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未来备考方向
——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22-12-27 18:05山东成宝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整本书试卷课程标准

山东 成宝东

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试题,着眼于“立德树人”总要求,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接部编版教材,重视思想性和时代性,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又有一定变化,较好地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为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备考指明了方向。然而从整体上看,2022年新高考Ⅰ卷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试题对2022年新高考Ⅰ卷进行整体评析。

一、紧扣《课程标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独属于语文学科的素养,也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素养。在新高考Ⅰ卷中,最直观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的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该板块分别考查了成语、病句、修辞手法、人称用法、语意连贯等知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第18题尤其体现了该学科素养。此题改变了原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而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理解以及日常的成语积累,避免了“蒙”对答案的可能性。第21题考查人称代词“你”的日常运用,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较为冷僻的知识点,但因为情境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只要认真辨析,难度并不大。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着重体现在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考查上。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江上》,主要塑造了伍子胥心怀仇恨却又似乎超越了仇恨的复杂形象,第6题选项中涉及的“有些嗫嚅”“半吞半吐”的神态描写、“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的语言描写,考查了对这一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小说中的渔夫则是乐于助人而又恬淡潇洒的普通人形象,对伍子胥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孟尝君,能够纵横各国,逼退秦军,要想把握这一形象同样需要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运用则主要体现在作文题上。与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主题“体育的强弱之辩”一脉相承,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提出了“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具有比喻色彩的“递进式”概念,思维空间大,三个概念之间逻辑清晰,指向明确,有利于考生发挥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体现在第9题,题干要求比较渔夫这一形象改写前后带来的不同的文学效果。类似的题目出现在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第22题“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几个题目都体现出明显的比较鉴赏意味,鼓励考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解读,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对接部编版教材,明确文化育人导向

2019年开始统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不再以文本体裁为标准来划分单元,而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个方面作为单元划分标准。这种全新的单元组合方式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带有明显的整合性:人文主题使每一单元的育人导向更加明确;学习任务群代替了以往烦琐的碎片化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整合”理念及指导行动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向“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三大文化”在部编版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022年新高考Ⅰ卷也非常重视对“三大文化”的考查。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材料一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材料二则摘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主要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性转化等问题。在试题设置上,有意引导考生感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如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此题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中提及的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关系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的材料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作者以简练的文笔勾勒出劳动生活中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图景,借描绘“人日”写做人的道理,一语双关。第16题题干设问“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对考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作文材料涉及“围棋”,这与2021年新高考Ⅱ卷中涉及“书法”的作文材料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育人功能。

“革命文化”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频繁出现,2018年全国卷Ⅰ的《赵一曼女士》、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石门阵》,以及2022年全国甲卷的《支队政委(节选)》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全国乙卷的《“九一八”致弟弟书》,这些文本材料或是讴歌革命志士,或是赞颂人民的革命智慧和力量,都旨在引导考生学习、体会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材料中。语言文字运用Ⅰ选取了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的事迹材料。这则材料与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劳动”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的对应关系非常明显。从材料内容看,在栾恩杰身上体现了服从组织安排、践行工匠精神、甘做“螺丝钉”、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等时代精神,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价值。

三、延续“新高考”命题思路,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基本要求

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试卷结构整体保持稳定,只有个别板块的分值和文字量以及主、客观题的比例等方面略有调整,体现了对近两年新高考卷命题思路的传承和发展。

在必备知识方面,试卷考查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化知识等基本语文知识。在关键能力方面,试卷由阅读和文字表达两大部分组成,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等。学科素养方面,试题设置考查考生能够灵活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核心价值方面,试卷选材厚植家国情怀,注重品德修养,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2年新高考Ⅰ卷对于基础性的考查主要落实在文言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两大板块;对于综合性的考查着眼于考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落实在大部分题目中;对于应用性的考查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征,主要落实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第4、5题以及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对于创新性的考查着眼于拓展考生的发散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主要落实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9题以及作文题中。

四、不足和缺憾

笔者认为,2022年新高考Ⅰ卷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些许不足和缺憾。

1.“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缺席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也是标志性任务群,而《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分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和下册规定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内容。作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重头戏,“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却在给首轮完成新教材教学的省市专用的新高考Ⅰ卷中缺席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与此情况相似的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虽然考查了关于《红楼梦》翻译方面的内容,但是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并不影响作答;全国甲卷的写作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材料内容与《红楼梦》有关,但其实只是通过相关情节引出“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一具有思辨性的观点。这两道题只是借用了《红楼梦》的“外衣”,并不是想考查对于《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也没有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整”字。

2.试卷结构固化

多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是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板块构成,不同板块之间泾渭分明,这似乎落后于《课程标准》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步伐。《课程标准》最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部编版教材则按人文主题将不同文体的作品安排在同一单元中,进行“群文教学”,据此,笔者认为,高考试卷也应进行“跨越”不同板块的尝试。

固化的试卷结构容易束缚师生的思维,命题者在命制试题过程中也难以放开手脚。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为例,“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据笔者了解,大部分考生并不太熟悉伍子胥的故事,对于“渔夫拒剑”的具体情节更是知之甚少,题干中概括性的解说并不能带给考生直接而鲜明的感性认识。“渔夫拒剑”的故事出自《吴越春秋》,如果命题时能将相关文言文材料作为文本二,使其与小说形成对比阅读的格局,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作答方向也会更明确。

五、备考建议

1.立德树人,强化“三大文化”的学习和渗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考的命题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高考试卷选材的主要倾向,故而这也应该成为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的重点。除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绕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外,信息类文本阅读和写作也可以是传统文化考查的“重要阵地”,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革命文化考查的主要载体,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除古代诗文阅读外的其他板块中。

对于备战2023年高考的高三师生来说,强化“三大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关键在于训练选题。在选择考练题时,一是要向“三大文化”倾斜,凸出育人导向,提高备考效率,对于三观不正或具有负能量特征的阅读题要坚决摒弃;二是要向名家作品倾斜,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作者多是鲁迅、阿成、卞之琳、王愿坚、萧红、李广田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其作品意蕴更深沉,手法更老练,可用于命题的角度更多,用作训练题也有利于精准备考。

2.依“标”扣“本”,扎扎实实复习好语文教材

长期以来,由于高考语文试题内容大多不是直接出自教材,导致不少教师忽视教材教学,而带领学生盲目刷题,这是一种不良倾向。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不少题目都关联了教材内容,如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中的实词,新高考Ⅰ卷第11题选项中涉及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是针对这种不良倾向的“纠偏”之举。

在教学建议方面,《课程标准》提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部编版教材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该人文主题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将这些作品学习透彻并建构文本解读思维模型,有助于实现能力迁移。具体备考中,可以在一轮复习时将教材复习和专题复习结合起来。部编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的,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文体可能不同,复习时可以将五册教材中相同文体的课文集中起来,提炼出不同文体在高考考点上的异同,实现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和评价鉴赏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3.不离不弃,多种形式开展“整本书阅读”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针对的是高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尽管“整本书阅读”没有在2022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但是“整本书阅读”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培养语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以2022年高考试卷中的成语填空题为例,此题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生搬硬套的机械刷题并不能提高正确率。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试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