时,传递壮族文化精髓。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品牌打造打稳固基础,这也突出地体现出了要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放眼世界,使本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传承并发展壮族文化不仅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义务,而且每个青年人应该给予充分回应,凝聚社会共识。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主动学习壮族文化知识意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将壮族文化的文化精髓领悟透彻。其次,要积极参与壮族文化实践活动。比如说,积极参加壮族文化知识竞赛、制作关于壮族文化的宣传海报、学习壮族传统工艺品的制作等。壮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最后,学校作为向人传授壮族知识主要来源之一,学校要扮演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壮族文化的角色,才能够有力的增强青少年的传承壮族文化的意识。当青年学子在学校的指导下,自发地去学习壮族传统文化,并热爱且深入骨髓时,相信壮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才会充满无限可能。
结合文化特色,开展多渠道,高效传播的手段。针对不同人群对壮族文化了解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对壮族特色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全方位、有重点的介绍壮族特色文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网络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渠道无疑是各类网络传媒,利用网络大V等对壮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是行之有效的。而据我们了解,现实是最广西有关壮族文化宣传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推广效果—没有吸引流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官网上关于壮民俗文化的内容成文浮于表面,所占封面也并不大。受地区经济的影响,广西壮族文化传播途径是比较狭窄单一的,就我个人而言,这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让壮族文化在网络为自己发声的最好办法就是赋予文化以科技感,政府打造“壮族文化明星”在互联网上实时宣传,又或者在网络发起“沉浸式体验壮族人民的一天”,呼吁大家切身体会壮族人民的生活,并呼吁大家进行网络打卡活动,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壮族文化之中,将壮族文化打造成为具有网络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签署合作协议,取得重要成果。我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珍贵而稀缺的资本。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各地区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百花齐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注重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运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承和发展文化事业。同时,我们也致力于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出去,少数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时代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受疫情影响,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以线上查找资料以及组员实际生活体验为主。但是,通过本次项目加深了我们组成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体现出深深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本次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希望以后的调查能够更加夯实基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