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 李玉翠, 徐玉梅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重症医学科;2.胸外科,江苏 徐州,221003)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机体处于高消耗、高代谢和高分解状态,极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1]。ICU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一般无法自主进食,需采用肠内营养方式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2]。在ICU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存在喂养不耐受的现象,若护理不当,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肠内营养效果,还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影响预后[3]。因此,针对ICU危重患者加强肠内营养干预意义重大。早期护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参照护理诊断特点、研究成果和患者实际情况等,实施一系列早期护理活动,帮助患者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4]。本研究对ICU危重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ICU收治的102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在ICU接受治疗;② 具有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③ 病例资料完整,具有真实性。排除标准:① 无法建立肠内喂养通路;② 伴有完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低位肠瘘、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或代谢紊乱;③ 伴有不可逆昏迷;④ 有胃部手术治疗史或曾经鼻腔施行颅内手术。将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0例)。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直至患者出院。向患者家属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得其配合。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鼻饲管,并配置最佳营养液。每次鼻饲前,检查胃管通透性,使用温开水冲管。鼻饲期间,严格控制营养液温度、输注速度和鼻饲间隔时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加强监测。每日定期检查患者情况,若出现异常,则须及时向医师报告并协助处理。做好患者皮肤、呼吸道和大小便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和更换体位,至其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在医师许可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1.2.2 早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直至患者出院。
1.2.2.1 成立早期干预小组 护士长、ICU护士和原发疾病所属科室护士共同组建干预小组,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ICU危重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潜在风险因素。基于讨论结果,结合临床经验、既往研究结果和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早期护理干预方案,主要包括早期肠内营养和早期康复运动。
1.2.2.2 早期肠内营养 ① 选择合适的营养液:护士协助主治医师全面评估患者的真实情况,应用营养公式计算其实际能量需求量,配置最佳营养液。若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则控制营养液中脂肪含量,保持营养液渗透浓度在300~330 mmol/L,预防发生渗透性腹泻。② 控制营养液输注情况:合理控制营养液浓度、输注量和输注速度,浓度由低到高,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若患者发生腹胀、腹泻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则暂停肠内营养支持,待其不适症状消退再恢复。③ 体位护理:肠内营养期间,协助患者取合理且舒适的体位,适当抬高床头,一般为30°~45°,以防诱发吸入性肺炎。肠内营养结束后维持30~60 min,避免体位过低发生反流性误吸。④ 预防低蛋白血症:护士应重视患者肠外蛋白补充,当其血清白蛋白达到35 g/L,可进行肠内营养,以防低蛋白血症引起腹泻。
1.2.2.3 早期康复运动 ① 体位改变和训练:若患者处于昏迷或意识不清状态,则将其面部偏向一侧,于同侧髂部、肩下部放置凝胶枕,每隔2 h为其翻身或更换体位1次。当患者意识、神志好转,指导其进行体位适应,半卧位为主,适当抬高床头,以30°为宜。② 活动及运动训练:当患者处于镇静、病危状态下不能进行自主康复训练时,由护理人员协助其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练习,以保持关节灵活性,避免发生挛缩、活动障碍等。若患者意识清醒,则采用主动性关节活动、肌力诱发训练和针对性物理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1.3.1 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腹泻和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情况。腹泻的诊断标准为排泄频率>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85%)、粪便量>200 g/d或500 mL/d[5];应激性溃疡的诊断标准为潜血实验呈阳性、呕吐物检查呈阳性或粪便隐血连续3 d阳性[6]。
1.3.2 康复效果 对比2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1.3.3 营养状况 于干预前、干预7 d和14 d时,抽取患者4 mL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蛋白(TP)水平。
观察组腹泻、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和代谢并发症的总发生率(4.00%)明显较对照组(17.31%)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康复效果比较
干预前,将2组的Hb、ALB和TP水平进行对比,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7 d和14 d时,2组的Hb、ALB和TP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肠内营养在ICU危重患者治疗中必不可少,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康复进程[7]。何丽等[8]指出,ICU患者在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潜在诸多风险因素,且肠内营养效果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基于此,如何进一步提高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效果和安全性是当前临床研究重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危重患者往往合并感染、器官功能不全等情况,在实施肠内营养干预期间常会因肠内营养液浓度、注入速度控制不当,导致腹泻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9]。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效果,甚至可能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泻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分析原因为,在早期护理干预期间,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强,通过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可缩短ICU危重患者治疗及康复时间。考虑可能是因为,早期护理干预是基于常规护理形成的早期预见性干预模式,优势明显,可实现患者的中心地位,通过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早期康复运动等,可为治疗和康复提供良好保障。秦海杰[11]的研究结果显示,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可有效降低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7 d和14 d时,观察组的Hb、ALB和TP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更好地改善ICU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ICU危重患者普遍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代谢失衡,使体内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少,产生负氮平衡,影响细胞能量供给,造成营养不良。早期肠内营养更符合ICU危重患者的生理需求,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规避不良因素对肠内营养实施效果的影响,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对ICU危重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康复效果和机体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