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 陈卓,丁峰,赵艳,刘欣颖
宅基地流转问题是民生大计,是当代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脱贫攻坚防止返贫的重要一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安定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和城乡建设用地的供需失衡,满足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推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下三农工作的第一要务,而其核心便是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如今宅基地流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变得尤为重要,而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对于其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却尚且不足。
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江苏省扬州市和镇江市的部分村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以及已流转农户在流转宅基地后的生活变化,通过对比未流转农户的生活情况,得出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的福利影响,并针对农户的意见点和满意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当前,我国农村的宅基地流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强调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集体成员福利公平的大背景下,宅基地流转是否能够提高流转农户福利以及哪些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农户福利,已成为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实证方法测算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的福利水平;或者是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宅基地流转福利的影响因素[2-3]。但在以上研究中,农户福利在宅基地流转前后是如何变化的、福利在农户间是如何分配的、福利分配是否合理以及有哪些引起农户福利变化不一的异质性因素的讨论明显不足。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一些学者将农户福利数字化,构建宅基地退出后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从数字角度比较和评价不同模式下农户福利变化和差异,得出资产置换模式和指标置换模式下,农户总福利水平上升,货币补偿模式下只有部分农户福利提升[4]。还有学者从福利经济学理论、可行性理论、社会分化理论、满意度理论基础上构建宅基地退出理论框架,以社会保障、家庭经济、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居住条件等作为变量,测算政策对不同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政策方面实现多样化补偿,根据每一户的情况,使社会福利最大化[5]。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易小燕等分析了江苏省泗洪县土地整理政策试点区和非试点区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的生活支出状况,并得出集中居住显著增加了农户的生活成本的结论[6];Li等通过对浙江省被征地农民的福利水平进行评估和分析,认为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被征地农民的福利水平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7],这与Christiaan 等的研究结论类似[8]。
以上结论均显示不同政策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差异明显,进而对流转农户日后的生活水平和未来发展影响不同,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来看,还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探讨和完善的地方。由此,本文拟进行以下研究:将未流转农户和已流转农户目前享受的教育、医疗、交通、绿化、邻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并调查其流转前后的家庭年收入。在以上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本文将江苏扬州、镇江地区的部分村庄作为样本村,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尽可能保证无差别性和无针对性,并降低个体差异对研究的影响程度。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流转前后农户的福利情况出现显著变化,已流转农户的家庭收入、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均有所改善,可见宅基地流转总体上提高了农户福利。但在邻里关系、稳定就业和户口迁移等方面,仍存在意见点。
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其下属的十三个地级市都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在制定宅基地流转政策的时候,都会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此出现了政策不一的现象,并且各自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
江苏省徐州市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相结合,探索通过“实物补偿”“购房优惠”“货币补偿”等模式,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宅基地退出,实现了农村宅基地规模的减量化和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但宅基地退出对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宅基地退出后,低收入农户和中收入农户家庭的总生计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且主要体现为农户家庭物质资本水平的提升,但农户家庭的自然资本显著下降,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未得到改善;宅基地退出未能提高高收入农户家庭总体生计资本水平,但其家庭物质资本水平得到了改善、自然资本水平显著下降。从祁伟彦[9]调研的地区来看,农户家庭生计资本呈现整体水平较低、结构失衡明显的特点,且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最为薄弱。宅基地退出后,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搬迁后社区公共设施和家庭耐用品种类等提升所带来的物质资本水平的提高,被部分学者及地方政策制定者所期待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并未实现,农户在购买安置房、新居装修、添置家具家电等方面的开支反倒使金融资本水平下降了。此外,人力资本是农户家庭生计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类型,是提升农户家庭整体生计资本水平、优化生计资本结构的关键,但地方政府在就业培训和就业推介方面普遍存在着覆盖面窄、精准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以及可持续生计的实现。但是,总体来看,徐州地区的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总生计资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了总生计资本水平,改善了生计资本结构。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苏州市利用试验区的有利政策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宅基地换房试点,走出了一条新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宅基地换房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很好地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其对农户的福利产生了两点不良影响。[10]一是农民生活成本上升。村民普遍认为,搬入新区后水电气费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负担。也有村民表示,更多的顾虑来自于对后辈的担心,认为土地被征用后,发放的补偿金解决得了儿孙们一时的生活需要,但解决不了他们一世的需要。二是农民失地进而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缺乏农民就业需求前期调研和相应的政策扶持,农民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引进的企业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安置本地农民就业,或是所提供的岗位与农民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由此可见,不同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福利水平差异明显,进而对流转农户日后的生活和发展影响不同。因此,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福利差异的影响,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流转措施,以此促进社会公平。
问卷首先对农户的个人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户从事的行业和生活幸福程度。
其中,在从事的行业上,未流转农户和已流转农户均以非农业居多,可见当今农村农业种植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生活出路;关于生活幸福程度,两边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对当前的生活很满意。可见在农户个人基本情况上,宅基地流转带来的福利影响并不明显。
农户宅基地流转前后收入情况信息主要从农户家庭年收入额和宅基地额外收益方式两方面进行统计。
在家庭年收入额上,未流转农户和已流转农户呈现出类似特征,都出现了样本差距较大的现象,从5万元及以下到40-50万元均有样本零散分布,并且10-20万元区间样本最多,但不同的是,未流转农户中高收入段样本相对较少,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的样本仍较多,而已流转农户的高收入样本明显更多。由此可见,宅基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获得高收入的机会,也明显起到了脱贫致富的作用。
受访的大多数未流转农户的宅基地并没有额外的收益方式,但与未流转农户相反,一半以上的已流转农户的宅基地都有租房、农作物售卖或其他的额外收益方式。可见宅基地流转间接地提高了农户家庭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总收入。
在户口方面,农户在流转前大多数都是农业户口,而流转后则大多数成为非农业户口;农户在流转后对医疗、教育、交通、网络、体育、垃圾处理、绿化、治安、社保、市民认同感等方面都更加满意,但唯独对邻居关系的满意度明显降低。
从以上统计信息可以看出,宅基地流转虽然在居住条件上改善了农户的生活,但是在稳定保障和邻里关系上并没有给予农户更好的感受。
本文将江苏省扬州市和镇江市的部分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无差别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以及已流转农户在流转宅基地后的生活变化,现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不同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福利水平差异明显,进而对流转农户日后的生活和发展影响不同,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福利差异的影响,制定多样化的流转措施,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其次,农户家庭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总收入随着宅基地的流转而增多,可见宅基地流转对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宅基地流转虽然在居住条件上大大改善了农户的生活,但是令很多农户失去了十分珍视的农业户口,在邻里关系的感受上也有不好的体验。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能够对宅基地流转政策的不断改善和乡村振兴的稳步实现有所帮助。
借助自媒体、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宅基地流转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对宅基地流转政策的认知程度,在保障农民知情权的同时,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宅基地流转中,勇于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宅基地流转政策,更好地利用宅基地流转来提高农民福利。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大量的农户目前都从事非农业行业,户口也变更为非农户口,于是提升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要增加流转农户受教育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其非农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进而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和家庭总收入[11]。
宅基地流转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的经济变革和精神变革,如果没有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民就很难适应新的生活,进而导致农民对流转的不满[12]。因此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社区关怀,增进邻里交流,实现流转农户的安居乐业[13]。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宅基地流转模式,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农民福利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此,不同地区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并在充分研究当地情况和充分征集当地农户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农户和集体情况的宅基地流转政策,从而实现宅基地流转的福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