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淑君 苏花治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外科,福建 厦门 361000)
肠造口又称“人工肛门”,是指为治愈直肠癌等疾病于腹壁上所做的人工开口,主要用于代替原有肛门行使排便功能[1]。部分患儿家属由于惧怕“肠造口”,无法面对造口事实,住院期间过于依赖护理人员,以致于不能有效掌握疾病知识及造口护理技能,使得患儿出院后易出现造口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因此,临床应及时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以提升患儿家属疾病认知度及造口照护能力,促进患儿病情恢复。目前,传统健康教育多由护理人员进行单向“知识灌输”,缺乏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部分患者由于理解接受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以致学习效果欠佳[2]。互动式健康教育是一种护患关系平等的双向性教育模式,注重护患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激发患者主动参与感,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3]。本研究采用对照试验原则,旨在探讨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4例肠造口患儿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每例患儿纳入1名家属,共纳入54名家属,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n=27)与常规组(n=27)。常规组男8例,女19例,年龄28~61岁,平均(43.49±5.29)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4例,中学8例,高中以上 15例;研究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27~63岁,平均(44.18±5.72)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5例,中学10例,高中以上12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近亲属,且于患儿出院后与患儿居住在一起;年龄>20岁;会简单使用微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认知障碍;沟通表达能力异常;不配合护理工作;不能长期接受健康教育。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术后由护理人员结合肠造口护理手册,口头讲解肠造口知识及常见并发症等,由造口师及护理人员讲解并演示造口护理技能,并确保家属熟练掌握。同时护理人员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并对负性情绪严重者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重点了解患儿家属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专业性解答。
研究组:给予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3.1 线下互动式健康教育 ①疾病认知水平评估:于患儿入院当天,采用院内自制疾病认知水平调查问卷评估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并依据患儿病情、患儿家属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等情况为每位患儿家属制订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②互动式疾病知识、照护技能讲解:a.于患儿术后当天,护理人员依据患儿家属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采用肠造口护理手册、图片、视频、模型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疾病知识讲解,如指导患儿家属学会判断造口缺血、出血等异常情况,学会相应处理办法;指导患儿家属认识常规附件产品,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式;由造口师讲解并示范造口袋标准化更换护理流程。b.讲解结束后,一对一指导患儿家属于仿真模型上进行造口袋的更换、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并发症预防等实践,并鼓励患儿家属描述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护理人员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支持。③练习结束后,护理人员提问患儿家属造口护理的相关知识及要点,并由患儿家属独立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家属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再次给予示范与讲解,直至患儿家属完全掌握为止。③互动式知识讲座 邀请专家开展肠造口主题知识讲座,如“认识肠造口”,重点讲解造口类型、不同型号造口袋的选择、造口护理用品使用方式等内容;“呵护肠造口”,重点讲解造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并发症预防、造口袋更换、造口患儿饮食运动指导等内容;“战胜内心,向阳而行”,重点讲解造口患儿、照顾者常见心理问题及针对性情绪疏导方式。讲解时间控制在40 min左右,讲解结束后,鼓励患者家属进行提问,专家进行专业解答,答疑时间20 min左右。每月举行1次。④经验交流会:每月邀请8~10例病情相似、年龄相仿的患儿的家属参与经验交流会,主要由术后恢复较好的患儿的家属讲解患儿日常生活方式、情绪疏导、饮食运动习惯等内容。其余家属可提出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由术后恢复较好的患儿的家属进行解答。时间控制在40 min左右。
1.3.2 线上互动式健康教育 组建微信群聊,并加入群聊。于患儿出院当天,邀请患儿家属关注“康乐保关爱伤友之家”官方公众号,提醒家属购买正规产品。同时提醒患儿家属将公众号和群聊置顶,以防错过最新消息。①公众号知识互动:护理人员关注公众号上的最新信息,在微信群提醒家属前往查看阅读,如查看更新的肠造口护理、造口患儿饮食推荐、心理调节方式等内容,公众号上每篇文章中穿插的动画、图片等形式,可以加深家属对护理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操作技能。②微信群健康生活分享:于患儿出院当天,根据患儿病情、年龄、饮食运动习惯等,为患儿设计个性化健康生活方案,并嘱患儿家属每日将患儿饮食、运动情况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分享至微信群聊,护理人员每日查看,并及时纠正其中错误。于患儿每次来院复查后,及时根据患儿病情进展为患儿更新个性化健康生活方案。③线上答疑交流:护理人员于微信群中以群视频形式开展答疑交流活动,鼓励患儿家属提出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解答,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解答完患儿家属疑问后,鼓励患儿倾诉肠造口为生活带来的烦恼,护理人员以通俗易懂、童趣化的语言疏解患儿烦恼,帮助患儿正确认识、对待肠造口,增强患儿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④心理健康指导:护理人员每2周以电话或微信形式进行随访,评估患儿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家属负性情绪来源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如移情疗法、呼吸疗法、冥想、正念引导、感恩练习等,帮助患儿家属充分放松身心,从而以更好的状态照顾患儿、感染患儿,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以院内自制疾病认知水平调查问卷评估两组干预前(入院当天)、干预后(干预3个月后)疾病认知水平,包括造口周围护理、排便规律训练、观察并发症、粪袋清洁与更换、规律饮食5个维度,每个维度0~10分,总分0~50分,得分与疾病认知水平呈正相关。疾病认知水平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84。②于两组干预前后以中文版家属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4]评估照护能力,包括评估个人情绪、适应照顾角色、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需求、应变及提供协助、评估家人及社区资源 5个方面,25个条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总分0~50分,得分与照护能力呈负相关。FCT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85。③于干预前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两组焦虑、抑郁情况,满分均为0~100分,其中SAS总 分<50分,表示无焦虑倾向;SDS总分<53分,表示无抑郁倾向;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SA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9,SD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87。④于干预后以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满分19~95分,其中非常满意:95分;满意:76~94分;一般:57~75分;不满意:38~56分;非常不满意:19~37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NSN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为0.92。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疾病认知水平 干预后造口周围护理、排便规律训练、并发症、粪袋清洁与更换、规律饮食评分组间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2 FCTI评分 干预后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评估个人情绪、适应照顾角色、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需求、应变及提供协助、评估家人及社区资源评分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CT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CTI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SAS、SDS评分 干预后SAS、SDS评分组间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常规组(P<0.0 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4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77.78%(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1 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提升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及照护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疾病认知水平、照护能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提示采用的线下、线上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及照护能力,原因是:常规健康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患儿家属学习兴趣不足,且护理人员较注重讲解过程,缺乏患儿家属的有效反馈,以致部分患儿家属学习效果欠佳,照护能力不足[7]。相比常规健康教育,互动式健康教育尤其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健康教育,以提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及照护能力。本研究在进行健康教育前,首先评估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可帮助护理人员快速把握患儿家属疾病认知的不足,从而使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且本研究在互动式疾病知识、照护技能讲解过程中,巧妙创新地将讲解、示范、练习、考核等方式融为一体,从而使得抽象复杂的宣教内容更为直观明了,还在练习、考核过程中不断弥补患儿家属疾病知识及护理技能的欠缺之处,从而快速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照护能力。此外,本研究还通过互动式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以从不同渠道为患儿家属提供疾病信息支持,充分满足患儿家属疾病认知需求。并且与传统知识讲座、经验交流形式不同,本研究注重体现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在专家、榜样患儿家属讲解、分享完疾病相关知识后,设置专门的答疑互动时间解答患儿家属疑问、解决患儿家属护理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在答疑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及照护能力。但造口护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患儿家属居家过程中仍可能遇到各种难题,常规健康教育仅每月进行1次回访,使得部分患者遇到问题后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护理支持。基于此,本研究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公众号知识互动、线上答疑交流,使得患儿家属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时查看肠造口护理知识,及时纠正照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纰漏。
3.2 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改善患儿家属负性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 肠造口虽然可挽救患儿生命,但由于患儿排便方式发生变化,使得患儿生活方式异于同龄人,患儿家属难免担心患儿术后是否能够正常融入生活,且长期的照护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儿家属身心负担[8]。孔盼盼[9]研究结果显示,肠造口照护者处于中等负担水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干预前患儿家属处于轻度焦虑、抑郁状态,而韩杉等[10]在其研究中指出,造口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造口适应能力,因此,健康教育中还应多关注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态。本研究在互动健康教育中特别注重给予患儿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以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因为本研究在患儿家属初步认识肠造口时通过鼓励其倾诉内心真实感受,可及时纠正其错误认知,帮助其接受肠造口的存在,并快速适应照顾者角色,从而有效减轻内心恐惧、焦虑情绪。同时本研究在专家讲座中专门设立“战胜内心,向阳而行”的心理健康主题,可使患儿家属在专业的知识讲解中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学会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再配合每2周1次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从外力、内力两个方面共同调节患儿家属情绪状态,且患儿家属互相进行经验交流时,也可从同伴身上获得心理认同感,减轻孤独无助感,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此外,手术的创伤、身体的变化、同龄人异样的眼光都可能对患儿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患儿家属的担心与焦虑,因此本研究也十分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在主题讲座中讲解患儿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在线上答疑交流会中倾听并解决患儿烦恼,可从家属、护理人员两个方面共同呵护患儿心理健康,帮助患儿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应对疾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家属照护压力及负性情绪。且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可能与患儿家属每日在微信群中进行健康生活分享,可帮助护理人员及时把握、纠正患儿饮食运动等生活状态相关,进一步促进患儿病情恢复,并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提升肠造口患儿家属疾病认知水平,改善造口照护能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但本研究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如何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身心负担,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