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命题探索与实践
——第二届命题征集活动优质创新试题选登

2022-12-27 18:05内蒙古钱慧拥陕西周蕴嘉广东梁思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题解析考查

内蒙古 钱慧拥 陕西 周蕴嘉 广东 梁思敏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捞鱼

金 光

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泄洪的场面十分壮观,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

大坝泄洪冲走了泥沙,也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不由己地被巨大的引力吸进泄流孔,再通过水流冲向空中,继而重新落入河道。大半的鱼不是被冲击力击昏就是被泥沙呛昏,落到河道后就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

于是每当大坝泄洪的时候,人们会形成一支捞鱼大军,拿着自制的鱼捞子,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到大坝下游捞鱼。他们赤膊上阵,站在河岸上用捞子不住地在滚滚河水中探捞。运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捞几百斤大鱼,拿到集市出售。然而,捞鱼是危险的。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捞鱼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沉没在滔滔黄水之中。每年泄洪期,总会有人葬身黄河。

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但别人不算这笔账,依然兴致勃勃地扛着捞子去捞鱼,依然有因追鱼而被河水吞没的悲剧发生。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但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被水冲走了。

今年的大坝泄洪还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周对外通知,政府再三强调不准人们私自到下游捞鱼,还安排了社区干部到几个主要路口值班,阻挡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泄洪的第一天似乎就放蜂了,许多人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灯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起了“游击”。想起去年救人的情景,这天一大早,余振东就站在他家田边不住地劝说,可没人听他的话。他只好摇摇头,无奈地钻进油葵田里除杂草。

这时,他听见有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走慢点儿。”余振东心里一紧,透过面前的葵花,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也许是没有走过鹅卵石的河滩,一颠一颠儿地歪着身子。

他赶紧出了地,对大人说:“大哥,捞鱼太危险了,你咋把孩子也带到这儿?”

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

“咋会没事呢,你们真不知道害怕。”

“我们不下水,就在岸上捞。”

“那万一有个闪失呢,你们还是回去吧。”

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子继续往河边走去。

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

一条鲤鱼翻着白色的肚皮向河边漂来,孩子看见了,喊大人快捞,大人把鱼捞子一甩,罩住了。孩子高兴地接了鱼,放进了编织袋里。

余振东望着远处滚滚的河水,又看着全神贯注捞鱼的一对父子,心想: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

河边,有喊声,有笑声,还有浪漫的歌声。有捞满了一袋鱼离开的,也有拿着空袋子刚来的,谁也不在意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高声喊道:“快看,一条大的!”

河道里,一条足有五六十斤重的大鲤鱼横着身子从上游漂了过来,岸边的人都举起捞子,等到大鱼漂到跟前狠劲甩去。但大鲤鱼忽然一翻身,又沉到水里,继续往下漂,人们甩下去的捞子都落了空。

那位父亲有点儿不甘心,举着捞子沿河边追去,儿子也跟着往前跑。不料,大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进了河里,他虽猛力挣扎,可水里的石头太光滑,不但没有爬到岸上,反而往深水里漂去。

“爸爸,爸爸——”儿子撕心裂肺地叫着,不顾一切地在河边追。

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

那人浑身泥巴,先是瘫睡在那儿,不一会儿吐了几口黄水,抬身坐起,抱着大哭的儿子一言不发。良久,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河岸。

起初,余振东也瘫坐在那儿,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

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一句体现了被救的人对余振东的感谢之情。

B.“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

C.小说语言简约洗练,对话多用日常口语和地方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并且更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全方位地描写余振东救人故事的发生以及其内心想法的转变。

2.结合全文,赏析文章开篇对黄河泄洪场面的描写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振东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错,从全文可知,余振东乐于助人,他是担心还会有捞鱼的人遇险,需要及时实施救援。

2.①情节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引出下文。②内容方面:描写了黄河大坝泄洪的场面,渲染了黄河泄洪时壮观、热闹、危险的氛围。③表达效果方面:壮观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人物方面:壮观的泄洪场面,写出了捞鱼环境的危险,也写出了捞鱼的男人遇险时情况的紧急,侧面烘托出余振东救人技术高超以及在危急关头沉着、镇定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从结构方面思考,所考查情节位于小说开篇,开篇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黄河大坝7月泄洪,河边会漂浮大量的鱼,所以会出现捞鱼大军,引出后面的故事。从内容方面思考,可以从小说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表达效果、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从小说的内容上来看,开篇描写黄河大坝泄洪,渲染了黄河泄洪时的热闹、壮观以及危险。从表达效果上看,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让读者好奇如此壮观的泄洪会发生什么。从人物形象方面看,黄河大坝泄洪如此汹涌,余振东依旧义无反顾地救人,侧面展现了他的伟大形象。

3.①理智,懂得取舍。②热心肠,助人为乐。③执着,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计个人得失,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④在危急情况面前沉着镇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内容进行概括,做到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原文第四段“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可以看出,余振东看待捞鱼这个事情很理智,不会因为一些小利而冒险,由此可得出①。从原文第四段“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和结尾“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可以看出他为了救人,抛下自己的农活,由此可以得出②。从原文六至十五段,捞鱼人带着孩子来,余振东多方劝阻对方未听取后,余振东自己回家“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可以看出,他觉得黄河泄洪危险,虽然对方不听,但依旧会自行采取措施,由此可以得出③。从倒数第四段,余振东救人一系列连贯的一气呵成的动作,可以看出余振东的沉着冷静,由此可得出④。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登夏州①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李 益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和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②。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头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注]①夏州:向有“六州”(即“六胡州”)之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这是诗人在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从军朔方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地之作。②垂手:古舞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写少数民族孩子在玩耍,穿着貂皮锦衣的汉军在牧马,展现了蕃汉杂居的独特风情。

B.“孤雁”意象巧妙过渡,引出下文写驻守的汉军征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C.“无定河边”以下四句写人们为即将回乡的汉军征人践行,因离别的不舍,胡儿都发出呜咽之声。

D.本诗由作者登城观送行人之事写起,但主要刻画的形象是胡儿,以汉军反衬胡儿,突出胡儿的悲苦。

5.作者借用昭君墓长满青草的典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及解析:

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作者从军朔方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陆之作。通过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流徙到夏州居住的“胡儿”对遥远家乡的深切思念。根据注释可知,胡儿在热闹欢快的践行活动中用“蕃语”唱起呜呜的歌,跳起“垂手舞”,并非“呜咽之声”。“胡儿都发出呜咽之声”错误,选项对应诗句“齐唱呜呜尽垂手”,诗句描写了饯行场面的欢快、热闹,“胡儿”也深受感动,齐声用蕃语唱起呜呜的歌,还跳起垂手舞来,使饯行的热烈情绪达到高潮。

5.①作者借用昭君墓长满青草的典故,写汉人流落异地终至不归。②说明部分“胡儿”也流落汉区,无法回家;既表达了“胡儿”思乡却无法归乡的悲伤,③也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人民的亲切友好之意,对他们长期漂泊异乡生发出由衷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情感,如胡儿在夏州生活场面的渲染、送行汉族征人返乡的场面描写、汉人的欢乐对胡儿心情的反衬等,突出了胡儿思乡却无法回去的悲伤之情。结尾用典,借西汉王昭君出塞客死异邦,死后坟上长满青草,推己及人,表达对思乡却无法归乡的“胡儿”的亲切友好之意,对他们长期漂泊异乡生发出由衷的同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近年来,全民阅读________。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2021年综合阅读率达到约81.6%左右,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从广袤乡村到繁华城市,从内陆边疆到沿海地区,大街小巷,书香渐浓。

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思维能力……阅读的好处________。无论是作为生活乐趣,还是人生追求,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对于领导干部提升素养、做好工作,阅读都十分重要。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________不仅让人口齿生香,还令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能量。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的确“轻”了不少。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________而变得拥挤逼仄。近年来,全民阅读的产品丰富性、资源共享度、设施便利化、服务多样性不断提升,推动引导人们真正把学习作为爱好和生活方式,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让随时阅读、手不释卷成为可能。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把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让我们通向成功。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靡然成风 不胜枚举 细嚼慢咽 浩如烟海

B.蔚然成风 不胜枚举 含英咀华 汗牛充栋

C.靡然成风 数不胜数 细嚼慢咽 汗牛充栋

D.蔚然成风 数不胜数 含英咀华 浩如烟海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2021年综合阅读率达到81.6%左右,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B.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2021年综合阅读率达到约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C.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D.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6%,较2020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美,请简要分析该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答案及解析:

6.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靡然成风:指人们纷纷追随,形成风气。多含贬义。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结合本文语境,第一个横线处应选“蔚然成风”。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文本意在强调阅读的好处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故第二个横线处选“不胜枚举”。细嚼慢咽:细细咀嚼,慢慢吞咽。形容吃得很慢。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结合后一句的“口齿留香”,第三个横线处应该是读书吸收的精华,故选“含英咀华”。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结合上下文语境,第四个横线处意在说书的数量多,故选“汗牛充栋”。

7.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根据数据显示”一句中,“根据……”和“……显示”杂糅,应改为“根据数据”或者“数据显示”;“约”和“左右”语义重复,需删去其一;表时间的状语应该放在前面,表述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答案选C。

8.二者都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①特点: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且这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本体。文中用“灯塔”“阳光”“阶梯”三个喻体,去说明“阅读”这个本体的作用——指明方向、照亮旅途、促人成功。②表达效果:将阅读的作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出自《荷塘月色》一文。“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续用三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零星地点缀”的“白花”。这种写法属于博喻。答题时,注意先破题,点明此处是博喻。接着再分别回答博喻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即可。

猜你喜欢
本题解析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睡梦解析仪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电竞初解析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