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答题方向不明确”易错点的分析

2022-12-27 18:05山西张翠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山西 张翠娥

易错试题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颔联写离别时的情境,交代了两人相似的境遇。颈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尾联以劝慰和自勉的口吻,表达了在离别之时的豪壮情怀。诗歌后两联直抒胸臆,使得豪迈激昂情感如潮涌动。

易错点归纳:这道题的易错点主要在于“比较阅读类试题答题方向不明确”,解答这类试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求同辨异”。对应到诗歌鉴赏题中,“求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等;“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甚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等。无论是“求同”还是“辨异”,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异”处。

易错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

测试人数:40人。

错误数据;在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学生中,有6人答错;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中,有14人答错。

易错分析:学生在作答时,不能准确理解题干,不能界定和辨析“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的答题要求。学生错误类型主要有:①错把“辨异”当“求同”;②错把“排遣离愁的方法”当作全诗的表达技巧分析;③忽略“都是送别之作”,转而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情感;④答题不规范,只有抒情方法罗列,没有结合诗歌文本具体分析;⑤不能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或顾此失彼,或语焉不详。

易错讲解:笔者在向学生讲解第15题之前,首先,介绍创作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这首诗创作背景与《滕王阁序》有重叠之处,学生对“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已有了解。诗人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免官,后经洛阳回故乡龙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从洛阳南下,去探望时任交趾县县令的父亲,途中经过白下驿,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相处一段时间后,王勃继续南下,而友人也将离开白下驿前往长安,临别时王勃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一诗。

其次,梳理诗歌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思路。这是一首典型的饯别诗:前两联叙交游短暂友情深厚,后两联抒离情别绪。

再次,重点解释诗歌两处用典,明典明情。诗中这两处用典均是诗人对现实境遇的悲慨:

一者为“昌亭旅食”,谓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处。此处借此自喻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王勃喜用此典,在他的《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一文中亦有:“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宾;惠阙始终,取恨昌亭之客。”

一者为“长安在日边”。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故后人遂指长安为日边。《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变离别的不舍与牵挂为劝勉,谓长安虽远,“指日”可“达”,从而一扫颓意,使诗歌格调变得昂扬。

最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字,展开赏析:

首联:在白下驿,你我过着同贫贱共患难的日子,我们就像韩信在南昌亭长处寄食一样艰难。以叙为主,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诗人的现实处境,语气中充满无限悲凉。

颔联:相识相知为什么要早呢?(我们虽然相识不久,但是)心意相同,抱负一致。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了诗人与友人虽相识时间不长,但胸怀情意是契合如一的。

颈联:暮色西沉,落日仿佛垂挂在江浦的楼阁之下;风烟迷离,归途因而显得模糊漫长。这是常用于送别的“诗家语”,其中包含的不舍与牵挂自不待言。“风烟”这一意象,是王勃诗中的常客,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等。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前途的迷惘与困惑。

尾联:别离后你会选取哪条道路?长安城就在那太阳的边上。这一联紧承颈联而来,颈联意指天晚路远,让人担心,此联语意“翻转”——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路归乡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体现出诗人面对离别时豪迈昂扬的气概。

综上分析可知,解答这道题,有两个关键:一要熟知包括抒情手法在内的各种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其作用和表达效果;二要准确理解《白下驿饯唐少府》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两联的诗意,能具体评析所运用的抒情技巧。如《白下驿饯唐少府》颈联融情于景,“低晚照”“隔风烟”,离情别绪溢于言表;尾联“去去”可以联系《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想象别后之景,不舍和牵挂自在其中。若联系《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中长安日远的典故,则更易理解了。

作答时为避免失误,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试题所有相关信息,包括诗题、诗人、诗歌、注释、选择题选项内容、主观题题干等。首先确定题材、思想内容,从整体上大致把握诗歌所“言”之“志”,然后解读题干,确定比较的点。具体来讲,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阅读类试题考查方向及应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比较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一般有以下方法:

①读诗歌的标题。标题往往有点明诗歌的体裁、主要内容以及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

②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所处时代的共性及其作为个体的创作风格。

③关注意象。诗歌往往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蕴含情感也不同。

④古人在写诗歌时常常卒章显志,要注意诗歌的抒情句(如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后两联)。

⑤注意诗歌的用典。诗歌往往通过正用或者反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2.意象、意境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形成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具体语句相关,意境与诗歌全篇对应。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披文入情。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关注动词、形容词、数词等;二是分门别类鉴赏语言风格,如山水田园诗和隐逸诗常有的朴素自然、清新明丽,边塞诗和豪放词常有的雄浑豪壮、悲壮慷慨,闺阁诗和婉约派词常有的婉约细腻,咏史诗和咏物诗常有的委婉含蓄、蕴藉深沉,讽喻诗常有的幽默讽刺、沉郁顿挫等。另外,作者也有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洒脱达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辛弃疾的气势雄壮等。

4.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比较

在比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艺术技巧时,既要熟知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同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其艺术效果。

变式练习

一、(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文诗则是从人的角度起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更不是咏物诗,答案为A项。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不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样悦耳动听。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追求。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在“高笼”中的画眉鸟的叫声听起来很欢快,就像它还在“千岩万壑中”一般。正是公事的闲散、心灵的宁静,才使得诗人获得返回自然的乐趣。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诗人对画眉鸟鸣叫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一个高洁出尘、闲适淡泊的人物形象。

【易错点拨】学生在作答该题时,容易找不准比较阅读类试题的答题方向。有的错答为两诗情感的比较,有的错答为对两诗“对比”手法的比较分析,有的错答为画眉鸟的形象比较。解答该题,要聚焦事物形象“画眉鸟”,比较其在两诗中的不同作用。欧诗全诗围绕画眉鸟来写,“始知”是诗意转折的关键,“不及”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诗人托物言志,借比较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中的叫声表达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主要写诗人自己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中对笼中鸟叫声的听觉感受,以此抒写闲适淡泊的洒脱襟怀。

若要规避该易错点,学生需要掌握咏物诗的题材特征。另外,要读懂“诗家语”,读出抒情主体和行为主体(有时两者为一体),欧诗的行为主体是画眉鸟,文诗的行为主体是诗人自己。

二、(2021—2022学年湖南省雅礼中学大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3,4题。

早 寒

白居易

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被经霜后薄,镜遇雨来昏。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

和乐天早寒

刘禹锡

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

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

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

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第三句写到被子在经受霜冻后显得单薄,诗人由此感到“寒”。

B.白诗以北方初冬时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心境。

C.刘诗颔联写到诗人与客人闲聊,请老僧留宿,生活十分闲适。

D.白诗与刘诗首联都写到初冬的“青苔”,这对推断两位诗人所处的地域有所帮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请老僧留宿”理解错误。“宿请老僧斋”的意思是“晚上请老和尚吃斋饭”。此联对仗,“留”对“请”,“话”对“斋”,所以此联的意思是留客人聊天,请老僧用餐。

4.同样是吟咏深秋,刘禹锡的用笔总体上比白居易明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白诗选用黄叶、青苔、薄被、昏镜、寒霜、密雨、“半卷”的檐幕、“斜开”的阁门等意象,烘托了凄凉、冷落的氛围;“迎冬兼送老”,仅靠饮酒消愁等行为,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凄惶。②在首联呼应白诗时,刘诗虽然也选用骤雨狂风、侵壁苔鲜、满阶黄叶等意象,意境同样萧瑟,但诗人接下来却以待客、请僧、饮酒、读书等一系列足以怡情逸兴的活动来消解眼前的枯寂,“翛然自有处”,从容若素。没有悲秋之叹,而是追求闲淡之致。由此可见,刘诗用笔比白居易明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和风格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比较点“用笔”其实指的“风格”“基调”。一首诗的风格可以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语言的特色等角度切入分析。白诗中,诗人连用多个给人以阴冷、破败之感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冷落的氛围,从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迎冬兼送老”一句是描写诗人饮酒消愁等行为,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凄惶。因此,这首诗总体上是压抑和阴冷的基调。与白诗不同,刘诗呼应白诗时,虽然在首联也选用骤雨狂风、侵壁苔鲜、满阶黄叶等意象,也透露出萧瑟的意境。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消沉,而是笔锋一转,用一系列足以怡情逸兴的活动来消解眼前的枯寂,无论是待客请僧或者饮酒读书,都透露出诗人的闲淡从容,与白诗中的情调完全不同。尾联则更是加强了这一效果,“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表明诗人完全没有悲秋之叹,而是追求闲淡之致。所以从诗的感情基调上,刘诗用笔明显比白诗明朗。

【易错点拨】学生在作答该题时,不能明确比较阅读类试题的答题方向,不能正确理解“用笔”的含义;比较角度单一:有的比较情感,有的比较画面,有的比较语言特色。解答比较阅读类试题,对于如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特色、豪放词风、婉约词风、情调、用笔等宏观的比较,答题时需要从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角度综合分析。对于微观的比较,则需要对点切入。本题是宏观比较,则需要综合考虑,至少选择三个方面分析比较。

解答该题,需要对两首诗整体把握。宏观的考查自然要侧重整体分析。白诗前三联写景,意境凄凉冷落;尾联叙事,“只仰”流露出心中的无奈和凄惶。刘诗首联写景,意境萧瑟凄凉;中间两联叙事,“留”“请”“接”“排”,以怡情的活动来消解心中的凄凉,尾联直抒胸臆,“不伤怀”表明诗人完全没有悲秋之叹,而是追求闲淡之致。

三、(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二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送韦城李少府①

[唐]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繁杂事务,停止世俗活动。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送”字点明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同时两诗题目都交代了所送之人和所到之地。

B.张诗在首联点明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是常见的送别诗的写法,但梅诗不同。

C.两首诗均有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春日的一派生机,为两首诗奠定了明朗的感情基调。

D.两诗颈联均虚实结合,出句实写诗人送行,对句虚写所送之人和自己分别之后的情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均虚实结合”错误。张诗颈联“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上句实写诗人送行,下句想象友人别后情景,而梅诗通篇均是想象友人别后归家时和归家后的情景。

6.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①张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安慰与鼓励。诗歌前两联触目万物皆春,生机勃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②梅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对朋友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运用想象,想象童稚热切盼归的情境和友人归家的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朋友归乡的欣慰,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以及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是离情别绪,此为共性。本题考查两首诗思想情感的侧重点的不同。张诗表现了积极乐观、豪放昂扬的情感。尾联写相识相知的友情无惧路途遥远,纵然相隔万里,也像邻居一样亲近。既有依依不舍的满腔深情,更有洒脱豪迈的胸襟态度。梅诗想象友人归家时童稚候门、杜鹃喜啼、欣逢春燕、一洗征尘的轻松愉悦的情景,以及归家后终日临水闲坐的情形,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易错点拨】学生在作答时,易出现比较阅读类试题答题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不能准确理解“表达情感的侧重点”这一比较点,也就是两首诗情感表达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情感。只关注两诗的不同而不能从侧重点作答,都是无效的。因此,有学生答“张诗中有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梅诗中没有惜别之情”,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张诗作为送别诗,有惜别之情,但更重要的是表达壮别,即离别的豪迈和洒脱之情,从颔联生机盎然的春景描写和尾联“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豪情抒写中可以分析得出。梅诗名为送别,通篇都是想象友人归家时和归家后的情景,重在表达对友人归家的祝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艳羡。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