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滢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盐城 224000)
在医院诊疗中,处方治疗是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提高药物治疗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影响[1]。处方不仅是医师治疗疾病的有效凭证,也是药师配药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药物治疗的整体效果。因此,系统有效地管理处方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中心环节。未经授权的门诊处方不仅影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还会对患者造成其他额外的不良反应,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相关数据显示,临床用药处方中约有50.00%的药物使用不合理[2]。患者用药效果可以反映医院工作质量。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降低医院工作质量,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1]。因此,加强处方的审核和管理对提高用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效果,提高用药价值和医院工作质量[3-4]。然而,关于实时干预审计强化管理对处方意见不合格率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很少,不能充分证明干预审计加强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5]。本次研究为了分析探讨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对处方不合格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治疗的23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处方单均是经过严格筛选,包括了对处方中的用药方法、药品种类、用药说明与不合理情况的统计调查,所有研究处方都具有代表性。②患者对研究知情。③所 有患者均符合用药指征。排除标准:①过往病史或临床资料不齐全者。②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③精神异常或与人无法正常沟通者。其中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为未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患者为119例,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为已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患者为119例实施前作为对照组,实施后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年龄在10~60岁,平均年龄(32.00±5.34)岁,处方单来源:儿科21张、内科23张、妇科19张、急诊科18张、外科16张、耳鼻喉眼科18张、其他科4张;对照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在11~61岁,平均年龄(34.00±4.32)岁,处方单来源:儿科22张、内科20张、妇科18张、急诊科19张、外科15张、耳鼻喉眼科19张、其他科6张(P>0.05),有可比性。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为未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时期,给予常规抗生素用药指导。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开具处方单,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基本疾病、体质量、妊娠等调整剂量。护理人员根据医师的建议指导患者用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为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为已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时期,其中药学服务具体措施为:①创建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药物应用体系,包括应用标准、应用次数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方法》对处方单中的相关药物进行研究,分析所有药品的数量、种类、用药方式与用药数量,将处方单中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与不合理搭配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对应用药措施。②成立小组。成立以医院领导为主要领导、临床药师为组长的药物管理小组,全面严格监督和控制药物的使用。此外,每个科室都必须强调合理用药重要性。③资料分析。根据所选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症状具体情况。同时,从数据中了解患者用药后的实际情况,记录用药量和使用后的效果。这些数据将作为我院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依据。④用药培训。邀请资深药师和专家加强对临床医师相关专业知识和使用规程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使其掌握用药使用权限、应用原则、不良反应处理过程的管理,以及药理作用、适应证、各类药物使用和剂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预防措施。⑤加强管理。建立分级管理的指导,即特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定期开展常用药物耐药性监测、敏感性检测和专项整治活动。应详细记录不同种类药物的制造商、批次、性能和分布情况。医院各科室定期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报告处方单的不合格情况。强化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论是开具处方单医师还是药房工作人员,都必须是专业的和有经验的,将岗位细分到每位工作人员身上,使每个人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形成高效流畅的工作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而推卸责任的现象,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奖惩制度,在制度的管理下规范工作流程,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服务质量。定期组织专题培训,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每位医师都能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知识,了解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能准确地为患者配备正确的药物,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此外,必须建立和维持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只要管理制度合理,就可以保证药品的顺利运行,派专业人员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严格审核,每批入库药品的名称、数量、批号、生产厂家、剂型、品种、保质期等信息。药房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药品,必须向医师报告,医院相关部门报告,防止临床药物滥用的发生。同时病房工作人员还应定期统计患者用药情况,监督患者的健康状况、处方和药物。药房应配备药品质量检验专业人员介绍,医院对采购的各类药品进行质量检测,严格质量控制,为防止不合格药品进入临床使用,影响患者健康,这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注意药品的用法用量,临床用药用法用量的偏差会直接影响药效,医师在开具处方单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在药品药性标注用法与用量,并向患者讲解清楚具体情况,防止患者由于自身用药知识欠缺而造成严重后果。⑥患者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发放免费的用药宣传册,完善广告牌,举办讲座,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知识,详细讲解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剂量和危害。鼓励患者主动提问,护士有针对性地回答,提高患者用药意识,促进治疗依从性。⑦药学监测。临床药师在开具处方单的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相关指标,结合药代动力学数据分析用药计划,记录患者使用后的疗效和疾病转归,并监控调整过程和使用情况。合理配伍,要严格按照药品的药性与药效配伍,防止出现药性相冲的药品一起治疗,也要注意药性加在一起会相互抵消的药品,配伍不当会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避免重复用药。如果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应在临床药师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必要时停止用药,详细分析原因,调整用药计划。⑧加强药剂师和主治医师之间的合作。药剂师应与主治医师沟通,以了解患者过去用药情况、病史和药物敏感性。同时与主治医师一起完成会诊和查房,了解详情,准确提供用药频率和剂量,为临床主治医师制定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药学参考。如果用药患者是危重患者或老年患者,必须开展药学监护,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开展:①强化管理前点评制度,在对处方进行点评时,应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点评制度。药师应根据随机性原则从每月处方中取药。在对他们进行评价后,他们应将结果反馈给药剂师和医师,以提高他们的质量。重点审核特殊患者群体的处方,有疑问的处方将进一步与医师沟通。药房定期选择处方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处方质量。②管理前影响处方质量因素分析,影响处方质量的因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③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实施,处方点评小组由来自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科、外科和其他部门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完善的处方点评制度。团队成员定期(每月1次或2次)对临床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找出不合理的处方,并对此类处方进行详细的分析、分类和整理,总结出处方不合理的原因。定期组织各科室临床药师和医师参加处方审核会议,向他们分发不合理用药处方的相关信息,使他们了解不合理用药的常见类型、原因和纠正措施,并督促他们认真纠正。将医师开具的处方质量和药剂师审核的处方质量与他们的绩效和患者评价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严肃性。
1.3 观察指标 ①将两组处方单的不合格率进行比较,不合格情况主要包括:诊断与给药不符、重复给药、给药剂量错误、配伍禁忌、大处方、医嘱问题等。②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水肿、便秘、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与书写纠纷、剂量纠纷、使用纠纷等不良事件。③将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使用我院自制的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为10分,分数在8~10分者为完全依从,分数为5~7分者为部分依从,分数为4分及以下者为不依从,计算总依从性。④将两组患者服药差错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漏服、乱服、误服。⑤将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使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分数在90分及以上;一般满意:分数在70~89分;不满意:分数在69分以下,计算患者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达,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1 两组处方单不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处方单不合格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处方单不合格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19例,出现水肿1例(占0.84%),便秘1例(占0.84%),呕吐1例(占0.84%),书写纠纷2例(占1.68%),剂量纠纷2例(占1.68%),使用纠纷3例(占2.52%);对照组119例,出现水肿28例(占23.53%),便秘26例(占21.85%),头晕25例(占21.01%),呕吐27例(占22.69%),书写纠纷 31例(占26.05%),剂量纠纷37例(占31.09%),使用纠纷30例(占25.2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与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将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观察组服药完全依从67例(占56.30%),部分依从43例(占36.13%),不依从9例(占7.56%),总依从率为92.44%;对照组服药完全依从39例(占32.77%),部分依从55例(占46.22%),不依从25例(占21.01%),总依从率为78.99%,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患者服药差错率比较 观察组服药过程中出现漏服2例(占1.68%),乱服1例(占0.84%),误服3例(占2.52%);对照组服药过程中出现漏服17例(占14.29%),乱服19例(占15.97%),误服16例(占13.45%),观察组服药差错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119例患者中,对于住院用药服务满意者65例(占54.62%),一般满意者41例(占34.45%),不满意者13例(占10.92%),总满意度为89.08%;对照组119例患者中,对于住院用药服务满意者31例(占26.05%),一般满意者59例(占49.58%),不满意者29例(占24.37%),总满意度为75.6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临床实践中不合格处方较多,尤其是不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6]。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增加药物的风险和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药物的疗效,还会导致医疗的严重浪费。另外,不合格药物也会影响医院整体形象,增加患者的耐药率,这将对医院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评价医院处方对提高用药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7]。
临床药学服务干预模式是临床用药不可或缺的干预措施,临床药学服务干预为药物的应用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使临床药物的应用更加规范,有助于减少不合理用药[8]。结合药物的分级管理,可以减少昂贵药物的应用,减少更多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9]。此外,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小组还定期对临床医师和药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干预,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以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师之间的合作,确保他们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准确应用药物,减少不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10]。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的具体要求,根据非标准处方、不适当处方和异常处方,预先审核所选择的所有处方[11-12]。“处方点评小组”的药师通过人机对话,即处方点评,确认了疑似不合理处方的合理性和关注度;对于确认的不合理处方,系统可以根据全院、各科室、各级医师、各位医师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规定生成“处方评估表”,“处方评价专家组”将对高度关注的不合理处方进行深入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必要时向医院管理部门提出处理建议[13-14]。本次研究中将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前后处方单的不合格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服药依从性、服药差错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发现诊断与给药不符、重复给药、给药剂量错误、配伍禁忌、大处方、医嘱问题为处方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原因可能是一些处方医师不熟悉计算机流程,工作不仔细,缺乏专业技能,计算机程序不完善。实施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后的处方单不合格率低于实施前,说明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能降低处方单合格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实施后观察组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服药差错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促进医患关系,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药学服务部成立了专业干预小组,整合了临床医疗资源,加强了药师、医师和护士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了药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医师的建议服药,这可以有效减少漏服、乱服等药物错误,大大减少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缩短了患者与医师之间的距离。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他们可以及时获得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以确保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能够获得无缝、持续的药学服务,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照顾;通过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定期的错误整理和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培训,临床药师审核处方的准确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服务与系统化处方点评工作能明显降低处方不合格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与治疗效果,保障患者身心安全,值得推广与应用于临床用药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