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具身理论,走进语言的画面之境

2022-12-26 08:11:41李国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感官想象

文|李国萍

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教师需要运用知、意、情和行等多种感知方式,激活学生阅读过程中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师可以采用具身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身心和感官的融合,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将文本静态化的语言转化成为形象的画面。

一、理解想象,在转化中生成画面

语言文字是画面、场景、情感和观点的图画式表现形式。具身学习理论认为,从语言到画面的转换,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为形象的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之景的,教师可以从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入手,通过匹配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思维意识中构建丰富的画面。

如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分享生字词大意时,做好以下两点指导。其一,注重词语的情境化再现。如“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组织学生借助生活中对“人声”和“闷雷”的了解,通过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活脱脱的声音,在他们的耳边响起。其二,注重理解方法的迁移。如理解课文中“水天相接”和“若隐若现”时,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积累,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钱塘江潮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的场景,若有必要也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来展现这种画面。在理解词语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串点成面,将原本碎片化的画面转换成为有机的连环场景,高效实现语言文字向画面的转换。

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才能构建出鲜明、清晰的画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转化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总是以理解为抓手,这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同时思维品质中的灵活性、敏捷性特征也得到了发展。

二、感官参与,在想象中再现画面

具身学习需要多种感官的体悟和参与,要在看看、说说、闻闻、做做、想想的多维通道中,将学生内在的认知浸润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意境中,在切实可感的情境中体验。

以教学《观潮》的第3~4自然段为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描写潮来的整体过程,并紧扣从远到近的顺序,圈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等,将这些顺序词与对应的潮水状态统整起来,如“隆隆的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等。其次,借助图片,展开合理想象。“从这些语言中,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声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初步体验和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进一步丰富他们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教师播放从网络上下载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与文本中的语句进行融合、统整,感受潮水奔涌而来的巨大气势。再次,教师以配乐范读的方式,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闭上双眼聆听,想象潮水袭来时富有层次的变化感和画面感。当学生将原本抽象的语言文字,以画面的方式镌刻在思维意识之中时,自然就对心灵形成巨大冲击。最后,教师可以顺其自然地进行诵读,并配上动作,以随着文字展现浪潮不断变化的画面。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再以静态的方式教学课文,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涵泳之中,用具身学习的策略,逐步打开了文本这扇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和风景。

三、联系生活,在交流中构建画面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课文中的信息、画面,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集体参与过程中,不仅由语言想象画面,还要能够借助画面来反刍语言,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由切换。

本单元《走月亮》一文的课后思考题是:“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解决这道题不能单凭文本的语言信息进行肤浅化思考,需要学生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结。以教学第4自然段为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通过默读给文中的画面起一个名字,如“水塘抱月图”“溪水流香图”等,借助语段文字,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其次,借助语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交融,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提炼共性、辨析异同的方式,深化对语段描摹画面的体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再次,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别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和心里想的方式,逐个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选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原本的认知经验得以交流和碰撞,他们的语言自然将月夜中淙淙流水、水波映月的画面逐步展现了出来。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多维朗读和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的背诵、积累与内化。

在具身学习中,身体感官进行多维参与,由于有了生活经验的体悟,其用武之地就更加鲜明了。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读中想象、读后交流,就能从语段的文字中展现出一幅幅清晰、直观的画面来,同时也构建了学生内在的语言结构。

四、经历体验,在迁移中描摹画面

从阅读理解到表达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质属性的体现,还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要在学生借助语言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借助类比和迁移等策略,在仿写过程中,组织学生将习得的表达方法、经验和策略,展开合理化重组,将学生的思维从原本的理解转向表达的实践。

还以《走月亮》一文教学为例,编者设置了一道随文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开展本次随文练笔,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入手,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与月夜相关联的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实践练笔之前,教师就应该补充相应的体验资源,如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在月夜下去森林、河边散散步,留心月夜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适当做好拍照、记录等。其次,充分利用文本的范例资源,专注于作者表达策略的运用,如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是源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那我们在月夜的体验,是否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快淋漓地表达,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景与情感自然地流淌出来,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赏析相关的典型句式,让学生既有表达方法做支撑,又有鲜活内容做奠基。

具身理论认为,积极体验是生命个体与周围情境的交融过程。学生仿照性的练笔,不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机械套用,而需要在情感推动下,形成积极的表达思维,真正做到有话要写、有情可发。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将仿写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上,而是将表达方法的探寻、构建与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进行巧妙融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学生是一个具有鲜活意识的生命个体,教师不能将所要教学的知识、方法和策略直接告知学生,而要激活他们内在的思维意识,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维感官,引导学生从阅读理解逐步迈向表达运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走进文本语言所描绘的画面,提升理解能力、观察意识和表达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感官想象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感官训练纸模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