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四小学 火通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出台,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指明了路径。 新课标强调,要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的探究性活动作为主要教学形式。 基于此,教师要立足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依托多媒体创设情境,紧扣生活进行科学探索,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注重探究式课堂构建。 首先,教师要巧用教材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 如在《空气有质量吗》的教学中,笔者以课题为导向,设置“空气有质量吗? 如何测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尝试验证。 其次,教师要紧扣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坚持实验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的探究习惯。 最后,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授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要依托多媒体创设合适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投身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一是要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两者的不同,便于直接引入课题。 二是要利用课堂多媒体,使科学知识更加直观、趣味化,使学生清晰地把握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是要依托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弥补课程资源配置的短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口腔里的变化》的内容较为微观,不方便演示,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紧扣生活实践, 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探究, 是引导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举措。 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多探究, 深入思考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规律,逐步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的探究习惯。 比如,在《温度和气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常见的温度计、气温计的对比,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归纳、总结异同点。 二是教师要鼓励、 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多观察与思考,养成亲手操作的科学探究习惯。 比如,在《生活中的静电》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静电案例,并试着操作一下。三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开展科学探究,明白科学道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开展识记性教学,而是要积极创新思路,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寻神奇的科学世界,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亲历探究活动, 在动手动脑中培养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