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转型的教研推力

2022-12-27 10:11方凌雁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研修教学管理校本

方凌雁|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良好教学秩序、维持良性发展状态、推动教育教学政策顺利落地的重要保障,也是决定育人方式、影响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早在2008年,浙江省便率先将学校教学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探求教研赋能学校的实践路径,并研制《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指南(试行)》。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结合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任务,再次启动该项目,修订推出了《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的过程中,推动教研工作的转型,加强教育教学业务部门对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指导作用。以下,我们通过相关工作,探讨指导性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转型上的作用。

一、指导性管理的功能定位

指导性管理重在指导学校激活自身内部的力量,改进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在规范的基础上谋求教育教学改革。教研部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应致力于发挥教育管理业务部门的职能优势,整合教研工作的综合力量,通过研究与指导学校教学管理,带活教研工作的转型。浙江省以《指南》落地为纽带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项目,正是这一思路下的实践行动。这种指导性管理需要在规范保障、创新引领、内生发展、精准施策四方面着力。

(一)规范保障:凸显学校教学管理的标准化

学校要成为一个良性的育人生态系统,必然需要构建稳定的运作秩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是承担这一稳定运作秩序的基本支点。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内部需要有遵照教学规律及特点设定好的教学规则和程序,以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一套依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对课程教学进度、作业考试等重要方面都有清晰规则要求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指南》便是一份提供学校规范导引的行动指南。它期待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引领,帮助学校明晰教学管理底线,并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研制适合本校运作的教学管理规程。

(二)创新引领:重视学校教学管理的应变性

学校实践的发展须与时俱进。学校这一组织系统始终需要处于应对各种挑战的变革之中。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素养时代。教育目标、内容、育人方式、评价都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双减”政策的出台需要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与活动组织内容纳入学校管理,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学校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角度重构学校课程体系,需要学校在教学组织方面更好地落实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等。学校教学管理还需要构建一个有弹性、有张力的体系,帮助学校积极回应新的改革问题,及时调整和突破,在实践中实现新时期教育管理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在《指南》的修订中,浙江省将“教学常规管理”分成“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管理”,教学评价作为一个独立板块被突出强调,正是出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学评价重视的考虑。

(三)内生发展:寻求学校内部的变革力量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潜能的艺术。学校系统的多元复杂性决定了改革成效的发生取决于其内生性特点。如果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将教学管理常规与教学有效结合,没有发挥主体能动性,再完美的管理制度与举措都会出现阳奉阴违、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推进指导性管理,旨在引导学校管理者改变过去惯常的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作风,从而以“指导”的方式开展管理,并结合学校特点和资源策划,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要求和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教学管理的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这种学校教学管理的内生性发展取决于“人”这一关键因素,即学校教学管理者要能够结合本校管理基础、资源特色,找到自身管理的内在逻辑与方法体系,进而促使内部人员特别是教师焕发出活力,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变革中来。

(四)精准施策:加强管理改进的问题导向

学校教学管理改进也是在现代治理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改进行动。教育治理更是一种具有过程化、效率化和科学化特点的管理方向。这种管理,需要体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即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发现学校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并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实现精准施策。教学管理的精准施策,一方面需要发挥区域教研的宏观视角和专业研究者的优势,借区域教研诊断分析的优势助力学校管理;另一方面则强调以校为本,指导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也为管理精准施策提供了支持。如运用数据平台强大的收集和分析功能,提供课堂诊断、作业和考试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精准研判、管理的效度与准度。

二、学校教学管理改进的实践突破

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且守正出新的行动。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浙江省将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四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校教学管理的中观架构,并按照“厘清教学管理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路,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和实践倡导,在规范学校课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和教师发展管理等方面底线举措的同时,引导学校积极创新突破。

(一)学校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管理关注“教什么”“学什么”,并以国家整体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地为目标。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新时代,其以五育课程全面落实为主线,体现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与导引核心素养落地并举的理念。

1.做好开齐开足开好五育课程保底工作

新时代国家课程体系以五育课程全面落实为主线。当前,许多学校依旧受智育课程优于其他四育课程的观念束缚,存在实践类课程安排不足问题。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其中体育、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需要特别重视,防止出现智育课程挤占其他四育课程的现象。

2.以“大课程”拓宽课程教学管理视野

课后服务、读物管理、学段衔接都是当前学校课程管理的新任务,亟待学校课程管理破局。如“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学校更需要重视学生在校时间的统筹管理,要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空,做好学生课后服务期间自主学习管理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关注“怎么教”“怎么学”,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中的指导性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要重视传统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学习指导等常规工作,也要落实“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理念主张与实践思路,加强作业研究等创新性举措。

1.落实日常教学常规的基础要求

日常教学常规和制度是保障学校教学秩序的基础,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根据减负要求控制作业量。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校内教学调研活动等,都是学校需要坚持的常规工作。浙江省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各校教师参加备课的次数并不一致,有84.67%的教师参加了3次以上的集体备课,但也有2.7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集体备课。规范日常教学常规管理依然是许多学校需要坚守的底线。

2.探求“学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落地

将学习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核心主线,需要寻求诸多创新性举措。如教师如何做好学习设计和学习指导?如何落实“将作业作为重要的自主学习任务,与课堂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的要求,积极探索以作业融合“学”“教”全过程,促使课堂教学的转型?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指导功能的发挥都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

(三)教学评价管理

教学评价管理关注“评什么”“怎么评”,注重按照完善学校考试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为纲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减少纸笔考试结果的过度应用。新时代的学校教学评价改革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考试评价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做好推进综合评价工作,在改进纸笔考试的同时完善学习过程评价。

1.处理好评价与减负的基本关系

学校要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的底线要求。如减少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七到九年级每学期最多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不组织周考、月考等考试或以其他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又如尊重学生成绩隐私,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进行成绩排名等。通过控制考试次数、形式和成绩公布的管理,可以遏制以往过于频繁、质量不高、过度功利运用纸笔考试的消极影响。

2.推进综合评价改革与学习过程评价研究

规范考试管理,须透过“减”的表象,看到“增”的实质,即学校需要健全综合评价,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性、评价方式的综合性以及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如“采用多样活泼的实践性评价”“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小学日常学业成绩报告采用分项等级制”“加强‘教、学、评一致’的探索”等都是期待突破的改革点。

(四)教师发展管理

教师发展管理关注“教研研什么”“教研怎么做”,重在对学校内部教师研修机制、教研组织、教研活动的管理指导。教师发展管理在坚持常态化校本研修的基础上,期待在“有效教研”、促成教师专业和使命双向强化的发展格局上有所突破。

1.秉承校本研修的组织机制优势

浙江省多年来推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机制,具有良好的教师发展管理基础。结合多年的校本研修经验,浙江省坚持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机制、基于课堂立足实践的行动研究机制、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与推广机制、基于研究的团队学习机制。

2.探究基于教师专业自觉的成长管理机制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自觉的成长管理策略,如将唤醒教师专业自觉作为研修的关键:及时开展教师需求调研,提供促进生成的思维工具,导引在实践任务中的体验与反思,激励和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促使其带动团队成长,从而将教师教研活动作为教师发展评价的辅助,促使教师评价管理发挥正向导引作用。

三、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区域案例剖析

倡导指导性管理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项目,是一项整合教研系统内部综合力量、研究与指导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并推动教研工作转型的系统性工程。2021年,浙江省再次启动项目后,确定嘉兴市、杭州市上城区等23个市、县(市、区)为试点地区,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各试点区作为区域先头军与攻坚队,以《指南》落实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标准,认真剖析本区域学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分析本区域传统优势工作基础和新问题解决的关系,确立了不同的区域研究点并展开行动。如杭州市上城区、温州市瓯海区、宁波国家高新区、衢州市开化县、台州市路桥区围绕教学过程管理的关键突破点,探讨“学力课堂工程”“课改关键环节”“作业改革深化”“教学常规校本化实施”“学生学习常规研制”等项目研究;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莲都区、温州市平阳县、丽水市缙云县和金华市东阳市等地聚焦教学评价管理的难题,从“着力构建数据化背景下教学评价与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短板寻因”“导测评行动改进”等切入口推动研究的深入;宁波市江北区、湖州市南浔区、绍兴市柯桥区从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角度,探求提升校本研修能级、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嘉兴市、湖州市长兴县、宁波市鄞州区从综合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进的区域生态系统和项目系列规划角度着手推动。以下分别介绍完善课堂教学管理、校本研修管理、作业管理的三个区域案例。

(一)杭州市上城区:数据平台支持“学为中心”教学过程管理破局

杭州市上城区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契机,针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转型等难点问题,结合本地已开展多年的思维课堂前期探索经验,寻求在数据平台体系与诊断改进机制支持下的具有“学为中心”特征的教学过程管理突破。

项目中,上城区按照“教学情境设计”“学习表现”等学习任务评估维度和要素设计的课堂评估量表,为“学为中心”课堂转型提供方向性支持,为各所学校完善校本化的课堂管理细则和评估量表提供指导,并培育了试点学校开展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AI诊断。通过智能化课堂评估信息搜集系统收集有效信息,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上城区形成了基于数据实证的课堂行为观察和个性化改进建议,为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提供科学支持。上城区推进实施“理论学习—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研讨—反思重建”研究流程,从研究方法论视角,为学校有效推进“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过程研究提供指导,以解决“学为中心”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难题。

(二)绍兴市越城区:“问题清单”带动校本研修改造

绍兴市越城区立足区情,基于校情,着眼新时代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带动学校重构校本研修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越城区以“问题清单”形式在全区学校推进问题征集与梳理、归类与化解的机制,并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研究设计方式,导引学校校本研修设计能力的提升,还通过研修成果的逆向设计,明晰教师参与研修的任务、责任,提升教师的获得感。针对校本研修团队活力不足这一问题,越城区聚焦校本研修推进的关键人物,将其作为推动校本研修改造的主力军。越城区明确校长是校本研修的总设计师,分管校长为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是主力军、生力军,让他们带动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这为校本研修改造注入活力,也解决了教师校本研修动力不足的问题。这种聚焦学校问题、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校本研修新形态,极大地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湖州市吴兴区:深度撬动作业管理改进

湖州市吴兴区在多年坚持的“区域推进学生作业‘控量提质’的行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探索,寻求解决作业与课堂学习相脱节弊病的方法,指导学校将作业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

项目中,吴兴区从调研中发现问题,提供创新性设计、持续性跟进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校做好作业管理。吴兴区组织学校积极探索项目化作业、开放性作业等,设计知识建构式项目作业、单元整合式项目作业、真实问题式项目作业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吴兴区还构建了立足学生学情的作业收集与分析诊断体系,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动态开放的作业数据库,通过“精准选题”“精准答疑”和“精准评价”,构建作业设计、辅导、评改的闭环管理,以实现作业融入“学”“教”全过程,带动精准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猜你喜欢
研修教学管理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