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周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继承和发扬,并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城市发展动力的核心在于提升文化的内在动力。所以,中国城市文化在当今的城市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影响。这座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新时代、新模式的社会发展格局中,为城市发展的多样性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突出城市特色,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不断弘扬现代文明,建设新时代的人民城市。
城市的传统文化,是指城市在长久发展中所产生的物力财力与精力财力的总和。它是城市居民生活条件、行为模式、精神特征和城市风格的总体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一座城的总体风貌与面貌。城市企业文化包括城市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不但包含了高等教育、科学、文化、美术、体育运动、服务业质量、市民素养、企业和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还包含了建筑物的美学形式等生物化实体,如街道景观绿化、城市广场总体规划建筑设计、雕塑装饰、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环境卫生。
城市文化的发展会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发展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基础,通过挖掘精华、去污、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相反,当地腐朽落后的文化传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
良好的传统人文经济环境对于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效益,安定社会政治环境,优化城市管理,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维护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经济市场环境将更多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直接干预。而市场经济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是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文化的进步与发达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文化自身可以产生强大的创造力与继承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同时围绕着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市效益。[1]此外,文化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它代表着经济和文化的稳定。[2]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文化发展有关。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一定的经济杠杆作用,并逐渐成为一门经济艺术。这是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可靠性的必要举措。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可靠发展必须从全局考虑,全面研究城市经济社会总体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并建立明确的城市发展方针,在经济社会供求均衡的基础上建立文化经营体系与开展城市经济活动,重视文化需求与城市文化消费工作,进一步优化文化经济体制结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良性改革,合理调节城市国民经济比重。另外,文化市场经济有很大的灵活性,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供需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城市经济可靠发展的前提和保证。[3]
文化对于调节人们的思想、稳定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价值观。然而,在许多价值观中,必须有主导价值观。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理论探讨、舆论引导、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形式发挥作用。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不容忽视。因此,文化建设对如何形成人际关系,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有很大影响。首先,文明建设是在整个社区建立共同理想和精神力量,为建立积极进取的合作关系提供思想力量和人文保障,从而增进家人、邻里与社区的稳定。二是文化建设注重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整合,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促进社会稳定。第三,通过文化建设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掌握是通过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实践来实现的,文化是这种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系统。通过社会文化的手段,在道德教育的传承中培育人,并树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自我约束的人际关系,以促进社会稳定。[4]
人不仅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的中心是人。人必须满足他们的有机和基本需求,这是对文化的最低要求。这种需求导致文化的出现并将其联系起来。相反,文化的总体目的是满足基本需求。”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现代城市是人类住区的中心。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交通和娱乐需求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文化、精神、艺术等方面的需求就没有尽头了。
城市居民的生存质量已经不再像在工业革命时代一样取决于城市物质条件的发展与变迁,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城市居民的文化品质、文化背景、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环境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的内容构成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最终会导致文化模式的改变。[5]
城市现代化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和考虑城市的精神功能,不断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文化渊博精深,底蕴也极为深厚。不管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很明显的二元性质。一方面,它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它也有悲观的、保守的、落后的方面。所以,在运用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全面、科学、正确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根据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传承、改造与发展,是指运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三种方法。中国传统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它是以特定的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为物质基础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批判性传承,是人们尊重文化传统最基本的心态和方式。传承时就要进行批判分析,取对的、正面的、有意义的事物,而舍弃错的、负面的、无价值的事物。然而转型也是赋予传承新现代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部分内涵,必须按照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加以更新,发挥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服务。蓬勃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成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直接影响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在新的现代环境中进行了变化、改革,并取得了崭新的生命。用传承文明推动城市蓬勃发展,既要反映继承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城市特点,也要反映与时俱进、创新的城市特点。唯有在持续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创新过程中,才能彰显传承文明的重要意义,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但以相关文化典籍资料、文物等生物化形态存在和传承,还以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伦理道德、性格特质、审美情趣、知识结构、行为准则、风尚民俗等文化形态存在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之一是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无论是经典、历史还是诗歌,它都以其深刻的内容、华丽的形式、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表达而令人惊叹。只有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体现其在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
用中国传统文明推动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促进社会进步。所以,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适应时代精神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观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例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等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在内容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贯彻“贴近现实、贴近人与生活”的原则。只有将城市发展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唯有传统文化才能够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与困难,也唯有以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不竭力量,才能够彰显出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涵与意义,从而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缩短了传统文化同现实的距离,使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传统文化作为城市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展示出城市的人文精神,还能极大地提升城市的魅力;它不仅可以增强对“老人”的凝聚力,还可以增强对“新人”的吸引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发掘、保护和开发许多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独特的文化品牌,从更广阔的角度,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评价,是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城市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学习城市传统文化,提高对城市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在承认城市文化的同时,广泛借鉴他人的长处,吸收其他城市文化的精华作为自身发展的养分,通过灵活运用,实现城市文化的发展进步,促进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罗荣先生曾表示,“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而是超越传统”。城市更新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不得不面临的任务。但在城市化建设中,要重视对中国古城历史文脉和古城特点的保存与延续,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彰显出传统的文化底蕴。
城市文明特征分为两方面:对外形体和内在质量。城市的对外形体包含房屋、交通、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化;内在素质则由商业经营活动、公共安全和文化等组成,其中人文因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地域和经济因素比较,更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魅力。因此,说到京城,人民最先想起的是紫禁城和天安门;说到江南,人民最先想起的是江南公园;说到海口,人民最先想起的是拱廊等。面临着世界文明与中华文化高度融合的巨大挑战,弘扬中国历史文明与传统已成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刻不容缓的现实。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大中型公共建筑时,要全面掌握中国各地的自然环境、气象、民族、风俗以及建筑设计特点,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创意灵感,以营造传统和现代文明和谐共同统一的精品建筑。
我们应该维护、传承和弘扬这座古城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做好对老城传统建筑的日常维护,并健全必要的设施。在重要人文古迹附近建立保护地和缓冲区,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维持原城市形态。尊重古城内原来的路网格局,保持代表着某个时间、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区肌理。同时我们还应该在保留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维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维护。要防止盲目拆迁富有重要历史和传统文化内容的旧城建筑,防止新城区兴旺、老城衰败。历史传统文明的保存、现代经济的发展、老城的维护与新城的发展和建设都可以统筹起来。苏州千禧古镇,是保护古镇、发展新区的典型。
同时,强化了对建设施工质量的监管。在古城建设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历史、传统文明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广大群众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知情权、参加权、监管力和收益权,保持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规划信息的阳光公开;坚持城市建设规范化,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管。把中国传统文明精神融入人民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城市建设特有的人文吸引力。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应当重视自然、历史和多样性,在重视都市发展一般规律性的基础上保持多样化,并注意挖掘和培养都市的个性魅力,从而构建自己的城市体系。都市的人文资源、文化氛围和文明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都市的综合实力,也确定了城市的未来。唯有将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当作都市建设的重要主体,才能切实弘扬古城文明,把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转变为都市发展的新动能,而保存古城传统文明的重要意义也才能够达到,从而真正反映了都市中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
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流,对于推动新时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人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是城市人的共同追求。人民建设城市,城市建设是为了人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掘古城中所蕴含的传统人文资源,提取优良传统人文基因,并将其融入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创造人民喜爱的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宜居性,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落实城市发展的人民性。
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我们摆脱传统文化,谈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将成为一棵没有根的树,一条没有源头的河流。城市文化是城市空间的核心支柱,城市面貌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高质量的城市建设是每个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城市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就。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城市的历史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挖掘城市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效利用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开放、科学的规划,塑造对城市的良好形象,让城市发展具有历史厚度、文化深度和情感广度,实现现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的地域性促进了城市发展的多样性。一片水土滋养一个人,一种文化滋养一座城市。各个都市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产生着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都市发展特殊性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中创造不同的城市文化,可以形成多种城市风格,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