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唐丽娟 刘云涛 谭展鹏 张忠德 奚小土 吴晓新△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尤其对部分传染病的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因其突发性、快速传播性、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仍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1]。中医治病为辨证论治,不需要病原学、影像学等实验室相关检查支撑。在现代医学暂无特效药或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可快速介入,全程参与,及时救治。诸多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早期干预可阻断病情进展,降低发病率[2],减轻临床症状[3],在缩短发热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激素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4],可见中医治疗传染病有其独特的优势[5]。但是对比现代传染病学的快速发展,中医传染病学发展缓慢。其理论基础主要依靠《伤寒论》《温病学》等经典的支撑,近现代相关中医理论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学科建设不突出,并没有形成具有当代中医特色的学科体系;与现代医学结合不足;临床缺少治疗传染病的专科中医师;有效证据多为古籍、名医经验,缺少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6];对有疗效的中药研究不足,作用机制不明确,或制作工艺落后,或对其毒副作用不明等。以上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中医传染病学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现代化中医传染病防治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医学相关方法,研究传染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诊断、治疗、护理及预后康复等;通过加强《伤寒论》《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结合临床实际,培养优秀的中医传染病学专科人才;建立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传染病实验室,加强科学研究,在循证医学的框架内寻找更多有效证据,为中医传染病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7],疫情出现时,能快速成立中医专家组,现场指导建立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模式,快速有效参与到疫情的防治中,为应对疫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2.1 学科建设需要重视团队人才培养及做好学科长期规划 学科建设需要注重团队人才的培养,明确人才才是第一资源。尤其需要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作为该学科领军人物,这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类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强调中医经典理论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需要理论与临床实践长期融合。因此需要大量时间和空间完成中医人才的培养。实际工作中,笔者以传染病方向的名老中医为学习对象,以名医工作室为依托,全面、系统地学习名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经方等,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培养机制,以便快速、高效的培养中医传染病专科人才。学科建设需要做好中长期规划,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学科建设所处环境及条件来确定研究方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于此方向,递进式地开展科研立项。比如确定三年期人才培养目标、科研立项及完成目标等,并将其细分于每年计划任务中,保证人员分工,按时按点完成任务,最后由科研成果凸显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2.2 学科建设需要重视专科教育 建立中医传染病学学科的科室大部分为医学教学单位,承担着学校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教育关系着整个学科的未来,因此学科团队必须重视专科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中医传染病学以《温病学》为理论基础。《温病学》开始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散见的科学设想和具体经验,当时认为温病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晋唐时期医家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不同于其他病因,《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从治疗学方面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到宋金元时期,温病学说脱离伤寒,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强调热病的治疗以寒凉为主。至明清时期,以《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温病学专著为标志,表明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独立学科。因此,学科教学需要联合多个教学科室,开展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的教学,结合不同历史背景解析当时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使学生完成对中医传染病学的理解及知识结构的建立。同时专科教育也包括西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如重点需要学习《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解剖学》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对现代传染病学有充分的认识。
2.3 构建以《温病学》为主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中医教学模式 单纯理论学习既不能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能有效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生和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单位应结合院校资源及环境,构建以《温病学》为主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与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动态结合,通过临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逐步完善中医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安排中,部分教师对课程准备不够充分,或缺少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经验[8],或缺少对最新传染病知识的了解,仅照搬书籍,造成教学难度大,学生所学知识陈旧,学习积极性缺乏。因此,为了中医传染病学学科更好发展,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增加老中医、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比重,减少纯理论性教学,增加中医理论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的内容。以临床传染性疾病治疗的难点为切入点,结合名医经验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该疾病目前的治疗措施、治疗难点、研究热点、可能的治疗方法、预后及康复情况等。病案选择方面,平时以临床常见疾病为主,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减少如天花、霍乱、麻疹等一些不常见的传统传染病教学比重。疫情发生期间,如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甲型流感、新冠肺炎等特殊时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疫情为案例,通过现场或视频资料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实时了解中西医治疗方法、疗效及难点;同时需多学科联合教学,强化医学微生物学、医学消毒学、护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管理学等与疫情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需多样化,如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9]。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既往教学反馈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对于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的中医学生,可选择“师带徒”的培养模式,快速高效培养专业人才;对于西医基础薄弱或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中医人才,可选择外出进修、与合作单位互派学者、参加知名学者讲座等培养模式。
2.4 跟进现代医学,加强学科科研建设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虽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而现代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医传染病学想要获得快速发展,必须时刻追踪传染病学最新热点和进展,运用现代医学成果来拓展中医传染病学的科研和临床思路,以加快中医药科研体系的建设。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衷中参西,取长补短”的原则。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需要有一定前期科研基础的团队来支撑[10]。科研水平高低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建设既要通过中长期的积累来确定稳定的科研方向,又要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来动态调整科研方面,以适应当代社会需求。主要研究领域不能只聚焦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统常见传染病,还需要覆盖近年新发、突发及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传染病。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重点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手段进行研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实用性研究和有价值的创新。如对临床上确有疗效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或对中药制剂的工艺进行优化,起到加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出成果而出成果。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主屠呦呦便是对中药治疗疟疾进行发掘研究,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提炼青蒿素,为中医治疗疟疾作出重大贡献。学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研仪器和医学实验室支撑。专业传染病的研究要求实验室具备相应的诊断试剂、诊断仪器和病原学诊断能力,如无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便无法独立开展传染性疾病相关研究。具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后,不仅要求科研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还需要加强科研的管理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如实验室隔离、房间密闭消毒、个人防护服、生物安全柜使用等[11],防止因工作人员防范意识薄弱和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营造中医传染病学学科特有文化 学科文化建设是渗透于学科一切活动中的精神内涵,也是学科的灵魂所在[12]。学科文化指导着学科的发展,可以把学科团队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向学科预定目标,推动学科有序、高效的发展。一个优秀学科团队和平凡学科团队本质差别就是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学科文化。良好的学科文化包含了秩序和人文。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意志决定了学科文化的特点。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因其涵盖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套不同理论体系相结合,容易造成团队成员对核心理论理解失衡,严重时可导致极端化。因此,需要学科带头人利用其价值观和影响力引导学科健全发展,允许团队人员对两套理论体系的理解存在合理的偏向性,经过长时间的凝练形成以现代化中医为主、西为中用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科氛围,狠抓学习,努力做到中医知识理论领先、现代医学不落伍、科研技术手段先进、科研成果突出。成为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团队的成员应当树立崇高理念,做到救死扶伤、不惧生死,时刻准备应对疫情的到来。当疫情来临,团队即刻亲临一线,采集病原学资料、疾病临床症状等信息,结合实验室相关成果,指导快速建立现代化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模式,如广东省中医院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张忠德医生,以身作则,2003年他报名成为第一批接触“非典”患者的一线医生,2020年除夕之夜又驰援武汉,直面新冠肺炎,建立中医治疗模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杰出贡献。这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中医人崇高理念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现代化的中医传染病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其治疗传染病的优势日益显著。但是理论发展缓慢、硬件设施落后、软件条件不足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通过加强专科教育、完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水平、营造学科特有文化等方式,加快中医传染病学学科的建设,为传染病的防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