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情画意中追寻育人价值
——以《童年的水墨画》教学为例

2022-12-26 08:11文|段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葫芦儿童诗水墨画

文|段 潋

一、悉心研读教材,把握育人目标

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结构编排,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涵养学生精神的丰沃土壤。准确解读教材,是把握育人目标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找准文字背后的突破点,由点及面,发散开去,设计出既有广度又有厚度的育人价值。

1.紧扣人文主题,感悟诗歌意境

《童年的水墨画》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组儿童诗,作者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选取了一组乡村儿童的生活场景,组合成“童年的水墨画”长卷,凸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多彩童年”。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无论是“溪边垂钓”“江上戏水”,还是“林中采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自由和快乐。作者用最典型的场景来表现童年的生活,渲染了孩子们在自然中、在蓝天下的自由舒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儿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快乐,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唤醒学生自己的相关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涵养自身的人文情怀。

2.聚焦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组诗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句子对于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小。但儿童诗终究是站在儿童立场思考而写成的诗,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培养学生体悟语言的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依托语言实践,构建育人途径

叶澜教授在《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指出:“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不只局限于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还包括围绕着学科教学进行的实践过程。”儿童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简短明快、意境优美有趣。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1.多样朗读,品味诗韵

朗读儿童诗,就要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以《林中》这首诗为例,笔者先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速度、音量和语气的变化,在脑海中建立认知;随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小组合作朗读,尝试读出诗歌的节奏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句末押韵,“爽”“亮”“样”都是押ɑng韵,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在指名朗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清清爽爽”“明明亮亮”等叠词,指导学生在叠词处加以停顿,帮助他们找到诗歌的韵律,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文字营造的精神世界里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2.联系生活,感受诗意

感受儿童诗所描绘的意境,应当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通过感悟生活中的相似情景,来品味诗歌传递的画面。在教学《江上》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水葫芦”一词产生疑问,笔者便引导他们联系生活,逐层理解。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你们见过葫芦吗?

“亲其师,信其道”,徐老师的学生深感此间的幸福,与他们的老师行走生活和课堂,自由奔放着无限的思绪;“爱其生,悦其心”,这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然在徐老师的心中成长为十里桃林,灼灼其华地炫美着师生的人生。

生:见过,这是一种植物,可以用来装酒,也可以做葫芦丝。

师:那你能猜一猜水葫芦是什么吗?

生:水葫芦就是长在水里的葫芦。

师:水葫芦呀,只是样子很像葫芦,其实它是一种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所以我们在理解词语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在诗中给水葫芦加上了引号,又表示什么呢?

生:水葫芦指的就是孩子。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在游泳时,经常看到有的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诗中的这个“水葫芦”指的就是江面上戏水的孩子,说明他的游泳本领很高。

师:你能联系生活来理解诗句,真了不起。“水葫芦”加了引号,就有了不一样的含义。能够像水葫芦一样漂浮在水面上,足以证明孩子的水性很好。

正如单元导语“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所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把教材内容和生活资源紧密联系起来,用纯真的童心去感受思考,读懂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这样不仅点亮了语文要素的学习,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丰富画面,领悟诗情

《溪边》这首诗先描绘出一幅静态的溪边垂钓图,以蜻蜓之“红”与溪水之“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画面的颜色美。随后由静转动,以“扑腾”之声、“人影碎了”之形、“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之情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如何把文字里的乐趣传递到学生心里?笔者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清澈的小溪边长着碧绿的柳树,柳树姑娘垂下自己长长的枝条,对着水平如镜的水面在梳妆打扮。有人坐在溪边钓鱼,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绿意盎然的画面,溪水是绿的,垂柳是绿的,小朋友的影子在水里,也变绿了。

师:你用“绿意盎然”来形容,让我觉得这画面生机勃勃。那你们又听到了什么呢?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听到小朋友的笑声,我觉得他们一定很开心。

生:我听到鱼儿出水的声音,小朋友钓到鱼了,心里非常高兴。

师:哪个词表示这种声音?

生:扑腾一声。

师:这个拟声词用得多形象啊!鱼儿出水,连孩子们的笑声也跟着一起蹦跳呢!

儿童诗善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描绘身边微小却富有童趣的事物,这些细小而可爱的形象,在儿童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幅有趣的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诗歌中的语言和选择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体验,让他们对文字进行再创造,这是激发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的过程,也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一种凸显。

三、融通课堂内外,提升育人成效

1.拓展阅读,丰富精神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同一育人主题,拓展阅读视域,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的文学天地。阅读的范围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也会得到相应的强化和发展。《童年的水墨画》组诗一共是六首,课文只选取了其中三首,笔者将剩下的《街头》《花前》《树下》也推荐给学生,作为拓展阅读,让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富有生趣的平凡小事,在诗情画意中寻找童年的乐趣,在童年的百花园中感受真善美。

2.迁移表达,流露真情实感

正所谓“我手写我心”,表达可以直观地体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将生活体验流淌于笔尖,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童年的水墨画》后,笔者就让学生模仿其格式和内容来写自己熟悉的场景,如跳绳、捉蝴蝶等,培养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儿童诗的学习不仅需要听、读、理解,还需要对其进行模仿和再创造。学生通过模仿儿童诗中的写作手法,不仅能获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达到多方面发展的目的。

文字是有温度的,儿童诗是有生命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读文本、学表达的同时,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让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精神领域的拓展共同谱写和谐的乐章。

猜你喜欢
水葫芦儿童诗水墨画
水葫芦
水墨画作品
教案《创作儿童诗》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桃子湖的水葫芦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水葫芦
韩潮水墨画作品
水葫芦的秘密