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体验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发端与根本

2022-12-27 10:36杨春张秋月江苏省清江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范集中学江苏省淮安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 杨春 张秋月(江苏省清江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范集中学/江苏省淮安市)

一、阅读体验的功能及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阅读体验是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情感,并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其旨在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诵读,品评,联想,想象。阅读体验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把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内化的复杂过程,因为体验对象的内容丰富,其育人的功能也十分强大。童年的鲁迅(“迅哥儿”原型)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觉得晦涩难懂,对旧时教育心生讨厌,是一种阅读体验。马克思从巴乐扎克的《人间喜剧》中获得关于法国社会的信息比从社会学、统计学等资料中获得的信息总和还要多,这也是一种阅读体验。因此,阅读体验的本质就是阅读者在阅读时的实际感受。而对于语文教学,增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获取良好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能够自由、集中、愉悦地沉浸在文本海洋中,进而感受文学知识。而且,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施教的基础,更是育人的目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发端和根本。

二、重视阅读体验,别站在语文的岸上学游泳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就像是领着一群孩子在学游泳,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自己会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下水,只有经常在水中才能熟识水性,才能真实感受水中游弋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程、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成为课堂明星,是一个角色的错位,功能的缺失。课堂上对学生语文学习真正有帮助、有影响的,才是有用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心智的发酵,虽没有表象上的喧哗,但一切都在“潜滋暗长”,就像有时候大海的表面波平浪静,但是内部却激流涌动。这种在阅读中的智力活动、信息的吸收以及由生命底层油然而生的情感,不仅是我们有效开展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而且这种体验不断累加起来,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吸引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不断去探寻语文的快乐。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各类文本的阅读体验正是熟悉语文“水性”的过程,首先要让孩子们“下水”,感受到“水”的灵动,只有这样才有他们将来在“水”中嬉戏的可能。如果总是用分析代替感悟,用告知代替认知,用教师讲代替学生读,总让孩子站在岸上,无论你把游泳的技巧讲得多么精准,方法多么生动巧妙,每一个动作要领孩子都能背,有朝一日下水时还是要被淹死的。

三、阅读体验要关注阅读安全

对于阅读体验这种表象上不热闹的课堂环节来说,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是看客,值得提醒的是把学生赶下水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安全,我们要了解水的温度,水的流速,河床的深浅,游泳的姿势,等等。

1.阅读体验要依序进行,不断生长

童年的鲁迅对旧时教育之所以心生讨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离学生生活、心智水平太远,教材严重脱离了儿童的实际。而于漪教师童年时读《千家诗》所获得的体验犹如播种下了一枚金色的种子,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断生长开花,使自己的生命蓊郁苍翠。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循序渐进也应是阅读体验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进行阅读材料的收集与设计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及学情进行,让阅读材料符合学生学情与年龄段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教材既不能平行甚至落后于学生认知的水平,使得教学出现幼稚化、低龄化状况,也不能因急于促进学生发展,使文本的高度让学生跳起来也“摘不着”,最终落得揠苗助长的下场。

另一方面,阅读体验的有序性还体现在阅读引导的环节布局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浅入深出、逐渐沸腾的,如同一个生命在不断拔节。首先是激活固有的认知和情感,这是种子,通过中间环节的浇水施肥、阳光照耀,最后开出花、结出果来。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好比种子的生长过程。阅读是一种过程,体验是一种持续性的阅读反映。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关键在于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推荐学生书籍、阅读材料时,应帮助学生去明确阅读的重点,教学生阅读的难点。同时,设置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导入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专注度,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是善于总结阅读成果。帮助学生懂得总结阅读成果,就好比采收果木的果实,让学生懂得、知晓在阅读中获得了什么,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兴趣。

2.阅读过程不能像盲人摸象,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循环渐进的活动,是一种不断体验、不断学习知识的活动。我们不要也不能追求广播操式的整齐划一,更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马不一定非要啸啸地鸣,雪也不一定非要霏霏地下,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读者,书在谁的手中,谁就是书的主人。

把阅读权交给学生不等于是“散放羊”,没有目标的阅读也只能是一种盲人摸象,认知结果会出问题,体验的深刻性得不到引领,阅读的能力也不会得到有效系统的整理和推动。因此,整个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鼓励学生依照阅读目标去展开阅读、学习。同时,根据阅读目标去明确教育目的,语文教师个人必须意识到阅读教学开展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依据这一阅读教育目标,开展创新性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权交给学生,比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定期开展一些美文朗读比赛、故事分享大会、文学经典诵读竞赛等主题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各个小组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比拼,语文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优秀的班级、优秀学生,给予表扬与奖励。通过该方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更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借助阅读,形成自信、合作、团队、奋进的思想态度,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并推动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思维的多重发展。

另外,阅读体验中要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阅读教育理念,坚持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全程性指导与服务,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例如,语文教师根据课文教学主题,实施好“1+X”的群文教学模式,坚持每周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需要学校方面加强资金支持,购买大量的书籍、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借阅渠道。通过每周为学生免费发放书籍的方式,鼓励与指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创建阅读文化角,在班级里设置两排书架。每周组织一个阅读主题活动,并更新一些优秀书籍,然后利用班级板报,刊登书籍的阅读方法、书籍阅读鼓励性话语,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阅读,鼓励学生借阅班级书籍资源,放学回家后去阅读,然后向教师、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与体会,在潜移默化中、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3.阅读体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

阅读体验不能把阅读的过程只理解为知识的搜罗、整理、辨析、总结等。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使学生的内心像一条激荡的小溪,才会有悲欢的欲望,才会有褒贬的可能,才具有产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可能性。语文教材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或激昂,或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情,可以感染人,激发人,调节人;情,可以促使学生情随境移,忧乐与共;情,可以使师生在和谐的共鸣中,实现最佳的信息交流。

从这一点讲,语文教师做个“多情人”非常重要。

作为“多情人”,首要任务是激发情感。如何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而达到让学生体情的目的呢?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致黄浦江》一文时,可以通过参观、放视频、讲故事等多种方法描述旧中国的苦难,来激发同学们的情感,使同学们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如果先引领学生了解“抗美援朝”这一时代背景,则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感受人物的伟大形象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多情人”,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体悟情感。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所以要从情感基调、情感层次、情感差别等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开篇写道:“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一个“好”字为全文定了感情的调子,人们对总理的深刻怀恋和崇敬赞扬之情也凝聚于此。《春》一文的感情经历了由盼春→绘春→赞春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春回大地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力量。

作为“多情人”,最后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试听化阅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其重点在于做好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完善,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构建一个“视、听、读”结合的阅读课堂环境,强调学生对课堂阅读活动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人文素养。

比如,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文中的故事与内容制作成有趣的影视片段、动画片段,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课文主旨与中心思想。然后,语文教师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通过视频画面联想文章内容,进而去挖掘文章中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思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念的形成。最后,语文教师为学生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文章录音,使学生认真倾听、欣赏他人的朗读,在朗读中联系文章内容。然后,再鼓励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实现课堂阅读教学“视、听、读”的结合,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总之,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而学生的最初体会也会成为后来阅读与生活的源头,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体会作品中情感的复杂性、层次性、深刻性,才能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祥林嫂》一文紧紧围绕“除夕”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祥林嫂在大年夜死去。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影视作品中富户人家是如何过大年夜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天生活倍加珍惜。

在感知描述性语言时,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要让学生想象雪儿映着阳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静态美,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感知雪景之美,自然也就能够领略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喜爱之情。帮助学生泻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从而形成审美,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爱,就像温暖的小屋;爱,是忧伤如水的惆怅;爱,有时叫人进退两难;爱,总能让人感同身受;爱,宛如迂回曲折的河流;爱,总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爱,是心与心的对话;爱,是内心丰盈的遐想;爱,是情深义重的言语;爱,是将心比心的倾诉;爱,是一种娓娓诉说;爱,是细枝末节的流露;爱,是懂得与珍惜。”这些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洗涤着每个人心灵里的尘埃。教师的微笑也包含着川端康成式的淡紫色的哀愁。

综上所述,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作者的情感是前提,调动教师的情感是延展,帮助学生泻情、形成审美是最终目标。只有教师是一个“多情人”,才能有效地使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促使情感体验优化。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始终是阅读体验的重心。只有通过阅读获取良好的精神体验,这样个性化的阅读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悟。文本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因而阅读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去探寻解读文本,从而获得提高。《新民晚报》曾下文批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对教师凌驾于教材和学生之上的行为给予了辛辣的批评,在教师把粉笔当手术刀肢解文本的时候,也就破坏了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