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晖
地方民歌在音乐课堂上的欣赏教学与传承浅析
黄夏晖
(莆田青璜中学,福建莆田351111)
地方民歌欣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对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音乐素养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欣赏教育属于一种美的教育,想要有效在初中音乐课堂开展地方民歌欣赏教学,教师就必须要与地方民歌特点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民歌的魅力,从而爱上地方民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促进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弘扬。
初中音乐;地方民歌;欣赏教学
我国的歌曲体裁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民歌,同时其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56个民族,产生了许多非常好的地方民歌,这些地方民歌也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方言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音乐课程标准》也表明,要将民族传统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此外,文化传承价值也表示,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智慧结晶与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民歌,可以更全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音乐,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高效的地方民歌欣赏课,是初中音乐教师亟须思考、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地方民歌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民歌欣赏教学的策略。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地方民歌,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各个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深意,如陕北民歌的粗犷豪放、山西方言的乡土气息等,这些民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有一定掌握。民歌就像一幅人文生活图,情感真挚、生活丰满,可以吸引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对民歌的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民歌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土地辽阔,地域环境丰富,地方民歌也各具特色,这些民歌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将他们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各个地方民歌,可以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以及当地文化背景。比如山西民歌《杨柳青》《绣荷包》等,运用了大量方言,让作品特点更加鲜明,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短小精悍,源远流长;又如陕北民歌《脚夫调》,将陕北黄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通过学习这些地方民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地方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地方文化,感受我国的风土人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人民也在不断努力更新音乐艺术,让地方民歌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多彩。音乐包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土人情,尤其是地方民歌,开展地方民歌欣赏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国家发展历程、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渗透,让他们在学习民歌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个人素质与民族意识。
中国地方民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民歌是最朴素的歌曲,也是百姓自己创造的歌曲,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贴近。地方民歌的歌词与曲谱难度系数比较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比较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地方民歌的节拍基本上都是2/4、3/4、4/4,乐段短小,曲式结构完整。音乐教师在课堂欣赏教学中,先要将民歌技巧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民歌节拍、调式、曲式的学习上打好基础,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做好铺垫。
地方民歌的学习,可以促进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弘扬。学生在学习地方民歌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民歌的情感表达,掌握民歌的背景文化以及创作意图,使得民歌得到弘扬与传承。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不管是校方,还是教师和学生,对地方民歌的欣赏教学都缺乏重视度,导致地方民歌欣赏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首先,校方方面。在经费、课时等保障方面的投入缺乏力度,大部分学校都将音乐课当作是“虚拟”课程,直接由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任课教师“霸占”,再加上经费也只是挂靠在其他方面,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状态,地方民歌欣赏教学呈现荒废趋势。另外,在民歌交流活动方面,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再加上这类活动组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经费,所以学校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其次,教师方面。通过与大量音乐教师的交谈发现,一线音乐教师认为,在地方民歌欣赏教学中,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并且无法避免。一是音乐设备老化,音乐教室缺乏。很多音乐教师都表示,由于设备不先进,导致音乐教学始终停留在过去阶段,缺乏新意。二是学校在评价音乐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教学水平时,以音乐艺术为主,即他们在领队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为实际参考。三是学校经常给教师分配一些临时演出任务,并且他们对民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如何有效实施,也没有兴趣和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音乐教师并没有真正认知民歌欣赏教学,对于学校组织的民歌教学培训活动愿意参加,但是不知道参加以后对课堂教学有没有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另外,调查发现,很多音乐教师认为开展地方民歌欣赏教学非常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更多了解,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但是却无法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音乐教师对民歌缺乏充分的把握,且能哼出来的歌曲也寥寥无几;还有的音乐教师认为创新在民歌欣赏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也放弃了。
最后,学生方面。本次调查主要是前期数据采集与收集,分析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了解他们在音乐类型、教学方法以及音乐态度方面的特点,并做出一个前瞻性预估,为地方民歌欣赏教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调查数据表示,对于音乐课,大部分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欢,通过音乐可以将自己的内心展示出来;也有小部分学生不喜欢音乐课,觉得教学方法太老套,整个课堂氛围都非常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对于本地民歌没有太多了解和情感投入,他们认为地方民歌有点落伍,也没有流行歌曲那样有吸引力,感觉长辈们才喜欢地方民歌,时代差距感大。
为使各地区各族人民能够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今天,推广普通话已成为国策。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两个方面,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地方方言的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使方言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
地道的地方民歌一定要用地方方言表现自己的特色。方言作为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其在地方民歌中将当地的文化以及人民的思维充分展现了出来,从这一点上来看,民歌的歌魂是方言是很恰当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对方言持鄙视的态度,他们总觉得方言不好听,在说方言的时候别人听不懂很尴尬,也不愿意使用方言。因此,民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方言。
地方民歌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再加上民歌背后的故事,使得民歌更加经典。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欣赏教学中要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唤起学生的音乐认知,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民歌欣赏教学中。
比如在教授《澧水船夫号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这首民歌,让学生体会这首民歌的旋律,体会旋律中包含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介绍一下这首歌,并讲述一些相关故事。船工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职业,在还没有机动船的年代,船运大多是靠船工们的人力完成的。流经湖南的澧水沿岸曾经就有很多靠行船运货为生的船工们,在他们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澧水船夫号子》。
最后,教师再重新播放这首《澧水船夫号子》,并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乐曲的节奏感受歌曲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民歌的兴趣非常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浓厚。
我国地方民歌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地方民歌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不断演变,用独特的音符将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望、忧愁与欢乐表达出来。在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地方民歌艺术是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民歌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陕北民歌嘹亮高亢,给人以奔放之感;云南民歌清新明丽,给人以愉悦之感;新疆民歌欢乐活泼,给人以极高的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地方民歌,可以将他们的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让他们对地方民歌艺术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地方民歌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地方民歌。第一,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丰富视听设备为学生播放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歌艺术作品,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地方民歌艺术有深刻分析。如在《放马山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播放歌曲,一边播放草原牧民放牧生活的视频与图片,学习歌曲中赶牲口的吆喝声,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直观感受。第二,教师可以邀请当地民歌艺术家走进课堂,让学生直接聆听真实、纯正的民歌艺术。
随着社会发展,初中生的审美也发生变化,有部分学生认为地方民歌“老土”“难听”,不愿意学习。那初中学生喜欢什么的音乐呢?通过调查显示,在教授流行乐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针对此,教师可以与流行乐结合开展地方民歌欣赏教学。如在讲解《绣荷包(云南)》这首民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民歌,说说这首歌的内涵,以及云南民歌的曲调和特点,之后再播放山西民歌《绣荷包》,分析这两首民歌的区别。最后,再引入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如《他不懂》《明天过后》等,对比流行歌曲中爱情表达与传统爱情表达的特点。这样,将地方民歌与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将学生学习与欣赏地方民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地方民歌欣赏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表示,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参与到学习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师通常是先介绍欣赏歌曲,然后反复播放,这样就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意识,认为音乐欣赏课就是简单的听歌而已,之后教师再询问歌曲的相关知识,学生也是一问三不知。鉴于此,音乐教师要转变方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如在《采茶灯》这首地方民歌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对歌曲进行分段分析。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并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明白这首歌是福建民歌,表现了茶乡欢乐的劳动场面;其次,让学生模仿视频中茶农的采茶动作,以及挑担上山、下山的起伏行走动作,感受劳动的乐趣;最后,以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表演采茶场景。这种音画结合的方式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得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其中一个就是音乐能力,而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形成音乐素养。为此,音乐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
比如在《年轻的朋友》这首藏族民歌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重复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藏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但是,教师也可以转变教学方法,设计出音乐小品剧本《我的朋友》,表演内容与表现形式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然后在课堂上尽情表演。表演的学生以及看表演的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听歌曲识地区。教师将各个地方民歌播放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辨别哪些歌曲是陕北民歌、哪些歌曲是四川民歌、哪些歌曲是山西民歌、哪些歌曲是江西民歌等,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语感。总之,在地方民歌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地方民歌欣赏教学不仅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认知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因此,音乐教师要提高对地方民歌欣赏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欣赏教学活动,让地方民歌走进学生的心里,实现优秀地方民歌的弘扬与传承。
[1] 谢娉.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民歌欣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
[2] 田瑞雪.如何在中学音乐课中开展民歌欣赏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9(3):1.
[3] 尼释丹.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21(1):7.
[4] 吕修艳.中国传统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33):1.
[5] 郭爽.地方民歌与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8):2.
[6] 王兵.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探讨[A];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2019.
[7] 高秋玲.简谈初中音乐课中的民歌欣赏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8(3):2.
J642.2,D045
A
1002-7661(2022)29-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