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 孙玉娟, 钱秋月
(东台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江苏 盐城,224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住院率高、病死率高,患者因心肌功能处于严重受损状态,很容易出现气短、心悸等相关症状[1]。容量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患者容量相关的症状、防止疾病恶化,且在容量管理和评估过程中,护理人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协同护理干预能充分发挥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对于提升护理能力以及改善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为此,本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协同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经东台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0年11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3例和41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4]的相关诊断标准;② 无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③ 可正常与他人沟通。排除标准:① 具有视听障碍或精神障碍;② 合并严重脏器衰竭、恶性肿瘤、限制性心肌病或心包积液等疾病;③ 表现为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 患有脑血管疾病。对比2组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至其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共6个月。① 基础护理:入院时,发放健康手册,采取常规宣教,强调日常注意事项。②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戒烟酒,限钠盐。③ 用药干预: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强调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④ 适量运动:以患者实际状态为参照依据。
观察组患者接受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协同护理干预,至其出院,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共6个月。① 建立协同关系: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健康认知状态、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容量管理态度,鼓励患者参与管理。② 强化认知: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充分提高患者家属健康认知水平,掌握基础护理技能。③ 心理疏导:护理人员于工作期间注意叮嘱患者调控自我情绪,与其多交流轻松、愉快的话题,给予其足够的安慰及鼓励。④ 行为干预: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用药、饮食和运动方案,按照护理规划内容完成护理目标。对于完成效果不佳的患者,共同寻求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方案。⑤ 容量管理:a.饮食管理。发放限盐勺和刻度杯,限制钠摄入量(<5 g/d),对于心力衰竭急性发作且伴有容量负荷加重的患者,由护理人员严格控制钠摄入量(<2 g/d)。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液体摄入量,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限制在1 500-2 000 mL/d。b.症状管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护理计划的拟定,定期监测体征波动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脚踝水肿、呼吸短促、疲乏和体重增加等相关临床表现。c.药物管理。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强调遵医嘱用药。d.自我体重管理。每天同一时间测量体重,以晨起排尿后、早餐前最适宜。若3 d内体重增加2 kg以上,则考虑已有水钠潴留(隐形水肿),应及时就医。e.活动管理。指导患者展开规律的有氧运动,家属在旁监督照护。f.院后指导。出院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发放健康管理表,并教会其使用方法。出院后,通过电话访谈、电话咨询和家庭访视等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追踪了解其病情和用药自我管理状态。
① 自我容量管理能力: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5]评估患者的自我容量管理能力,包含3个方面,均为0~100分,所得分值越高即自我容量管理能力越强。② 心功能水平: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③ 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量表分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6]。④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2组患者在出院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组出院前的SCHFI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组内和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CHFI评分比较分)
相比于入院时,2组患者出院前的心功能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数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
2组患者在出院前和干预后6个月的负性情绪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负性情绪比较分)
相比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大多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体液容量增加、容量负荷加重和液体潴留的情况,导致其临床症状加重,增加了入院率[7]。加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为老年群体,常合并基础性慢性疾病,且随着年龄逐年增长,症状负担也会加重,导致其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逐步降低。为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科学和有效的容量管理措施对于预后改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认知和行为水平依然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协同护理干预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产生的影响,协同护理干预于护理操作期间强调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充分激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护理潜力,能够强化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8]。在协同护理期间,家属及患者积极参与,护理人员明确患者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设定护理目标,可以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激发其内在动力,有效解决其健康需求,同时指导患者展开自我护理和容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其容量管理能力[9]。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出院前的自我容量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协同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能力的效果显著。在协同护理措施应用期间,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协助和指导其实施自我护理,展开了全程健康护理干预,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能够最大化地利用临床现有资源,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入院时,2组患者出院前的心功能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这是由于协同护理干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强化了各项护理措施,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在提升患者健康认知的同时,有助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其宣泄负性情绪,从而有效规避影响病情转归的相关不良因素[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前和干预后6个月,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析原在于,协同护理培训了护理人员的协同技能,可提升其临床护理效能,又重视患者的主动性发挥,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述推理。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协同护理干预可全面提升自我容量管理能力,对于心功能水平具有理想的改善作用,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有助于减轻其负性情绪,可在临床上借鉴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