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春, 蔡雅茹, 庄坤英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NICU,福建 泉州,362000)
肺容量和功能残气量较小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其肺泡易被压缩,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发呼吸衰竭[1]。新生儿呼吸衰竭属于常见急症,在感染、炎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肺脏难以满足机体所需代谢气体的交换,从而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代谢紊乱[2]。目前,临床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以一氧化氮(NO)联合呼吸机为主,其可有效减少呼吸做功,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和高碳酸血症[3]。但对呼吸衰竭患儿持续应用呼吸机常会引起不良反应,为此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于执行操作期间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难治临床疾患加以处理,针对某一类、某一例患儿实施对应的护理干预[4]。本研究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呼吸衰竭新生儿于NO联合呼吸机治疗期间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①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② 具有呼吸机治疗指征;③ 生命体征稳定;④ 存在呼吸困难、面部发绀、三凹征、肌张力降低或末梢循环较弱等相关临床症状。排除标准:① 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② 伴有严重肝肾疾病;③ 呼吸阻塞及重度呼吸衰竭;④ 合并新生儿肺出血。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入组对象划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与观察组间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直至患儿出院。① 密切监测体征:在患儿确诊后,护理人员采取控制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干预措施;观察患儿的病情进展,在出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反馈医师,并遵照医嘱对症处理。② 环境干预:采取隔离措施,加强病房内的环境护理,确保病房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保证患儿休息时间充足。③ 体位干预:在护理患儿期间,密切跟踪其病情进展,依照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为其选择更为舒适的体位,每隔2 h帮助患儿翻身1次,在翻身期间注意管道护理,以免发生脱落现象。④ 口腔护理:为患儿及时清理口腔、鼻腔中存在的异物,病房定时通风,确保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可及时处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至患儿出院。① 组建护理小组:选择临床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且有较高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团队,由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展开岗前培训,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考核成功后方可上岗。② 病情评估:护理小组成员辅助新生儿科医师对患儿采取严格的检查措施,对于患儿的呼吸衰竭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掌握患儿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 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采取NO联合呼吸机治疗前,向患儿家长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明确治疗期间的常见问题,提高家长认知水平,以便在患儿治疗期间积极配合。由护理人员对家长的心理状态综合评估,对于其存在的担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加以安抚。④ 专科护理:选择2~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统筹,在患儿治疗前检查呼吸机是否处于备用状态,采取常规消毒处理措施,连接电源、氧气接头和空气接头,保证设备功能完整。在患儿治疗期间,专科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其呼吸频率、意识状态、心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在出现护理问题后及时调整设备参数。如患儿于治疗期间表现为烦躁不安,难以实现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存在通气不足的情况,依照实际情况制定预控策略,保证治疗措施顺利开展。⑤ 口腔、呼吸道管理:重视患儿的口腔及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口腔组织中存在的异物,使用加湿器进行气道湿化,口腔清洁时应用灭菌注射液及0.9%氯化钠溶液,避免因细菌滋生而增加治疗难度。⑥ 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的温度、弹性及色泽,帮助其调整为头高脚低的半卧位,将床头抬高30°,适当采取按摩措施舒缓筋骨,降低压疮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每日对患儿呼吸机周围皮肤进行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加强胃肠道护理的重视程度,依照患儿情况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避免发生消化道溃疡等。
① 治疗指标:在患儿出院前详细记录其呼吸机使用、NO吸入治疗和住院的时间。② 撤机成功率:统计2组的撤机成功率,判定标准为撤机后患儿无呼吸机依赖,未加重呼吸机负担,氧合状态良好,吸入氧浓度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处于相对正常的范围内[6]。③ 血气分析指标:入院时、治疗2 d后及出院时详细记录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④ 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患儿出院前详细统计导管脱出、喉头水肿、肺部感染和气道阻塞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NO吸入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为93.62%(44/47),比对照组的78.43%(40/51)高(χ2=4.606,P=0.032)。
表2 2组治疗指标比较
治疗2 d后和出院时,2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观察组在出院前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1%,低于对照组的23.53%(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是指因各种病因造成的中枢神经和外周呼吸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患儿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7]。NO联合呼吸机治疗措施属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抢救的重要措施,及时通气对于改善新生儿的缺氧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抑制病情发展[8]。虽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纠正缺氧症状以及降低患儿病死率具有理想效果,但是还需严格把握治疗时机,采取有效的监护以及管理措施。
本研究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NO联合呼吸机治疗期间取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机使用、NO吸入治疗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集束化护理措施有助于缩短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治疗时间,提高其撤机成功率。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对于新生儿呼吸衰竭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呼吸困难状态,增加肺部残气量,减少呼吸阻力,促使患儿自主呼吸,加之适时采取口腔和气道护理措施,也可及时清除患儿的口腔异物,进而缩短其康复进程;另一方面,集束化护理为患儿提供优化后的医疗护理服务,吸取了优质护理和循证护理的优势,全面统筹诊疗过程,为家长普及疾病知识,可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有助于降低治疗风险,从而提高患儿的撤机成功率[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d后和出院时,观察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对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的效果显著。这是由于,在呼吸衰竭新生儿治疗期间采取了专科护理措施,提前检查呼吸机,并进行消毒处理,密切检查患儿体征情况,保证其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同时抑制肺泡萎缩,以上措施对于增加患儿的肺部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呼吸驱动力均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改善血气分析指标[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于对照组(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有助于预防不良反应发生。这是因为集束化护理组建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定期考核,可保证患儿呼吸机联合NO治疗的规范性,解答家长于护理期间存在的疑虑,及时改进护理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可预防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12]。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干预在NO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应用优势显著,在改善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儿治疗时间的同时提高了撤机成功率,对于患儿在治疗期间存在的不良反应也具有预防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