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春,吕曙光,尚庆娟
(1.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及深度的不足。失眠可单独出现睡眠生理紊乱,还常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共病,并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睡眠障碍疾病发生率约占总人口的3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3]。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易损伤心、肝、脾,造成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奉于心以养神,以致心脾两虚型失眠在临床中较常见[4]。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5]、针灸[6-7]、推拿[8]、艾灸[9]、耳穴贴压[10]、刮痧[11-12]等方法在失眠中广泛应用。本研究阐述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操作原则和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6岁。患者失眠30余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症状。常年服用镇静安神药物,曾服用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佐匹克隆等。就诊前每晚服用艾司唑仑和佐匹克隆各1片,服用药物后仍入睡困难1周,于2020年10月8日来本院中医护理门诊就诊。症见:患者体型偏瘦,神疲,面色萎黄;平常每晚睡眠3~4 h,近2 d睡眠小于3 h,白天也难以入眠;有焦虑情绪,饮食量偏少,食欲减退,大便偏稀,每日1~2次;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经过各系统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和失眠相关的病证。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证。治疗方法: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
1.2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 准备虎符铜砭、刮痧专用油、王不留行籽。
(2)具体实施方法 治疗环境安静,温度适宜。①铜砭刮痧:评估患者皮肤状况并做好解释工作,患者取坐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暴露刮痧部位,清洁皮肤,涂抹刮痧油。铜砭与皮肤成45°~75°角,力度:300~500 g/cm,速度不疾不徐,以患者不惊为度。刮痧部位为头、颈椎,重点穴位为百会、脑户、风府、风池、天柱、安眠穴。开四穴: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督脉、膀胱经重点穴为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肝、脾、肾体表投影区。上肢心包经、心经、三焦经,重点穴为内关、神门穴。膝盖以下胃经、胆经、脾经、肝经,重点穴为三阴交、太白、后溪、申脉、照海。双手双脚磨黑痧,四井排毒。刮痧操作方向自上而下,先阳经,后阴经;先左侧,后右侧。刮痧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感受。每个部位刮透的具体标准:刮拭部位不再出痧为刮透。如果有的部位皮肤始终不出痧,以皮肤发红、毛孔扩大为度。痧象:背部、肝脾区、上肢均出痧较好,呈红色颗粒状或呈团块痧象。双手黑痧多于双脚。注意事项:刮痧后避免冷风直吹,4 h内禁止洗冷水澡;刮痧后饮红糖水(糖尿病患者除外);刮痧后禁止用热疗;3 d内禁止饮酒。每周刮痧1次,共刮痧4次。②耳穴贴压:评估患者耳郭状况并做好解释工作,患者取坐位,取神门、心、脾、肝、肾、皮质下、枕,加垂前、耳背垂前、耳背枕经验耳穴,用探棒探查阳性反应点,确定贴压部位;采用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消毒耳郭皮肤;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穴位,并给予按压,使患者有热、胀、麻、痛感,即为得气。双耳贴压,留贴5 d。每周贴压1次,共贴4次。按压方法和时间:用指腹按压耳穴埋籽处,在早、中、晚餐后及睡前各按压1次,每次每穴按压30下左右,按压至耳郭发红发热。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与心脾两虚型失眠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表评价。①PSQI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0~5分为睡眠质量很好,6~10分为睡眠质量较好,11~15分为睡眠质量较差,16~21分为睡眠质量很差。②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总分范围为0~28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0分为无,1~7分为轻微,8~14分为轻度,15~21分为中度,22~28分为重度。
1.4 结果 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为19分,睡眠质量很差;治疗2周后评分为9分,睡眠质量较好;治疗4周后评分为6分,睡眠质量较好。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为24分,为重度;治疗2周后评分为12分,为轻度;治疗4周后评分为4分,为轻微。
患者刮痧1次后,当晚睡眠近5 h,日间身心状态均有所提高。治疗第2周平均睡眠为5~6 h,饮食运动量增加。治疗4周后平均睡眠达5~6 h,中午能午睡10~30 min,身体和精神状态均较前改善,体质量增加1~1.5 kg。患者和家属均较满意。跟踪至治疗后4个月,未再服用助眠药,每晚睡眠5~6 h,偶有睡眠3~4 h,次日也能补充睡眠,体质量较治疗前增加2~2.5 kg。
失眠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年老,心虚胆怯,造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心脾两虚证表现为多梦、易醒,常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主要是因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故见不寐多梦、心悸、健忘等症;气血虚弱,不能上奉于脑,则见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色少华;气虚则功能活动减退,故见肢倦神疲;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见饮食无味。治法为补养心脾、养血安神。以下讨论耳穴贴压和虎符铜砭刮痧的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
2.1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灵枢»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人体经络、脏腑密切相关。耳部的微经络与人体经络系统之间存在“一气相贯,一脉相承”的联系[13],它的神经网络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人体结构相互联络,故可治疗中枢性疾病[14]。目前,耳穴治疗失眠的常用耳穴依次为神门、心、皮质下、肾、交感、枕、脾、内分泌、肝及垂前,尤其以前6个穴位的配合形式较为常见[13,15]。本研究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耳穴选穴依次为神门、心、脾、肝、肾、皮质下、枕、垂前、耳背垂前、耳背枕。选穴依据脏腑理论取心、脾;根据肝脾肾同治原则,取肝、肾,可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健脾益肾;神门、枕为相应部位取穴,是利眠要穴;垂前、耳背垂前、耳背枕是治疗失眠的经验耳穴,垂前穴为入睡困难选穴,耳背垂前为入睡困难加强穴,耳背枕是深睡眠区,也称多梦区;皮质下有利于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
2.2 刮痧疗法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夫十二经脉者,内藏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肤与脏腑经络具有整体的联系,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实质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其理论依据是经络腧穴学说,刮痧是依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辨证实施补泻等手法[16-17]。通过刮痧板的机械力刺激人体体表,使皮肤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附着于毛细血管壁的代谢产物、不参与血液循环的杂质被排出血管外,通过自身溶血效应,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新的刺激素,从而促进血流和淋巴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目前传统刮痧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选择督脉、双侧膀胱经(重点刮两侧心俞、脾俞穴),并点刮四神聪、安眠、神门、太白等穴[18]。
传统刮痧工具多为牛角、砭石等。铜砭刮痧由李道政先生所创,该方法是在传统刮痧工具的基础上,将黄铜制成虎符铜砭进行刮痧。铜砭刮痧除了具有传统的刮痧作用外,铜砭刮痧板的重量远远大于传统刮痧板,更易出痧,使操作者更省力。因铜的热传导性较强,刮拭部位温度升高,入脉之气亦温,通过运用中医辨证思维选取经络穴位施治,从而通达脏腑,增强疗效。李道政先生提出了通论、整体论、脊柱中心错位致病论、肝胆论、谿谷论、四井排毒论、徐而和论、生物全息胚论的八大理论,应用于临床收效良好。刘凤选等[19]采用耳部全息铜砭刮痧方法治疗失眠、便秘、肩周炎等病证,取得良好的效果。谢文娟等[20]运用铜砭刮痧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高于常规针灸治疗。
本研究根据病变部位采用虎符铜砭刮痧,刮拭头部、枕区属于睡眠区,重点刮脑户穴;脊柱中心错位致病论认为颈椎第1、2节错位易致失眠、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因此重点刮拭颈椎第1、2节;颈后四穴(风府、风池、天柱、安眠穴)有利于睡眠,开四穴可调动气血;大椎宣肺,大杼养血,膏肓滋阴,神堂安神,督脉、膀胱经穴可调动阳气;依据辨证取心、脾经的神门、太白等穴位;心包经可解肝之血瘀,三焦经可解肝之气瘀;根据肝、脾、肾同治理论,取肝、脾、肾体表投影区;再根据四井排毒理论磨黑痧,当人体气血运行通畅,体内毒素流向低垂部位,即双手和双脚,所以称四井,虎符铜砭在局部旋转打磨,旋转之气更易渗透皮肤,且铜与人体的共振频率相同,所以容易磨出黑痧,引邪排出体外。因此,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顽固性失眠取得良好的效果,操作简单,无创且安全,具有临床实用性与可行性。该患者未使用睡眠手环,下一步研究可增加客观观察指标。
本案例的创新点在于:①实施铜砭刮痧,由点到线再到面,创新了传统刮痧方法。应用李氏砭法八大理论的通论,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泄,以通为健,恢复人体自愈能力。②耳穴贴压后按压时间固定:早、中、晚餐后及睡前按压,相当于服药的时间。按压至耳郭发红发热,气血运行活跃,相当于药物起效。③辨证准确、刮痧到位及耳穴阳性反应点和经验耳穴的使用是提高疗效的保证。笔者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享,推动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医疗法在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也希望下一步可以与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黑痧的成分及磨出黑痧后身体轻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