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赵 康
学生做不好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诗性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多元的考查角度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考点中难以厘清思路。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一些试题的分析,给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古代诗歌在创作方面常用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语序、跳跃性语言、改变词性、变换词义、使用典故等技巧为诗歌增色。要想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古代诗歌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表述形式。例如:
忆 昔
陆 游
忆昔梁州①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
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②可磨。
[注]①梁州:治所在南郑(汉中)。乾道八年,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②浯溪石:唐代元结作《大唐中兴颂》,铭刻在浯溪旁的石崖上,以歌颂肃宗的功德。后遂泛称铭刻勋绩的碑石为“浯溪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回忆当年东归后的军旅生活,充满对抗金岁月的留恋。
B.“夜枕戈”“邯郸步”化用成语典故,显示了今昔生活的迥异。
C.颈联中的“冰河”与“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的“冰河”内涵接近。
D.尾联中诗人以梦中刻石纪功的美好梦想反衬壮志难酬的残酷现实。
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诗,笔者将其进行如下改编:
(我)忆昔(在)梁州夜枕戈(待旦),(我如今)东归如此壮心何(处安放)!
(岁月)蹉跎(我)已失邯郸步,(我内心)悲壮(只有)敕勒歌空传。
今日(乘坐)扁舟钓(于)烟水(雾气弥漫的水面),(这番景象让我想起)当时(穿着)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从)寒窗梦(中睡醒),(梦中)尚想浯溪石可磨。
诗中省略了句子成分,如主语“岁月”、谓语“穿着”、介词“从”等;运用了颠倒语序,如“空传敕勒歌”;使用了典故,如“邯郸步”“浯溪石”。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可能会令初读该诗的学生有些费解。如果按照以上方法加以改编,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一些。经过比对,可以看出A项“充满对抗金岁月的留恋”错误,原文并无此意,仅仅将曾经的军旅生活和今日对比,抒发了自己雄心壮志无处安放的情感。
另外,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诗中的古今异义词。以2021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选择题D项“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中,学生因对“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中“听”的误解,很容易误判该选项。结合语境,此处的“听”不是“听到”的意思,而是“任凭”的意思,词末并没有从听觉上书写鹭鸶的生活状态。
类似的还有,2018年全国卷Ⅰ中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中,一些学生由于对“男儿屈穷心不穷”的“穷”的误判,以为诗中表达的是“诗人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导致折戟在这道题目上。
有些情况下,词义可以多解,比如,文天祥《重阳》的“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两句中,“更”可以解释为“改变”,黄花不能主导改变西风到来的现实,与上一句共同表达自己如同“落叶”和“黄花”一般难以阻挡国家沦丧的趋势;“更”也可以解释为“又、更加”,黄花不仅失去主人成为野菊,还处在凛冽的西风中,可以理解为文天祥虽痛失家国,仍如勇立西风的“黄花”,气节犹存、意志如磐。当然,语义多解的前提是这些解读都是符合语境的恰当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对诗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读。
综上,要准确解读诗歌,就要在诗歌理解上下功夫。要结合语境恰当地填充文中被省略的部分,语序颠倒的地方要进行还原,使用典故的地方要抽丝剥茧,语义多解的地方要精挑细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从《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来看,“语言、形象和情感”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赏析诗歌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做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的立足点、着眼点。此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也不能忽略。基于此,对诗歌题目中的选项,可以立足以上方面,深入剖析。例如: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元将张弘范等人多次前来劝降,文天祥义不降元,终从容殉国。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源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实写(手法技巧)文天祥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主旨情感),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作者由窗外梧桐联想到故乡梧桐,属触景生情(手法技巧)的写法,表达了思乡怀国之情(主旨情感)。
C.颔联通过想象(手法技巧)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主旨情感)。
D.颈联撷选“落叶”“流水”两个意象(语言手法和形象),用“何心定”串联,表达了作者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主旨情感)。
从这道题的选项设置来看,语言、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都考查到了。有学生认为B项不准确,认为作者不是由窗外梧桐联想到故乡梧桐,甚至提出“为什么首联是实写,颔联是虚写”的问题。选项中,“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提示这不是一道是非判断题。本题无意争论文天祥到底在狱中有没有真正看到梧桐,而是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作者由窗外梧桐联想到故乡梧桐顺理成章。因此,对学生来讲,要准确辨明选项的考查方向和设题角度,才是应有之义。
1.结合题目明句意
题目是诗歌的“眼”,借这双眼可以读懂诗歌的灵魂。比如,看到《咏梅》《石灰吟》等题目,我们就能判断是托物言志诗,从而根据景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志向和情感;看到《白下驿饯唐少府》《奉送十七舅下邵桂》等,我们能判断是送别抒怀诗,从而根据送别诗的内容推测出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有的诗歌没有题目,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因为缺少题目,导致诗歌朦胧多义。以2019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为例,若只读诗歌内容“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话,有可能会认为是山水诗,将诗歌理解为作者是在透过一扇小窗领略大自然的辽阔万里之势。结合题目《题许道宁画》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在咏叹画面的意境。如窗大小的画卷,千里意悠悠,所以14题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错误。如果忽略了对题目的关照,对诗意的理解也许会大相径庭。
2.结合典故析深意
典故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诗歌更加含蓄。对学生来讲,对典故的正确理解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比如,2017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题目《送子由使契丹》中“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两句,结合注释中李揆入吐蕃会盟怕被扣留的典故,可以判断苏轼是担心苏辙安危、顾念兄弟情深,所以14题B项“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和D项“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如果弃典故内涵于不顾,这样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似乎也未为不可,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语境,不能主观臆断。
3.结合选项定文意
在做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时,需对每个选项进行综合考虑。有的选项在设置时,故意对文意进行曲解或夸大,误导学生。所以在作答时要小心求证,相互对照,进行判断。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白下驿饯唐少府》第14题,A项“(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与D项“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考生可能难以判断“相知何用早”是说“相知早”还是“相知晚”?仔细判断,应知二人并非早年相识。“长安在日边”是说“长安近”还是“长安远”?其实如果认真思考,诗人在此应该说的是“长安虽远,但也‘指日可达’”的祝福语,答案自然明了。两个选项对比起来,A项有些言过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