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鹤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自身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健康体检已经将妇女乳腺列入了必须进行检查的项目。以往研究和资料表明,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疾病的发病几率逐渐上升。乳腺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后雌激素是刺激乳腺癌的明显因素。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发病率也较高。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高于无家族史者15 倍之多。目前随着各类检查技术和超声设备的迅猛发展,超声影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作用越来越大,早期诊断率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该疾病首选的主要诊断方式。
1.1定义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1.2超声声像图特点 乳腺癌瘤内部多呈低回声,其内可见沙粒状钙化,形态大多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或毛刺样改变,也可呈“蟹足状”,后方回声多表现为不变或衰减。晚期由于癌细胞浸润和周围组织破坏、皮肤等可表现相应改变,如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水肿增厚、凹陷、结构扭曲。腋窝淋巴结也可有转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癌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增多,部分病灶有由周边传入的特征性血流。
2.1概述及进展 最早在20 世纪90 年代超声造影剂最先在动物实验中使用,研究发现,超声造影剂能够有效提升血管中存在的彩色多普勒信号。在经历了许多动物实验后,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已经逐渐在临床中使用超声造影技术进行诊断。在21 世纪初我国正式在临床中采取超声造影技术进行乳腺疾病的诊断。超声造影是一种功能性成像,其是将微泡造影剂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商品名:声诺维)经静脉注入人体,采用非线性技术实时、连续观察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全过程,故能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明确恶性肿瘤的范围,能确定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活检穿刺点的选择,其是提高超声检查对低速血流和低流量显示能力的新技术之一。而且超声造影剂具有高安全性,足够的稳定性,在血液内保留的时间允许超声成像显示在其组织内的灌注和廓清过程,其不良反应少,对组织无刺激,不致癌,最终可降解或排除体外,且易于生产,便于储存,价格适宜[1,2]。
2.2存在问题与展望 超声造影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①为造影剂反射信号强度,主要是由造影剂局部浓度决定,但是造影剂浓度却容易被其他因素影响,进而降低了该诊断方式的正确率。对于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检出的病灶超声造影亦难以发现。②良恶性肿块血供具有重叠性,因此在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中仅对血管多和少进行简单评价是不够的[3,4]。
3.1概述与研究情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全新的超声成像技术,基础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外部或内部、动态或静态的激励,使组织产生位移或速度方面的影响。其能对组织内部力学属性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可以对病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并且也可以清楚对病变性质进行鉴别[5,6]。超声弹性成像目前主要应用于乳腺、甲状腺等表浅小器官,尤其在乳腺肿瘤方面的研究较多,技术相对成熟。乳腺弹性成像检查逐渐成为了乳腺疾病的一种无创诊断新方式,大大弥补了以往常规超声检查的缺陷,能够对病变位置进行生动的显示和定位,逐渐提升了鉴别乳腺肿瘤良恶率的正确率[7,8]。
3.2存在问题与展望 超声弹性成像对深部组织检查效果差,所以过度肥胖的患者会影响检查结果。其次呼吸、心跳、脉搏搏动等会对组织产生推移、振动,可能会与外部施加压力的效果互相干扰,从而影响检查结果。这些因素对于乳腺肿瘤来说依旧存在判定误差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依旧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完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二维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检查方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以适当进行结合,借助各种诊断方法的优势进行鉴别。
4.1概述与研究进展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主要是将连续不同平面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得到一个重建的有立体感的图像。在乳腺癌的应用中,其在技术上提高其时间维度,使用多切面和多角度的方式重建病灶,能提供更整体、更直观的乳腺癌内的血管空间成像,定量评估癌瘤内的血管容积指数情况,更能科学反应癌瘤内血供情况,这是二维超声所不具备的。还能对癌瘤的结构解剖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立体展现,显示出二维超声所无法显示出来的病变形态,有助于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也为后续患者的治疗提供充分的信息[9,10]。在1999 年国际上第一次使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乳腺肿块的研究,之后有研究发现,乳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患者手术路径的制定、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直观性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11,12]。
4.2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虽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还需要认识其存在的不足。①三维超声呈现的速度依旧需要进一步的提升。②三维超声如果出现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将会出现伪影,同时也存在交叉性,影响诊断的正确性[13,14]。③当前三维超声技术在乳腺疾病中还无较统一的标准,依旧有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无法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后续的研究必须着力在提升其重建的速度,在不提高硬件的成本情况下尽量提高其重建速度,同时还需要在三维基础上提供医学参数测量方法[15,16]。
5.1概述及研究进展 以往许多研究发现,为了更好提升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方面的检出率,必须开发出一个更加有效的技术,后续有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背景清除和回声增强专利算法的微钙化成像技术,有效提高了10 倍以上的微钙化亮度,后续该技术被称为萤火虫技术,又称为微钙化点增强技术[17,18]。萤火虫技术采取对斑点弱化的方式取得孤立高回声,进而提升超声诊断中的微小钙化效能,其可以很好的显示以往被掩盖了的那些微小钙化,使这一临床难题得以很好的解决,提升了超声在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19-21],更好地拓展了超声医学的临床应用前景。
5.2存在问题与展望 萤火虫技术虽然可以提升对乳腺内微钙化的检出率,但是其检查出的微小钙化灶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情况,且诊断过程容易受到气体的影响,不能单纯依据微钙化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诊断[22]。萤火虫技术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发现,提升图像显示方面的清晰度。
超声医学目前是在临床当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同时超声医学由单纯诊断疾病向诊断结合治疗疾病方向发展,其作用也日渐重要。相比较于其他的检查方式,超声影像具有其独有的实时性、无放射性、无创性和便捷性及高分辨力,能够适应不同生理周期和年龄的患者,同时还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病情,且因其操作的重复性,还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随访。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超声影像必须进一步提升其诊断准确性,更好地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